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唐这二百九十年-第10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百济王扶余丰的求助,来的恰到好处。中大兄皇子立即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战争总动员,准备好好显一把身手。

而这时唐军援兵在孙仁师的带领下已经顺利抵达百济与刘仁轨会师。军力和士气大增的唐军与新罗军一起出击,多次击败百济军。

百济军屡战屡败,地盘也不断丢失,只能退回临时根据地周留城死守。

经过商议,唐军决定分两路出击:孙仁师、刘仁愿和新罗国王金法敏率陆军向周留城挺进;刘仁轨带领大将杜爽以及百济前太子扶余隆从海路出发。

得知倭国即将出兵,刘仁轨命唐海军进入高度戒备状态。

白村江是熊津江(现韩国锦江)入海处的一条支流。周留城就建在白村江河口上游不远处的左岸山地上,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典型的易守难攻。百济以为只要确保周留城至白村江一带不失,等到倭国的海上支援,便可继续据险固守。

中日历史上的第一次正面交锋,便在这关键地的海域上打响了。

我们来看一下当时双方的实力对比:

唐海军总兵力:七千余人

倭国海军总兵力:一万余人

唐海军舰船数量:一百七十艘

倭国海军舰船数量:一千余艘

又是一次以少对多的对决!

战斗素养和武器装备方面,唐朝水军要明显优于倭国水军,战船更是高大坚固得多。对于这场战争,中方的记载相当简单,只有寥寥数笔:双方接触,四次会战,焚毁日方船只四百余艘,血将附近海域的海水都染成了炫目的红色。

战败方日本的记载要翔实许多,或许正因为痛苦才让人记忆深刻,也更想去追寻原因吧。

据日方记载,双方先头部队遭遇,日方初战不利,向后方撤退,试图将唐军主力吸引至己方的包围圈内加以围歼;可是唐军获胜后并未贸然追击,而是继续加强防御。

日军诸将观察了双方局势后,发现本方人多势众,处于优势。而唐军摆出的防守姿态也正好“印证”了自己的判断。

基于这样的认识,他们得出结论:我们只要奋勇前进,唐军定然会逃走(我等争先,彼应自退)。因此定下了进攻的主旋律。

进攻固然可以,但不应该是蜂拥而上,否则就成了混混打群架。两军交战亦是如此,要冷静观察对手的软点,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战果。

可惜,倭国人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们认为既然自己人多,就要充分发挥这一优势,速战速决。

于是,一千多艘倭国船如散沙般冲了上去。

见倭军蜂拥而上,刘仁轨果断作出部署:舰队中央固守,抵挡敌军的进攻;两翼的船只主动出击,冲乱本就不整的倭军编队,使其首尾不能相顾,而逐个击破。

战斗的进程基本如刘仁轨所料:倭国舰队冲到了唐军前方,却被高大许多的唐军战舰所阻挡,无法继续突破;而唐军的两翼舰只则在倭军阵中左冲右突,射箭放火忙得不亦乐乎。倭国海军失去了章法,一对一的较量完全不是对手,损失惨重,被杀死、烧死和淹死的倭人不计其数,黄海的海面竟都被血染成了红色。倭国海军大将朴市田来津当场战死。

同时,唐陆军也没有闲着。在海军战友精神的鼓舞下,他们一举拿下了已是孤城的周留城。失去根据地的百济王扶余丰仓皇逃亡高句丽。

白村江海陆大捷,百济复国的最后努力也宣告失败。

考虑到退路有可能被切断,正在新罗境内的倭国陆军也迅速撤兵回国。

第一次用兵失败,倭国举国震惊。因主力海军被歼,倭国沿海几乎丧失了水上防御的能力,只好在沿海各地大修城池和要塞,防备唐和新罗联军的海上入侵。

苦修了几年城池,倭国人惊奇地发现大唐居然并无入侵的意思。心中的大石落地后,他们开始反思:整个东亚,大唐才是老大,自己实在是差得太远。

为了进一步提高国家的整体实力,他们主动派遣使者前来长安修复关系,遣唐使团队规模也是与日俱增。

据《新唐书·东夷传》的说法,倭国人在学习了部分华夏文字后,由于讨厌“倭”字的发音,遂改国号为“日本”,取“国在日边”之意。

谁能想到,一千两百多年后,两国海军在黄海再次交战,结果令所有中国人痛心疾首。唯一能让我们感到怀念与骄傲的,或许只有那位与舰共存亡的民族英雄——邓世昌了。

第六章 内政格局的悄然变化

外面天翻地覆,国内也没有闲着。原因很简单:以李义府为代表的新掌权派虽然在表面上占据优势,但朝中仍有不少官员不屑他们,暗中采取了敌对的态度。

李义府等人之所以不受人待见,一是由于上位手段不正当,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则在于出身。

众所周知,如今天下的老大李家原本就是隋朝的皇亲国戚兼高官,他们的朋友不管有钱没钱,也大都出身不俗。在科举取士形成气候之前,一个人要想当官,尤其是京中的高官,要么出身好,要么有高层的推荐。这样,先后掌权的人又通过种种关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对整个国家的走向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可以说,当时的唐朝是一种垄断性的精英政治。普通百姓想要进核心层,可能性极低。

好在垄断归垄断,官员们倒也没有肆意妄为,中饱私囊,而是尽忠职守地在为国家谋求未来。他们中大多都亲身经历过隋末的天下大乱,对社会中下层的诉求有着直观的感受。同时豪门出身的人往往接受过良好的道德教育,能够自我约束言行。

在这一群体中,最出名的不是皇族,而是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延续下来的一些拥有数百年传承的所谓“士族”,如崔氏、王氏等。他们长期占据各政权的最高层,自视极高,与“寒族”泾渭分明,就连皇帝也时常不放在眼里。

有这么牛么?说个故事就知道了。

南宋(南北朝)时期,皇帝的亲舅舅(出身“寒族”)曾去拜访过一位“士族”。政府官员间的交往,就算只是做表面文章也好歹该保持基本的礼貌吧?可这位士族偏不。不仅会面中相当傲慢,国舅爷前脚刚出门,他后脚就命人把国舅坐过的凳子扔了出去。

这实在是极大的侮辱。国舅爷咽不下这口气,找到了太后妹妹哭诉,太后又立即找到了皇帝儿子。可是,对此皇帝也是无可奈何,只能让舅舅以后躲着点,别再自讨没趣。

经过长期的变迁,时局的变化,曾经不可一世的豪门士族已经逐渐丧失了政治能量,经济上捉襟见肘的也不在少数。可他们还是坚持不与“下等人”来往,只在士族间通婚,以保持血统和门第的纯洁。而“下等人”也很配合,不仅处处仰视他们,还极力寻找一切机会来攀附。

李义府也是“下等人”,也想攀高枝。

李义府得势之时已过不惑。这样的年纪自然是无法迎娶士族如花的少女为妻的。

李义府明白这一点,所以他打着儿子的名义去提亲。或许是自己的名声太差,他被毫无余地地拒绝了。

李义府的自卑心理开始作祟了。虽然他大权在握,可以轻松除掉异己,但他却始终不敢贸然对“士族”们下手。

早在贞观年间,李世民曾命人编纂过一本《氏族志》,将皇族和皇后一门的外戚排在了门第的前两位。这个办法虽说是抬高了皇族的地位,却没有能够真正改变士族状况。尽管李世民在不断努力,他手下的房玄龄、魏征等人还是对高门大姓趋之若鹜,纷纷与之结亲;而士族也摆足了架子,聘礼不收足绝不谈婚论嫁。联姻后双方的政治能量更是有增无减,他们与重臣长孙无忌联手,共同把持着朝政。即使是老大李治,也要充分尊重他们的意见。

长孙无忌一派被清洗后,上至皇帝李治,下到李义府乃至出身贫寒的低级官员,无不有一种打倒旧世界,今天我当权的诉求。再说,武后的家族还不在这《氏族志》里啊。于是显庆四年(公元659年),李治下诏,由许敬宗牵头,将《氏族志》改编为《姓氏录》,皇帝和皇后一族依然位列前两位。只是这次皇后姓氏变成了“武”姓。

至于其他姓氏,一律以官衔品级为标准。这样一来,不论出身,只要能够官至五品,其姓便可以被收入《姓氏录》,进入士大夫阶层。

睚眦必报的李义府积极把握机会,借口“当年太宗皇帝即有此意”,劝说李治对士族采取进一步的高压政策。

李治发布后续政策:士族间不得彼此结亲;严格控制聘礼的数额。

面对强大的政府压力,士族间要么不办仪式,直接把女儿送到女婿家,要么宁可让女儿一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