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大王。兵者危任也,当时刻自省诫勉,万不可高估自己,也不能低估敌手。此番之惊险在于,黑巾军在晋军眼皮子底下调走五万大军,前来合围邵平,倘若不是末将临阵应变撤出城池,怕是早就困死在了邵平,也无此后之战机。
其次,邵平之战我军其实一直困于神通天王计谋之中,末将是后知后觉,不得已而出此下策,策策都是险招,神通是被末将杀了几次冷不防,取巧破了他的毒计。
这用巧的奥秘在于敌所不知奥妙道理,可一可二,但不可再三,次次都能投机取巧,要击溃神通,仍旧得智取,不可巧取。”
咸王听着不解,遂是问道:
“巧取与智取有何不同?”
“巧取乃小智,智取乃大智,巧智逊于大智,巧智终究不是正道。安邦定国需大智,行军打仗亦是如此。小智之谋,用一时一地尚可,总揽全局如井底之蛙,非但不能胜任,反受其害,还望大王明鉴。”
“寡人明白了,魏将军是担心用计不是神通敌手,可是如此?”
“正是,我军对神通一无所知,而黑巾军对我咸国情况了如指掌,极易被其摸透我军虚实,不利我军作战。
此番雷城十五万晋军竟能按兵不动,放水让黑巾军抽兵南下,便可见一斑。此事要是传扬出去,晋军还有何颜面争霸中原,纵然国与国从无信义可言。但当此中原之危难,晋国作为咸国上邦,作壁山观观虎斗也就罢了,竟在关键时刻,在我军背后下黑手,这等劣迹传扬出去,谁还能与晋国为盟。”
“是啊,魏将军所言极是,就连老先生也不曾料到此事,寡人就更奇怪,黑巾叛贼究竟如何勾结了晋军,或是说雷城晋军出了什么问题,魏将军以为呢?”
“大王分析极是。若不是晋国暗中与黑巾军暗通款曲,便是驻雷城晋军出了问题。倘若如此,十五万晋军转眼就可能成为悬在北海郡头上的利刃,咸国将危在旦夕,不可不防。末将建议,因尽速将广信军所部调回北海郡,以免生变。”
“是啊,姜闵早等着抽兵返回广信,他这么一去,寡人可就不放心了。万一拥兵自重,北海郡还能是寡人的北海郡吗。”
“那也总比被黑巾叛贼打着晋军名义占了去强,广信公毕竟还是姜氏一脉,此等大是大非之事面前,万万不能做出叛国卖祖之事。”
“嗯,魏将军所言有理,他好歹也是姜氏子孙,真要在此时反寡人,寡人待他也就恩断义绝。对了,魏将军与广信郡主的婚期可定下?”
“禀大王,原本是打算七月夏收,五谷丰登的良辰吉日举行婚仪,但眼下北海郡早遭逢年不遇之劫难,今年举行婚仪怕是不妥。况且永兴城刚建,诸项事宜尚待筹备,婚期少说也得一月半月,末将实难脱身,故而暂打算将婚延后,待明年再说。”
咸王闻讯延后婚期,不仅失笑说:
“寡人没记错的话,广信郡主明年可就二十一了,大好的年华如此被魏将军折腾,怕是日后不美呀。”
咸王显然是在指姜蓉年纪大了,房事的机会也就少了,不过说的隐晦了些罢了。
百里燕则不去接这个话茬,转而说道:
“大王,御酒下毒之事不知安泰侯可有什么说法?”
“毒酒之事,寡人正在命人暗查,但想必绝不会是梁国下此毒手。至于郭蟠,寡人已经将他削去御用司一职,待日后再收拾他。”
根据咸王的说法,郭蟠前去赐宴,是王太后的意思,如果没有毒酒一事,郭蟠代表王太后还有下文,毒酒一事一出,下文也就黄了。
“大王,末将以为毒酒之事多半是黑巾军暗中所为,意在重创将我军统帅,进而消灭咸军统军用兵之能,如此可一劳永逸的削弱咸军战力。”
“此事明眼人都看得出来,不过,黑巾军用此下作手段戕害我军将帅,未免太过下三滥。魏将军日后若是活捉了他们,断不可妇人之仁,还杀的还是要杀,否则开了这个头,日后谁人还守规矩。”
“末将遵令。”
………………………………
第264章 新政四策
时下列国之间都有不成文的默认惯例,一般不以毒杀、暗杀等下作手段戕害敌方主将。
一来为人不齿,二来早期将领统帅都为贵族,列国贵族与贵族之间又有通婚,扯近了都是这个舅舅那个叔叔,没有给自己亲戚下毒使阴招的道理。
第三,您能做的我也能做,冤冤相报因果循环,今天毒死他,明天就能毒死你,谁也不是吃素的,长此以往没人受得了,一年死几个主帅。
常言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将帅的稀有程度堪比黄沙中的金子,两国交战主帅都被毒死暗杀,既遭人恨,还便宜了其他诸侯,反过来还要道貌岸然的指责你的不是。
“魏将军,此来不仅仅是为了毒酒一事吧,多半是为了永兴城,可是如此?”
“回大王,末将此来有四策,还请大王酌情考虑。”
“哦,魏将军说来寡人听听。”
咸王从冰鉴内端出两碗冰镇酸梅汤,将其中一碗递给了百里燕(既魏贤)。接过酸梅汤,百里燕继续说道:
“大王,此番邵平一战,情况极为复杂,黑巾军为弥补咸西、丘南两郡人力不足,从孙国迁来大量孙国、徐国、志国百姓驱使,因此陈飞时将军水军先后载回近十万人丁,其中多半都是外民壮丁,末将也招募了一批外民子弟充入军中,故而还请大王能一视同仁待之。”
“此事寡人上次已与魏将军说过,只要他们替寡人开疆拓土,给寡人纳粮,寡人管他们是哪国百姓。不过魏将军可要把握好了分寸,万一外民造反,你魏将军可难辞其咎。”
“这正是末将要说的。末将建议,从咸国各地征召未婚女子前往陔陵与永兴河之间安顿,以增加男丁与我咸国女子通婚,同样的,我咸国男丁亦可娶外民之女为妻,减少隔阂。
此外,咸国连年征战,残废男子数以几十万计,这些男丁或是饿死,或是苟活,多半没有女子愿意下嫁他们。末将打算将双手健全而下肢伤残者移入新城从事手工生产。
一来并非所有生产都需健全之人,二来可将更多健全男女转入其他生产,其三,毕竟他们也是男子,也能娶妻生子,他们的子嗣依然还是健全人丁,十五年后又是咸国的劳力,因此只要粮草充足,应当将他们养起来,转入手工工坊做工。”
“魏将军见解独到,不失为一策,但归根到底还是粮草,没有粮草,且不说健全之人,又何来口粮养活残废呢。”
“末将要说的第二策便是粮草。眼下我军于永兴河与黑巾军对峙,纵然得到马匹,全力一战纵然能取得些战果,但根本上无法扭转敌我之兵力,梁国、晋国更不会为我军流血。
故而末将建议,永兴城建立之后,我军已经能腾出手来,因尽速组建军屯自给自足。”
“军屯?军屯制早已废弛数百年,魏将军要恢复军屯,可有把握?”
“禀大王,此前军屯弊端深重,难以持久之原因所在于权贵勋戚领兵,导致军屯粮草大多落入权贵勋戚手中,此外《粮田令》又规定天下之田土都归君王所有,君王赐予权贵勋戚,则归权贵勋戚所有,而军屯又是权贵勋戚所开拓,自然最后会被千方百计纳入权贵勋戚之囊中,此乃巨大之弊端。”
中国早期军屯出现于秦时期,汉代逐渐完善,但当时的历史背景是奴隶制的废止,《井田制》在战国时期退出历史。
而当下处于半封建半奴隶制的权贵勋戚专制度下,权贵是控制军队的主要统帅,这就导致军屯到后来成了谁掌握军权,谁有权得利的特权制度,反而发展成了军队经商,军领导受益的极端现象。
这就导致军屯的粮草可以合法的进入私人腰包,而实行了几百年的《粮田令》又提供了合法依据,这就导致军屯这种先进制度,与当下体制不相匹配,结果无法适应而夭折。
看看轩亭侯府那一家子,就知道是什么货色,只要能赚钱,什么地方都敢伸手,这就是《粮田令》赋予的权贵特权。
这个情况百里燕早年研究过,列国的军屯制度实行的都效果都很差,最后不得不出现募民军这一特殊化的变相军屯,通过鼓励敢死勇民自发杀敌立功获得土地。
而后发展成豪强,豪强的粮食都进自己的口袋,战时则可进一步壮大募民军,达到基本的自给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