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今咸军编制有军人、民夫两百三十万人,一百万人三年的配给根本不够维持三年,因此从去年七月开始备战,国库已经拨款增加采购,至今年开春,国内经济将陆续转入半战时状态,以保证前线供应。
战前储备作为最高军事机密,包括内阁多数成员都是不清楚的,但战争一开打,财政增量和增加幅度都是看得见的支出,诚道派可通过内部情报拿到咸国战争开支,只需要分析经济情报,就能清楚知道咸军会在何时转入战争经济。
而咸军员额巨大,即便考虑现有的庞大经济规模,战时经济实际上也维持不了多久,因此今年夏天是个关键节点,夏天之前结束战争,对国内经济损害最小,如若拖到下半年,经济转入战时状态,伤害会愈见显着。因此夏季之前结束战争,卸甲归田对咸军最为有利,而拖得越久伤害越大。
诚道派正是摸准了咸军七寸,籍此为资本再回头与卫国交涉,保证咸军必会在夏天之前开始和谈,以安抚卫王。同时晋军夏天之前仅能勉强完成西海四国的外交和军事准备,如果来得及,卫军正好能打个时间差,赶回西海稳定战局。如果来不及,也能赶上战争初期,遂而直接出兵攻打燕国,沿着海岸线西进攻打歧国和晋国北军大本营。
而咸国与晋国有宿仇,百里燕又是岐人,咸国拖于战争国力大幅消耗,直接出面与晋国翻脸并不划算,风险太大,于是卫国可以歧为条件,换取咸国对卫国的经济军事支援,在西海与晋国北军攻杀。
消耗晋国实力挑拨晋咸关系的同时,彻底整垮卫国,届时梁国再出来收拾残局,所得到的土地和政治收益要比现在多得多。
卫国经济拖垮后,梁国只需以经济援助为条件,换取卫国更多的割让土地,梁国毋庸置疑是笑道最后的赢家。
这件事从一开始就是一石多鸟的计策,百里燕作为局外人,自然是不可能一早知道密情,在第一时间算计到其中的端倪。但卫王身边的楚家却不是傻子,纵然有愚论派的干扰,但愚论派却忽略了卫国的本质。
卫国本质上是极度排外的贵族圈子,其排斥一切外来权利楔入政治实体产生新的权利阶层。卫国看重的是愚论派愚民手段和一些早期的化学巫术,政治上尽管能影响卫国,但卫国统治阶层不是谁都是傻子。
老卫王钟盛留下的政治遗产和托孤势力,如今仍在有效运作,因此卫国的政治决策,愚论派的影响力并不是绝对的。
卫王现在面临的问题是手中无兵可用,同时卫王也非常清楚,孙国旧地的十数郡极大稀释了咸军兵力,哪怕是两百万大军,分散镇守十数郡已是十分吃力,再加上长孙七郡,咸军的兵力无法对卫国本土造成实质威胁。
眼下咸国本土与占领下的卫国土地,总面积近五百万平方公里,一百五十万人维持强敌环伺的五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军事、政治、经济压力十分巨大,已无继续西进的动力和可能,相反晋军和西海四国的军事存在是最大的威胁。
同时梁国不是什么好鸟儿,按其安排的套路剧本,最后的下场不会更好只会更惨。所以这里就有一个悖论,以卫国的虎狼野心,丧失近三百万平方公里和七个长孙郡的土地是不能接受的,所以只能走梁国安排的剧本与咸国、晋国死磕。
但如果卫王能接受这一损失,那么其结果就是另一番局面。
正如宗伯泰所言,只要允许钟廷、钟密、钟槐三人割地自立,这块地还是姓的钟,只要姓钟,日后还是有机会拿回来,同时如果卫国日后有机会一统天下,卫王不会介意这次的自立是提前分封。
如此一来,卫王首先达成了两个目的,其一,卫国内部旧派权贵多数已经东迁,国内一片清静,一旦承认其独立事实,旧派权贵就必须放弃在卫国本土的多数封地和利益,这对卫王是有利的。
如果与咸国死磕,按梁国的套路走,卫国仍然需要割地,割地后的权贵还得迁回国内,这这种局面显然不会比战败好到哪里去。
其二,主战场发生在本土之外卫国占领下的孙国旧地,并未殃及卫国本土,因此经济损失最大的是卫国旧派权贵,尽管国库为此蒙受了巨大的代价,但甩掉孙国旧地和死伤兵士,卫国的经济无形中获得了一次重生的机会。
这对于依附于卫王的新兴权贵阶层是有利的,只要赶走的旧贵族,新贵族又能在偌大的卫国内重新划分势力以谋求利益。
最后,钟廷、钟密、钟槐的自立能,最大程度的保障卫国占领下的孙国旧地姓钟,同时三个人各自自立将其分而治之,但同时得到咸国和卫国的军事保障,并提前结束和谈,将卫军主力赎回调往西海,西海的危机将彻底解除。
于是最后一算账,卫王及其国内新兴权贵发现自立远比割地来的更划算,梁国安排的剧本自然就行不通了。
而诚道派算计到了一切,但并没有人知道“权利阶层”会像细胞一样,自我分裂自我修复,乃至自我排斥边缘有害细胞,继而完成政权的新生。
而且面临巨大外来压迫下,这种分裂和再生往往由内部利益的损失所决定,外部利益的丧失更容易被新生势力视为负资产所抛弃。
想透前后联系,却仍有两点十分可疑,其一钟廷、钟密、钟槐三人均要求在孙国旧地自立,而没有将孙国旧地分割自立,而卫王应该不会愿意看到三兄弟一家独大,因而应该是授意三兄弟三家分立,且一家独大其他两家必然反对行不通。
那问题来了,既然一家独占不可行,那为何三兄弟还要分头前来要求一家独大。
其二,到目前为止,整件事上梁国在算计咸国,卫国也在算计咸国,卫梁两国私下打得火热,但却没有与咸国有真正意义上的官方交涉,从性价比而言,咸国收益最小。
尽管会应为保障三王独立,而得到德康、原山两郡,但不可否认卫国完全达到了其多数目的,梁国与卫国间虽然会因为三王独立而翻脸,但三王独立仍需要梁国册封,因此必须有说服梁国的筹码,所以梁国同样能得到很大的好处,如此一来咸国只是他们间来回质押的筹码,政治上十分被动。
想到此处,百里燕不得不再问宗伯泰:
“三钟均想一家独大,先生以为其中有何端倪?”
“看似有悖常理,实则不然呐。卫地现如今被我军所占,倘若三王分子独立而非一家独大,便会被我讹诈三次,但倘若三王均要求一家独大,我国所能压榨利益便十分有限。
相反,因三王自立需得梁国册封,无论如何分地,三王之中必有一王不与梁接壤,故而梁国只能讹诈卫国两次,同时三家分立之新王对卫国威胁小于一家独大,因而梁国会因三王分地减少所获收益,因此对卫国极为有利。
故而只要我国交出卫地,已经被我分过好处的卫地,梁国再要瓜分好处便少得多,同时面对我军突然退让,梁国将无计可施。只能尽快分走好处,以防再生变故。”
………………………………
第1058章 西线和谈(6)
宗伯泰一席话让百里燕茅塞顿开,钟廷、钟密、钟槐三人均要求一家独大的目的是减少被咸国讹诈的损失,因为咸国与卫国接壤的只有德康郡,因此要获得土地只能一路沿着狭长的走廊割地。如果是一家独大,谈判的底线尺度就小。如果是三家自立,谈判的尺度会大得多。
因为无论最后如何自立,地是三家分,反正是三家分,百里燕完全可以让他三家相互挤压各自内斗,当丧失了军力和时间资源,最后还得是咸国开价,最大限度的割地。
反过来一家独大的新诸侯对梁国同样是潜在威胁,即便只有十个郡县,但紧挨着梁国依然是个巨大威胁,因此梁国绝不容许一家独大的诸侯安卧榻侧,于是钟廷、钟密、钟槐三人与梁国交涉内容与咸国截然相反,目的依然是避免被梁国所讹诈。
由于是三人分地,以现在咸国占领下的土地走向,无论怎么分,一定有一个新诸侯不与梁国接壤,而只有一个诸侯与咸国接壤,因此梁国只能最大程度讹诈两个新兴诸侯,对另一个却无计可施。
而同时由于卫国与咸国谈的差不多,乃至已经达成协议,咸国分走了卫国一些土地,剩下能分的必然有限,这里就牵扯到底线问题。底线不是没有下线,再多的成果都是有限度,不可能无限制讹诈,谁先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