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帝国行-第12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陛下明鉴,咸军一路攻城略地其器之利只是其一,其金银之利不可小觑。咸军若无重金,焉能一路攻城略地这般神速。”

    梁军交接卫军城池的不顺利主要有两种原因,其一梁军战力不够狠,镇不住守军。其二梁军没诚意,具体到现实情况就是没钱还没政策。咸军推进如此之快,武力胁迫只是其次,真正管用的是钱。

    卫国占领下的孙国旧地贵族林立,行政并不统一,卫王的王旨在孙国旧地的行政效率相当低下,拒不开城者绝大多数都是贵族封地,亦或者被贵族豪强势力盘踞的城池,没有他们的首肯,开城投降卫王损失在于其次,损失最大的是当地权贵和豪强。

    梁国名义上的上邦,实则其国家政策和军队素质与其他诸侯无异,仅比卫国稍好,其所到之处并不能很好保障私人财产的安全。

    由于军队没有文化,也没有军饷,更谈不上战前思想政治教育,战胜方入城后往往约束不了部下,时长发生纵兵抢掠,乃至奸淫掳掠杀人发火等恶性事件,这几乎是当下各国诸侯军的通病和真实写照,也是军阀混战时期无法避免的乱象。

    反观咸军,所到之处纪律严明作风硬朗,还给守军以金银实惠好处笼络其心,对地方权贵和富裕阶层采取拉拢安抚政策,开仓放粮赈济百姓,稳定了治安树立了咸军在占领区的形象。

    攻卫之前百里燕做了长期政治准备,专门调查了卫国统治阶层、地方治政阶层与老百姓的关系,最后得出一个结论,卫国各个阶层百姓对卫国的高压统治感到麻木和不满,而中层阶级和普通知识分子则没有发展空间,上层贵族和地方豪强见利忘义,没有固定的政治诉求,只有利益诉求

    基于这些情况,攻卫之前咸军针对卫国社会,制订了一整套详细完备的政治宣传方略和接管预案,从经济、民权诸多领域对占领区实施和平管制。

    当然,嘴皮子说的再好,也没有来点实惠的强,钱虽然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最终入城之前还是金银开路。至于最后支出的这些金银能否回流,百里燕丝毫不担心。

    只要经济在运转,贸易不停息,咸军传播的形象会像烙印一般刻在所到之处,咸国控制了所有中、高端商品、工业品,以及半数低端商品的生产,流失的金银最终会通过贸易和政治渠道回流国内,除非世界毁灭,否则人对基本商品的需求永远是无止境的。

    此外,通过这种“散财”行为,无形间变相输出了贵金属,补充市场的货币,令贵金属市场得以恢复良性循环,在纸币取代贵金属交易之前,总体而言还是有利的。

    尽管梁国“富得流油”,但却不比咸国来钱快,而且还不是一笔小钱,为此天子反复考虑了一天,最终首肯相国贾宙建议。

    此后数日西线趋于平静,但卫军仍在瑞郡北面挖掘修筑了大量掩体工事,防备咸军的袭击。

    值得一提的倒是自开战以来,作为这场战争的导火索的长孙国一反常态的低调,就像石沉大海人间蒸发一样,卫、咸杀得不可开胶之际,这位仁兄屁也没有,好像从头到尾与他没关系,既没有在军事经济上给予咸国以帮助,也没有反攻的意思,尽管咸国出兵并未与其商讨,但这种态度让百里燕不太舒服。

    而与此同时,钟廷遣使后,钟密、钟槐两兄弟相继遣使百里燕,索求自立,卫军西线北征大将军冯子御亦遣使谈和。这时百里燕恍然发现事态走向突然有些不对,遂于二月十六火速赶回菱昌大营去见宗伯泰。

    “宗伯先生,卫军和谈本帅突感有异,特此前来请先生答疑解惑。”

    宗伯泰似是有所料到,他说:

    “副帅可是察觉卫军今日求和之意坚定,反生疑心。”

    “不错,若是卫军谋求缓兵之计,大可不必如此频密向我军示好,应该间隔时日再来。如今连北征大将军冯子御也前来说和,不免有些怪异。

    以眼下卫、梁微妙关系,卫军不应如此示好我军,其似乎更巴不得速降我军结束战事。若是如此,便是出卖梁国,但要说诚道派与天子丝毫不知,未免说不通啊。我思来想去,这其中恐怕有诈,先生以为呢?”

    “此事确实有些古怪,不过有一事副帅应该比谁看的都清楚。”

    “先生何事?”

    “利字。”

    “利?莫非卫国如此而为还有利可图?”

    “非也,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倾取其重。在下此前曾有言,梁国以诈术谋天下,可逞一时之快,不可得一世之利,天下诸侯心知肚明怒而不敢言罢了。

    如今梁国以粮道相威胁,迫卫国就范,卫王不能不范,但有一事诚道派并未将其料算在内,这便是晋国从西海出兵。

    眼下虽不清楚西海情况如何,但以当下情势,卫国本土主力皆空,西海只弱兵镇守。当此情况下,卫国若与我军于中原对峙,其本土必遭晋国与西海四国相攻,卫国必亡。若所料不错,卫王应另有密令予卫军各部,钟廷、钟密、钟槐三人自立或许乃是卫王所默许。

    退一步而言,只要土地仍然姓钟,此举无异于提前分封,对卫国而言损失最小,且可甩掉负担重振国力,是乃攻守两全之举。”

    “诚道派素来老谋胜算,难道会老马失蹄错失一步?”

    “呵呵……”宗伯泰坦然一笑,接着说:“诚道派自然是不会忽略晋国用兵西海之举,然前提是半年之机。我军军需辎重供应可保两百万人十八月之需,各国诸侯辎重保障无不是以两年为期,故而我国纵然国库殷实仓储丰厚,亦不能改变。

    因此我军应在今年夏季显露疲态,而同时三月间国库应该下拨钱款,从各地采购粮草军需以补充仓储,因而我军今年夏季便会陆续丧失用兵之力。拖至今年年底,国力进一步消耗,我军便只能被迫回到桌前与卫、梁、长孙三国和谈,故而关键在于此时至今年夏初,是我军最佳用兵时。

    而晋国距西海遥远,消息传递不畅。我军自去年十月起兵至今也不过四五月,只够晋国以快马东西往来一趟,因而此时晋军反应迟缓,加之开战前联络西海四国联兵,最快也该在今年入夏之前完成准备。

    到那时,咸军多半已经开始与卫国和谈,晋军若在西海用兵,卫军将经由中原直扑燕国,继而由燕国一路西进扫掠歧国,如此晋与四国联兵陷入恶战,晋国即便取胜也是惨胜。

    但倘若我国将杜锐勋手下四五十万降军提前放归西海,等着晋军的恐怕只有灭顶之灾。且按诚道派料算,我国必然会为一雪当年江东前耻,而助卫御晋,如此可轻易削弱晋国,同时挑拨晋咸关系埋下祸端,乃至日后诛杀副帅。”


………………………………

第1057章 西线和谈(5)

    百里燕听着冷汗直冒,按宗伯泰的分析,梁国从一开始就设下了连环圈套。

    其一是骗卫国与咸国互怼耗着,继而拖疲咸国经济,迫使咸国只能回到谈判桌和谈。当然,现在的卫国也禁不起消耗,但有梁国经济输血,源源不断加持“内功法力”,咸国也只能硬挺。

    最后的结果必然是卫国重创,咸国也没了半条命。

    然而卫国也非常清楚,晋国随时可能在西海用兵,暴揍菊花,但由于通信距离和手段的制约,晋国发兵的速度不会很快,同时需要联合西海四小国一起出兵才能击垮卫国,攫取最大的成果。

    因此晋国需要时间去协调部署,卫国尚且有腾挪的战略时间,而这里恰恰有个“国力疲劳指数”的节点。

    战争需要长期准备,物资的储备有必然的周期性,受到技术和财力的制约,储备的有效时间和规模也是有极限的。通常情况以两年为一个理想基数,既在不动用战争财政前提下,物资储备可供中等规模战争消耗两年,可供大规模战争维持一年至一年半的标准设立。

    战争开始后的三到八个月,各国根据战前仓储和消耗情况,扩大市场采购和军需供应,财政此时转入全战争状态,一切经济为打赢战争而服务。

    咸国尽管经济结构大幅改变,但也无法摆脱这一体制,咸国战备是按一百万人三年一个基数储备设立,最多保持一年的稳定经济局面,如若战争规模超出一百万人量级,并拖过一年,第二年起就必须开始陆续实行战时经济。

    如今咸军编制有军人、民夫两百三十万人,一百万人三年的配给根本不够维持三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