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看来,乃是为了变相地吸引汉王的注意力。身为世子的刘承训这样干,图的又是什么?难道以他的智慧,还不清楚只要汉军入汴成功,他就是除了刘知远之外受益最大的那个人么?
“殿下本人很少外出打猎,倒是二公子承祐乐此不疲。此外,巧器坊的东主,据说姓常。”郭允明又向前凑近了半步,同时将声音压到最低。
“常思,怎地什么事情都有他一条腿?”苏逢吉的眉毛再度高高地跳起,脸上的皱纹纵横如沟壑。
如果说在今天之前,他最不愿意招惹的人是史弘肇。现在,这个史弘肇却要让位于常思常克功。
汉王刘知远的心腹兄弟,右军都指挥使郭家雀儿的贫贱之交,左军都指挥使史弘肇的背后债主。这三项无论哪一项,都可以令他退避三舍。偏偏全落在了常思一个人身上,试问他怎么可能有勇气去逆对方锋樱?
但是找到那支羽箭的主人,并将二皇子握在手里,却是刘知远交给他的任务。即便他心里再忐忑,也必须去不折不扣地执行。因此,稍微犹豫了片刻,苏逢吉就咬着牙做出了决断,“先别去查世子那边,老夫相信他知道轻重。咱们把他放在最后一个,不到万不得己,绝不招惹。你先安排几个得力的人,顺着常家这条线往下查。老夫再派其他人去盯着二公子和三公子。无论是谁,只要咱们手里拿到了切实证据,就不怕把官司打到汉王面前!”
“这……,学生遵命!”郭允明先是迟疑了一下,随即正色答应。“学生这就去安排,五日之内,必然给恩师一个交代。”
“别着急走!”苏逢吉一把扳住他的肩膀,干瘦的五指看起来像是老母鸡的脚爪,“查常家不一定直接去招惹常思,你且把目标定在韩重赟身上。那小子既然先前摆出一幅义薄云天状,今后就不可能对二皇子的下落不闻不问。其次,万一你不慎失了手,我这边也好回护你,说是你跟韩重赟之间的私人恩怨。如此,即便常思再不高兴,也不能拿你怎么样!”
“是!多谢恩师提点!”郭允明满脸感激地给苏逢吉行了个礼,然后再度转过身,缓缓消失在路边的阴影当中。
他从小没少吃了苦,因此身手被磨练得极为矫健。看似速度不快,但十几个呼吸之后,身影却已经出现在了另外一条狭窄阴暗的街道上。
犬吠阵阵,四下里没有任何过客,巡街的士卒也很少出现在这里。璀璨的星光下,人和树木的影子,都显得格外孤寂。
而此刻的郭允明,却与先前在苏逢吉面前那个胆小猥琐的模样截然不同。腰杆挺得很直,步子迈得很大,曾经写在脸上的愤懑与无奈也完全消失不见,待之的,则是一种阴谋得逞后的怡然。
世子不可能跟汉王对着干,他心里其实非常清楚。常思与郭威、史弘肇等人之间的关系,他也早就心知肚明。非但如此,他甚至还知道杨邠、王章等人与史弘肇之间的过节,以及汉王刘知远膝下三个儿子与河东诸多文武之间的亲疏远近,还有。还其他许多别人不可能看到,包括苏逢吉也想象不到的各类隐秘。
但是,他不会让别人知道自己知道。更不会拿出来跟任何人分享。这些秘密,是他所掌握的最大财富,也是他将来的晋身之阶。
他就像一只蝙蝠,生于黑暗中,长于黑暗之中,也必将借助黑暗一飞冲霄。至于苏逢吉,从一开始,在他眼里就跟老乞丐和驯雕师父没任何区别,能利用时他会尽可能地利用,利用过后,再让他们都以最恰当的方式从这世界上永远地消失。
“参见东主!”一个奇形怪状的老柳树下,有个身穿黑衣的家伙忽然飘了出来,冲着郭允明屈膝下拜。
“罢了,不必多礼。孩儿们都撒出去了么?”郭允明头顶星空,脚踏大地。淡然摆了摆手,全身上下都透出一股子上位者的不凡。
“已经撒出去了,东主尽管放心。只要姓韩的出了常府,哪怕是去逛窑子,床底下也会有您的人盯着!”黑衣人抬起头,眼睛里头倒映出数点寒芒。
“还有他媳妇,就是常思的女儿常婉淑,你也派人……,不,你亲自去盯。”郭允明笑了笑,快速做出决断。“我要她的所有消息,包括她见了谁,去了什么地方。以及她怎么向外传递的消息。记住,千万不要掉以轻心,她能在我和杨重贵两个人的眼皮底下,一边跟韩重赟卿卿我我,一边将队伍的行踪送出去,绝对不会是个傻瓜。万一栽在她手上,谁也救不了你!”
“东主放心,属下知道轻重。万一失手,东主听到的,肯定是属下的死讯。不会牵扯任何人进来!”黑衣人点了点头,单手在地上一撑,整个人如鬼魅般再度飘然而起,三转两转,就不见了踪影。
郭允明伸手朝着他消失的方向摆了摆,嘴唇上下轻轻碰撞。没有发出任何声音,被星光照亮的嘴型,依稀是两个字,“活着!”
第七章 鹿鸣(三)
有道是,蛇钻窟窿鼠打洞,各有各的门路。
在几名“有心人”的分头努力下,本来已经足够“热闹”的太原城,转眼就又“热闹”了一倍。白天,骑马的,跨刀的,成群结队,沿着城里的大街往来巡视,绝不放过一张可疑的面孔;夜里,要饭的、捞偏门儿,拍花子的,则三一波五一股,顺着小巷四处乱窜,用耳朵和眼睛追寻任何风声鹤影。
与城内的喧闹相比,距离太原三百五十余里远的云凤岭,则显得格外清幽。这里已经是吕梁山的腹地,四下里层峦迭嶂,平地稀缺,所以人丁非常单薄。即便是山脚下的离石城,也只聚集了区区一千五百多户人家,放在东京汴梁附近,估计连个下县都不够格。却因为地理位置临近定难军,而破格被称命名为石州。
自黄巢之乱后,党项人在拓跋家族的带领下,沿无定河不断向西南方向渗透。而正北方的岚、宪两州,又成了对抗契丹人的前线。所以石州百姓的日子过得越来越艰难。有钱有办法的高门大户,纷纷想办法迁往晋州、西京,甚至更远的江陵。没有钱也没有办法的平头百姓,则只有把头别在裤腰上捱一天算一天。(注1)
苦日子过得久了,人就会变得越来越麻木。不再关心外边正在发生的大多数事情,也不再去思考自己有没有改变命运的可能。然而最近一段时间,石州人的脸上,却难得出现了一丝亮光,路上相遇,也难得多了一个大伙都爱参与的话题。那就是,城外云凤岭上废弃多年的卧佛寺里头,来了几个道士。看病施药,分文不取。
荒废的佛寺里住了道士不足为奇,和尚们讲究的是佛靠金装,当一个地方没有什么大号施主可以依靠了,自然就拔腿走人,换个地方继续去行骗,不,化缘。而道士们却讲究是清心寡欲,不拘于外物。四处游历时看到一间破庙打扫打扫住下来,刚好能养性修身。稀奇的是,那些道士的医术,远远超过了大伙以往见识过的任何高明郎中。即便不能说是“生死人而肉白骨”,让一些当地郎中们解决不了的疑难杂症大幅减轻,甚至药到病除的奇迹,在大伙眼皮底下都屡屡发生。
“怕是神仙呐,怜我世人苦多,特地前来施救了!”高门大户都走了,等同于把文气也都带走了。剩下零星数个与普通百姓一起等死的读书种子,大多是既没有太多的见识,又对圣人教诲不够虔诚的半桶水。亲眼看到一个又一个原本病入膏肓的乡邻,一接连死里逃生,立刻就联想到了超凡之力上。
偏偏他们嘴巴里吐出来的话,往往还能自圆其说。故而三传两传,云凤岭上来的神仙的消息,就不胫而走。这下,非但方圆百里的病患都纷纷被家人抬着往卧佛寺方向走,就连一些手脚齐全,筋骨强壮的闲汉,也纷纷跑到寺院门口要求拜师学艺。
学不成点石成金的奇术,被仙家赐下几招剑术也总是好的。下次党项鹞子如果胆敢越境来打草谷,就掐诀念咒,隔着羽箭射不到的距离,直接将他们连人带马用飞剑劈成两段。
那伙“陆地神仙”却也大方,无论是前来求医问药的,还是拜师修仙的,都来者不拒。但唯独有三个前提对谁都不肯通融,那就是,第一,任何人非经允许,不准跨入道观大门。第二,改称云风观的卧佛寺只管看病施药和传授所有前来学艺的人强身健体之术,却不管伙食和住宿。哪怕是刺史家公子来了,也得自备帐篷和干粮。第三,不准随便打听观中之事,有刺探消息嫌疑者,立刻逐走,无论谁求情都绝不宽恕。
对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