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敬,纵览我大宋之天下,世风日下,不管是朝堂之上,还是旷野之间,范文正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品行,几乎是荡然无存,而儒家之以义为本、重义轻利之精髓,更是难以有立身之地,这不能不说是我大宋朝廷之悲哀。”
“我辈生于这个时代,扭转逐渐颓废的世风,责无旁贷,若是做不到这一点,我们对不起的不仅仅是自身,更是对不起我们之后辈,为我们的后辈创造一个风清气正的世间,让他们致力于家国之强盛,让他们生活富足,衣食无忧,万世永昌,更是我们为之奋斗的目标。”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这授道解惑之事业,我是门外汉,日后就请许先生多多操心了,不过我这个门外汉,也有几句话,不吐不快。”
“学业之百家争鸣,这是正常之情况,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独尊儒术,今日看来,都是有一些不妥的,我虽未经历科举考试,但对儒学、道学、法学甚至是墨家学说,都是有一点点的染指,儒学博大精深,非我能够参悟,其涵盖之思想,涉猎之广泛,的确是优于其他学术的,但不能够说其他学说一无是处,每一门的学术,都有其精髓的地方,都有值得我们去钻研的地方。”
“我打算让许先生负责学堂授课之事,不过这不是一般之授课,许先生之学生,皆是四川、云南诸多府州县官吏,制置使衙门将要发布文书,所有府州县官吏,悉数要到许先生学堂之中学习,每一期学习时长为一个月,至于说如何的学习,接下来我们可以商议。”
“不知道许先生是不是肯屈就。”
吴邵刚的话语,许衡听的特别认真,此刻早就沉湎其中,一时间没有开口回答。
吴邵刚学业之广泛,认识之精深,窦默的信函之中曾经说过,也是抱着一丝好奇的心情,许衡来到了成都,初次见面,见到吴邵刚过于的年轻,许衡是有所怀疑的,但刚刚吴邵刚的一席话,彻底打消许衡的顾虑。
许衡觉得,眼前这个异常年轻的吴邵刚,其认知和睿智,远在他之上。
只到刘秉忠轻轻触动胳膊,许衡才反应过来。
站起身来稽首行礼之后,许衡开口了。
“敢不从命,只是怕难以承担重任,大人之学识广博,远非在下能够企及,在下还期盼能够与大人多多交流,多多学习。”
“许先生不必谦虚,泛泛而谈,我还是勉为其难,若是真正说到儒学之精深,我就两眼一抹黑了,日后许先生授课,我也是要认真学习的。”
作为学者的许衡,被彻底打动,他再次稽首行礼,神色变得庄重。
“在下一定倾尽全力。”
吴邵刚也是站起身来,面对许衡行礼。
看相郭守敬的时候,吴邵刚说的就直接很多了,毕竟郭守敬还很年轻,不到三十岁。
“郭先生,你精通天文、数理和水利,不过目前之情况下,还要委屈你,跟随曹文刚做事情,至于说具体做什么事情,曹文刚会详细告知,我们特别需要数理方面的知识。”
“不管是许先生,还是郭先生,你们在这里的时间长了,就能够明白我之为人,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是我行事的风格,相互尊重是我坚持的理念,每个人都有自身之能力,是不是能够发挥出来,就看引路者的能力了,就算是不可雕的朽木,也可以用来引火,总是有用的,我的任务就是展现诸位个人之能力。”
“有一点是我最为忌讳的,那就是异心,这话不用多说,诸位都能够明白,若是认为我行为有什么错误,诸位尽管直接指出来,不管是争论还是争吵,我都愿意接受,或许有些时候,我会坚持己见,认为自身是正确的,听不进诸位的意见建议,但我会说清楚缘由,尽量让诸位心服口服。”
“随波逐流、随遇而安乃是一种为人处事之哲学,不能够完全说没有道理,可在我身边,诸位万万不要如此,否则我会毫不客气的训斥,若是认为我提供之平台不够施展才华,尽可以明说,毛遂自荐不是坏事情,但若是因此而心生异心,就很是伤人心了。”
“诸位不少人都曾经跟随忽必烈做事情,大可以将我与忽必烈之间比较,或许我这话说的有些狂妄,忽必烈乃是蒙古王国之皇上,我一个寻常人怎么去比较,不过我还是有信心比较的,更是想着能够战胜忽必烈的。”
第三百二十五章 漠北再乱
情报署开始收到大量蒙古朝廷的情报,这些情报及时准确,让吴邵刚能够准确掌握到蒙古朝廷以及忽必烈的动向。? ???
情报来源的取道让人难以置信,竟然是张文谦提供给佟卫华的。
吴邵刚都没有想到,他做出的安排和部署,已经开始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张文谦、窦默等人,虽说还是在蒙古朝廷做事情,但内心已经出现摇摆,而从张文谦开始与佟卫华接触、窦默举荐许衡的那一刻开始,天平就已经变化过来。
出现这样的情况,与阿合马有着很大的关系,但是根子还是在忽必烈的身上。
接下来,还有姚枢与高鹗等人,需要进一步的争取,不过情报署已经给佟卫华与罗素林下达了指令,暂时不用着急,毕竟张文谦和窦默出现了异动,迟早是可能影响到姚枢与高鹗等人的,目前的情况之下不要主动出击,保持战果就可以了。
漠北察合台汗国叛乱的情报,摆在桌上。
郝经、刘秉忠、张柔、许衡以及张弘范等人,都已经看过这份情报。
吴邵刚高度重视这份情报,让众人有些难以理解,要说蒙古草原是不可能完全平息下来的,毕竟蒙古部落以勇猛著称,其部落内部的争斗一直都没有平息过,阿不里哥投降忽必烈之后,朝中的大臣就曾经分析,漠北不可能完全平定下来。
只不过察合台汗国此番的叛乱,完全出乎了忽必烈的预料。
察合台汗国的可汗,乃是忽必烈亲自制定的八剌,八剌是窝阔台大汗的曾孙,一直都是在忽必烈的身边,察合台汗国可汗阿虎鲁去世之后,部落曾经举荐八剌沙出任可汗,引了忽必烈的不满,于是忽必烈亲自指定八剌出任可汗,八剌抵达察合台汗国之后,以武力推翻且斩杀了八剌沙,出任了察合台汗国的可汗。
在漠北最大的势力是海都,此人是大汗窝阔台的孙子,曾经效忠忽必烈,可是在阿不里哥投降之后,开始暗地里集聚力量,逐渐统治了漠北不少地方,且威胁到察合台汗国,忽必烈让八剌出任察合台汗国可汗,也是想着让八剌牵制海都。
让忽必烈做梦都想不到的是,八剌的权力**一样很大,以武力夺取了察合台汗国可汗之后,也开始扩充地盘,因为争夺地盘,竟然与蒙古大军开战了。
八剌不仅仅与蒙古大军开战争夺地盘,也与海都开战争夺地盘。
这让忽必烈怒不可遏。
仔细考虑之后,忽必烈没有派遣大军出击,毕竟漠北尚未彻底稳定下来,若是再次开战,生灵涂炭的同时,蒙古朝廷的统治也会遭受重大打击。
这属于蒙古朝廷内部的情报,若不是张文谦提供,吴邵刚不可能知晓。
“诸位,你们是如何看待八剌的叛乱的。”
先开口的是刘秉忠。
“大人,属下认为这不算什么稀奇事情,属下在蒙古朝廷的时候,就注意观察过诸多的蒙古部落,蒙古部落向来都是以武力为尊,在他们看来,谁的力量大、实力雄厚,谁就可以称王,谁就可以与蒙古朝廷抗衡,海都此人,属下曾经见过,孔武有力,颇为狂妄,也懂得审时度势,阿不里哥投降之时,属下曾经给大汗提出过建议,要注意这个海都,只是大汗没有采纳属下的建议,至于说八剌,在大汗身边多年,得到了信任,地位尊崇,为什么出任察合台汗国可汗之后,也会反叛,属下就不是很清楚了。。。”
吴邵刚微微点头,刘秉忠的分析,合情合理,吴邵刚没有想到的是,刘秉忠居然掌握了蒙古部落骨子里的秉性,认为蒙古民族是尚武之民族,一切都是以武力强盛为尊的。
刘秉忠说完之后,许衡跟着开口了。
“大人,属下赞同刘兄之看法,属下曾经在开平也授课,大汗举荐不少蒙古部落子弟进入学堂学习,不过属下教授很是困难,蒙古部落子弟之中,知书达理者不多,或许是习惯了自小的游牧与狩猎的生活,他们对于儒学没有多大的兴趣,想到的就是如何的冲锋厮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