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启禀皇上,张侍读已在殿外候旨。”还没有等顾鼎臣起来告退,黄锦已经轻步来到殿前俯身说道。
“宣他进来。”朱厚脸上浮现出一丝淡淡的笑意。
“微臣告退。”顾鼎臣毕恭毕敬的向皇帝行礼道,然后在皇帝的示意下退出乾清宫,看到迎面而来向他打招呼的张信。微笑的点头回礼,与张信擦身而过之时,顾鼎臣心里再也掩饰不了心中地嫉妒,借着步出宫门转弯拐角的时候,凭着过人的眼力。顾鼎臣清清楚楚的看到皇帝脸上灿烂地笑容。
顾鼎臣神情黯然,皇帝待张信果然与众不同,面对文武百官的时候,脸上总是保持威严之色,哪怕是再温和的语气之中也带着明显的生疏距离感,而只要张信在皇帝的身边,皇帝总是不自觉的露出笑容,让人觉得他的心情很舒畅,顾鼎臣再一次告诫自己。以后在翰林院时。千万不要得罪张信。
“听说最近你经常跑袁学士府上。”朱厚淡淡笑道:“袁学士向朕报怨,如果再这样下去。他的俸禄恐怕要领双份才可以。”
“皇上说笑了。”张信尴尬笑道,却暗暗报怨着袁宗皋的小器,决定下次继续到他府上混吃混喝,不把他吃穷决定不回家。
“你最近在翰林院待得怎么样?”朱厚微微一笑,也只有在这个时候才可以轻松玩笑一会,放松自己沉重地压力。
“很好,就是闲得荒,每天看着别人在那忙忙碌碌的,臣觉得非常不好意思。”张信终于感受到,懒人其实也要承受压力的,要忍受别人诧异的目光,出现在翰林院的时候还要假装没有看见别人在自己背后地指指点点。
“难得你有进取心,朕觉得非常欣慰。”朱厚笑意盎然道,而附近的宫女太监早就见怪不怪了,每次张信一来,皇帝总是笑容满面的。
“但是臣却不知道自己能做些什么。”虽然想有点事情做,但张信可不想自己以后整天埋在浩瀚书海文籍之中。
“其实袁学士也曾对朕说过,想让你到六部历练一番,锻炼你处事的能力。”朱厚知道袁宗皋的意思,想让张信在基层积累经验资历,以后提拔起来别人也没有什么异议。
“当然,也不只是六部,还有都察院,大理寺,通政司这些部门,你想去哪个就和朕说。”看到张信沉默思考,朱厚继续微笑道,点到的几个部门都是朝廷的实权部门,别人争相抢打都想挤进去,现在却任由张信自己选择。
“臣一时之间也犹豫不决,请皇上宽限几天,待臣回家认真思考之后,再禀报皇上。”张信恭敬的说道。
“准奏,回家之后你可要仔细琢磨,最好是找袁学士商议一下,免得到时后悔莫及,那朕可就不管你了。”语气像是在警告,但朱厚的态度却非常温和,根本不像君臣之间地对话,若是让朝廷百官见到,肯定羡慕嫉妒之余,随便找个理由参张信一本。
“谢过皇上恩典。”张信微笑说道,朱厚轻微地点头,他还是喜欢张信这种记在心里的谢意,不像其他官员一样。倒头大拜满口千篇一律地阿谀奉承之词,这让朱厚享受这种感觉的同时,心里也非常烦躁。
“皇上,不知娘娘的车驾何时抵达京城。”看到出朱厚的心情有些不爽,张信把话题引领到蒋妃身上,知道朱厚肯定非常想念她。而且张信自己也非常想知道绿绮的近况。
“据安陆官府传回来的消息,母亲现在还在忙着处理王府地事情,可能要延期起程,大概要到九月份才可能抵达京城。”朱厚温和的笑道,虽然心里恨不得马上见到蒋妃,但他也明白这是不可能的事情,毕竟这次蒋妃的车驾进京。不像自己上次进京即位一样着急,行程当然要保证安全舒适,时间肯定稍微长久一些。
“请皇上发一道旨意,让娘娘不要理会王府的琐碎事情。直接起程进京即可,其他事情自然会有臣下安排妥当。”张信稍微一想,就明白蒋妃肯定是舍不得王府的那些东西,为收拾杂物而耽搁进京时间。
“张侍读言之有理,朕马上命人传下旨意。”朱厚挥手示意,黄锦知机的跑到殿外传令去了,自然会有制诏地官员写好圣旨内容,然后呈上给朱厚用印,再派人快马加急传送到湖广安陆兴王府。
看着正拿着玉玺在圣旨上盖印的时候。张信在犹豫的到底要不要询问绿绮的事情,忽然有一名太监匆匆忙忙地从乾清宫外面跑进大殿,顾不上行参拜大礼,双膝跪下叫道:“皇上,边防急报。”
如果说朝廷君臣最重视的事情。肯定是边防的军情,各地官员的贪污腐败,旱灾水灾使得百姓颗粒无收,百姓平民揭竿而起,这些事情朝廷大臣丝毫不紧张,因为他们知道这些事情早晚可以解决的,但是如果边防一但有失,蒙古鞑靼长侵直入,重演当年土木之变。大臣们无论如何也接受不了。
听到边关有急报送来。朱厚也顾不上再继续与张信聊下去,连忙摆驾太和殿。而在内阁诰敕房、稽查上谕处、六部公署、内阁公署等官衙处理公务的文武百官们早已经得到消息,已经在殿外等候,随时可以升朝。
“皇上有旨,上朝。”值勤太监传唱道。
朱厚虽然已经知道边防急报是怎么回事,但以前从来没有处理公这种事情的经验,连忙召集群臣商议。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不只是朱厚知道边关的急报内容,几位大学士以及六部门尚书官员也已经收到消息,事态虽然严重,但幸好并不是危及江山社稷的大事,他们还可以保持镇静自若地模样。
“边关传来急报,说大同、宣府饥馑相继,军官俸禄多年未支,百姓死尸遍野,镇守官兵有哗变之患。”朱厚怒气上涌,忍不住开口喝道:“谁能告诉朕,这到底怎么回事。”
其实也怪不得朱厚如此生气,明朝北部边防与汉唐时期的北部边防既有共通之处,都是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也有其特殊的一面,那就是北部的边防被上升到了一个相当重要地地位。
“今天下之事,以夷狄惟大:而夷狄之害,北虏为最!”朱元璋明确的告示子孙,北方的蒙古人永远是大明朝的敌人,以后的皇帝一定要清楚这点,到永乐皇帝即位的时候,更是将国都适到北京,就是希望以天子之威,镇守北方。
明朝更是不惜在辽东镇、蓟州镇、宣府镇、大同镇、山西镇、延绥镇林、宁夏镇、固原镇、甘肃镇驻重兵把守,以拒北方之敌,各镇都有总兵官、巡抚,数镇之上还有总督,各镇加起来官兵有数十万,点大明总兵力的三分之二,可见朝廷对各镇的重视程度,其目的无非是为了阻止剽悍地蒙古骑兵侵扰。
而如今听闻大同与宣府居然有哗变地可能,若是让蒙古鞑靼找到机会,攻破两城直捣京城,那后果简直不堪设想,所以面对龙颜大怒的皇帝,群臣非常理解皇帝地现在的心情,毕竟以前有过先例。
“彭泽,你身为兵部尚书,总制三边军事。这么重要的事情难道你一点也不清楚吗?”看到沉默不语的群臣,朱厚火气更大了。
“这是臣地失职,臣甘愿受罚。”新任的兵部尚书彭泽感到非常的委屈,自己才刚上任没有多久,就遇到这种状况,真是倒霉之极。但他却没有推卸责任,上前俯首跪道。
“皇上,此事责任并不在彭尚书,请皇上开恩。”大学士毛纪未等皇帝说话,连忙上前求情说道:“彭尚书刚接任兵部不久,对前事毫不知情,并非他的过失。请皇上明鉴。”
“既然责任不在彭泽这,那大同、宣府饥馑多时,诸位卿家可有知情者?”朱厚强忍怒意道,游牧民族的危害朱厚可是经常听张信提起。江山可是自己的,朱厚当然明白边防地重要性,绝对不能容忍因为底下官员的过失,导致蒙古铁骑南下。
“皇上,现在不是追究责任的时候,还是想办法解决问题吧。”杨廷和上前说道:“大同宣府乃是边防重镇,不容有失,臣请皇上立即诏发饷粮给宣府大同,稳定边关军心民心。以妨事态扩大。”
“臣等附议,请皇上遣银大同宣府,以稳军民之心。”殿内大臣们异口同声的说道。
朱厚看着殿下群臣恭敬垂视的模样,情绪迅速冷静下来,看来肯定有人知道这是怎么回事。而且内情牵涉面可能非常之广,不然群臣也不会阻止自己追究下去,不过确实也是如此,既然边防九镇这么重要,若不是有人隐瞒消息,自己怎么可能不知道这件事情。
“既然如此,这事由杨首辅斟酌处理,户部官员听从杨首辅的吩咐,该遣发多少饷粮就发多少。”朱厚淡淡说道。心里却积压着一团火。看杨廷和的眼光非常不善,杨廷和也察觉出来。知道皇帝心里想岔了,但当着群臣地面,杨廷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