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帝国行-第9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王不会是想毁约吧!”

    “为何不呢,危情已解,寡人何惧晋国,为何还要给西寰颜面。”

    “大王,恕臣直言。若无方伯之事,永兴侯携大胜之余威,晋军最终仍会退兵。然大王现在已许诺于西寰,倘若反悔,西寰得知内情,必然不会善罢甘休,届时反会怂恿晋王来攻,反而适得其反。既然已经许诺,大王应催促西寰让晋国退兵,我国也好早日休养生息,巩固已经占得的土地。”

    “真是失策呀,永兴侯事先怎就就不来个消息呢。这下可好,方伯入朝,日后焉知是福是祸。”

    “前线瞬息万变,战机稍纵即逝,远隔数千里地,永兴侯怕是来不及请示大王。”

    “是啊……太远了。不知道永兴侯得知方伯一事会做何打算……”

    十一月上旬,卢皋的快信最先送到萱蒂,百里燕不在,遂交由了赵安陵处置。待百里燕全歼叛军,火烧长孙粮草返回阳都港,向陔陵报捷尚不知消息,直两日后,信由江泉转到阳都,才得知方伯入朝消息,但百里燕未做回复。

    原因有二,其一他并无完全把握令晋军退兵,西寰为保地位,此时与咸王拥有较为一致的共同利益。

    其二,他也来不及干涉,事情发生在十月下旬,他率兵返回阳都得到消息已是十一月中旬下,过去近大半月时间,该达成的交易都已达成,该任命的都已任命,此时反悔,不利于战线的统一。

    百里燕只关心方伯最终将出任什么官职,因卢皋来信先于对方伯的任命,百里燕尚不知方伯的任职情况。

    但多少预料到无非是能触摸到巨额经济利益,同时能绞杀咸国,而平日里并不起眼,无足轻重的官职。

    得陔陵发生变故,百里燕等不及修整,接连给莫云风、公孙岳、叶信、蒋杰、赵安陵等人发去命令,调周空赶赴昌尹郡林台与苏洪汇合,率军五万骑马东进回国。

    百里燕只率田鹏等三十人,骑千里跃脱离大队赶赴陔陵。

    大捷消息自上而下迅速传开,受消息传递以及决策延迟的影响,长孙国使者尚未得到国内发来确切消息,此时无疑成了众人中最为尴尬者。

    而最大受益者非是西寰莫属,第一时间得知长孙大败,如同做了场噩梦,醒来时只以为是假的。

    “百里燕啊百里燕,本宫这一世怎就撞上了你这么个对头。季将军,咸军不宣而战,长孙国会做何反应!”

    “多半是……”季锦昇与欲言又止,西寰催促道:

    “说。”

    “多半是完了。”

    “完了,怎么会完了呢,不过是损失了几十万石的粮草和两百艘船,怎会完了呢,长孙国主难道就此甘心受辱!”

    “殿下有所不知,雷霆、圣焱的三十余万叛军已经断粮,长孙为方便运粮,并控制叛军,因此此番南调的军粮都装在船上。虽说船没了,损失数千上万水兵并无大碍,但再想从后方运粮,并将消息传达至各地,调集人力,没有两月,也得有一月,加上运粮时间,叛军根本等不到粮草运抵便会作鸟兽散。

    且长孙东南五郡将陷长期动荡,长孙军东线平叛的同时,仍在西线收复失地,在此等情况下,再与咸国开战,并支持我晋国北军的粮草转运,根本无力维持。长孙国这番吃亏可是不小,非但一郡没有占到,日后还可能陷于长期剿匪无法抽身。

    百里燕这手釜底抽薪,着实太厉害。如此一来,咸国只需独面我晋军,即便不能全身,我晋国也无法速战速决,最终将迫使大王退兵。”

    “那卫国呢,咸国占了七八郡之地,卫国就会善罢甘休?”

    “卫国眼下东进通道尚未打开,少说也得到明年下半年,加之赈灾安抚及粮草转运,少则半年,多则一年才能准备充足,到那时,大王恐怕不会占得太多便宜。

    百里燕此计实属铤而走险,风险极大,但同样若是一举成功,效果非同凡响。”

    “依季将军此言,百里燕可退王兄用兵,那本宫舅舅刚刚入朝,咸王会否出尔反尔再将舅舅赶走。”

    “咸王会,但内阁大臣多半不会。如若咸王出尔反尔,公主殿下您岂能善罢甘休,属下以为,内朝断然不会主张出尔反尔,尤其是当此形势波诡云谲,见稳而未稳之际,满朝文武都急于稳定情势,不会贸然再开罪殿下。”

    “现在看来,舅舅入朝可真是险呐,若是再迟几日,岂不受百里燕所害。”

    “正是。但情势对殿下仍十分不利,殿下应尽早促成大王与咸国休兵,籍此展示殿的斡旋之功,重振永兴事变之前的态势,唯有如此,才能彰显殿下的价值,令咸王不敢妄言废立太子。”

    “季将军所言极是,咸王老东西另立太子之心不死,本宫一日不得安生。休兵之事要抓紧去办,绝不能让百里燕再抢去了头功。”

    二人说话之际,顾晨匆忙来报:

    “太子妃殿下,马仲宁到了。”

    “哼,这个滑头,他不来,本宫真要去找他。”

    马仲宁收到晋王回复之后,一直摁着消息未禀报给西寰,西寰为此极为不快,遂让季锦昇前去打发马仲宁。

    而与此同时,远在孙国茂郡西进的公良军,于十一月底获悉咸军北击叛军扫荡长孙大获全胜消息,公良修如梦初醒,后悔当初一时冲动坏了大事。

    想和更多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聊《帝国行》,微信关注“优读文学 ”,聊人生,寻知己~


………………………………

第791章 土地换金矿

    “他真敢做得出来,当此危局,竟冒天下之大不为先发制人,真不愧是百里燕,天下恐怕无他不敢违之事。”公良修大发感慨,收起来信又与父亲公良义道:“父亲,依孩儿之见,中原局势将生变数,因尽快去信二叔,应对内朝变动。”

    “嗯,修儿所见与为父一致,圣焱、雷霆兵败在即,长孙无力继续南下,东线战局已无悬念。而今咸国如鱼得水,拥兵达数十万之众,晋王若不举全国之力奋击死战不能灭咸,但若兴大兵,以百里燕之能,定是两败俱伤,恐怕晋王不久将骑虎难下。由此看来,咸国根基已成,稍加时日休养生息,必成中原强国。”

    “都怪孩儿当日一时冲动,怕是百里燕下次又要奚落于我。”

    “呵呵……此人着实不简单呐,依为父看,百里燕料定你不会信他,故而先与你推心置腹,后再激将于你,唯有如此,我公良氏才会理亏。实则他先耍诡计在先,我等吃亏在后。”

    “父亲所言极是,百里燕现在与那些奸商一般嘴脸,如同做买卖的商贾一样讨教还价,真没见过此等可耻之人。”

    “诸侯交争,又何尝不是一桩生意,不过是交易的货物变成了土地与性命罢了。这样吧,我等静观其变,待百里燕退走了晋军,就照城、杏城两地之事再与咸国交涉也不迟。”

    “那万一大王不准怎办?”

    “眼下卫国仍未曾东进,我军可继续西进占取更多土地。届时咸国退走晋军,必然要与卫国和谈,让出土地是必然之举。如此我志国若也占据更多土地,势必与卫国直接接壤,卫国与咸国妥协后,即刻会调转锋芒对我不利。

    为父想,眼下大王已是占了徐国滋源郡的金银矿,徐国日后会来来讨要,故而不如继续西进,新占土地与徐国交换,并结好徐国从而让徐国挡在前面,替我军挡住卫国锋芒。”

    “但滋源郡毕竟是金银大矿,徐国虽然元气大伤,其国本尚在,只为孙国土地而放弃金银矿产恐怕不会答应。”公良修担心道。

    滋源郡与孙国故地接壤,距离志国西部边界也不远,龙渊天王北撤后投靠了公良氏,顺带就赖在了滋源郡不走了,将当地的金银矿尽数占为志国所有。

    滋源郡作为中原黄金白银产量最大的矿区,全年金银的产量占整个中原的五分之一。

    这个规模在当下可不得了,相当于全部中原数百个郡内所有金矿的总数,滋源一郡的金银总额占百分之二十。

    对于徐国此种耕地草原各占半,多数地区只能种两季麦子甚至一季的贫瘠国而言,能够跻身强国,与金银的巨额产出密不可分。

    公良修很担心徐国不会轻易用金银产区换取土地,而公良义却老谋深算:

    “修儿,你以为,面对狼与虎,徐国更怕狼,还是更怕虎。”

    公良修猛一愣神,不知父亲何意:

    “孩儿不解,请父亲明示。”

    “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