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唐第一全能纨绔-第28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个主食烙饼而已。

    很快就有小官吏把饭食送来,喷香的羊肉汤,焦黄的烙饼,徐齐霖吃得舒爽,连干进去两大碗。

    阿佳妮是最让徐齐霖佩服的,晃悠了一圈回来,不声不响地又去盛了一碗,吸吸溜溜,一会儿就喝完了。

    意犹未尽地瞅了瞅汤锅,小丫头估计是实在吃不下了,晃晃地又走了。

    什么山精海怪的听多了,可饭桶成精的却是没有。徐齐霖眨巴眨巴眼睛,有些感叹自己孤陋寡闻了。

    吃完了饭,官吏们才赶过来报告,初步称量,亩产在二百至二百四十斤左右。

    徐齐霖认为这个数据还是可以接受的,毕竟是头一年种植,还不是后世的高产棉种。很好的植棉土地,只收获了低等田的产量,也有情可原。

    而且,这还是籽棉的产量,除籽之后,还会有所下降。

    但随着种植经验的增加,田间护理的细致,棉花的产量在河西还是有增长的空间。

    “明年的种植量还要大幅增加。”徐齐霖对几个官吏说道:“到时候,你们要分赴各地指导监督,任务很重。等收完棉花,你们要总结经验,每人都要交上一份建议书。”

    停顿了一下,徐齐霖继续说道:“本官呢,也不会亏待你们。日后朝廷推广种植,本官将会推荐你们去各地任职。棉花之利,功不在五谷之下。发展前景之广阔,你们可不要小瞧了它。”

    “徐丞的眼光,卑职等向来钦佩。”一个为首的官吏拱手说道:“现在虽然还未看到纺棉之利,卑职等却是深信不疑。”

    “请徐丞放心,卑职等定尽心竭力,把棉花种满甘州。”

    “徐丞所深谋,卑职等不及,定唯马首是瞻。”

    …………

    徐齐霖连连点头,又赞扬了一番,几个官吏才躬身而退。

    棉花有多重要,历史曾给出了答案。

    到了明清之际,“纺织之利,已是救乏之上务,富国之本业,使管晏复生,无以易此”。

    可以说,棉纺织业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地位仅次于农业,并成为手工业的代名词。

    “北至幽燕,南抵楚粤,东游江淮,西极秦陇,足迹所经,无不衣棉之人,无不宜棉之土。八口之家,种棉一畦,岁获百斤,无忧号寒”。

    在“男耕女织”的中国传统农业模式下,棉纺织遍布全国,几乎是“织机十室必有”。

    甚至连欧洲的工业革命,也是以纺织业为契机,开展起来的。

    大唐第一全能纨绔


………………………………

第274章 考察调研

    什么叫国家支柱产业,什么叫关系国计民生,什么叫出口创汇,徐齐霖不说,唐朝人也不懂。

    而能从一个小小的棉花,看到这么广大的前景,想得这么深远的,自然非他莫属。

    即便是李二陛下允准了他大种棉花,想到的也是老百姓冬天有棉衣,夏天有单衣。

    三天的大采摘终于结束了,捆扎压实的一车车棉花运往工坊,吃饱喝足又赚到钱的民工们也心满意足地返家生活。

    而种植棉花的当地百姓,却还没有闲下来。棉杆可以切碎堆肥,将是优质生物肥物;还能够进行发酵,成为牲畜饲料;甚至可以制造工业用纸。

    而桔杆、杂草堆肥技术恐怕是应用最广的,从今年春天大盈库大量印刷《实用农书》,到朝廷发放给地方官员,在唐朝的疆域内,已经有很多地方开始使用。

    煤炭在各地也在逐渐推广,这也大大减少了桔杆被当烧柴,这种利用值最低的使用。

    变化在起初是不明显的,使用的农户少,操作还不成熟。但随着应用的广泛,大唐的粮食亩产量在三五年后,就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这还不算农书中涉及的其他新技术和多种经营,好好掌握运用的话,农民的收入则会更高。

    棉花的采收,意味着徐齐霖在今年的大事又完成了一件。虽然他要随军去高昌转转,但那也将是明年的事情了。

    李二陛下刚刚下旨,诏令侯君集为交河道行军大总管,麾下将领包括牛进达、薛万均,以及少数民族将领阿史那社尔和契苾何力,开始调动府兵,以及少数民族附庸军。

    圣旨虽然下达,但古代的运输和动员能力不能高估,十五万大军,再加五六万的民伕工匠,全部集结起来,并屯足粮草物资,至少需要数月时间。

    也就是说,要正式出动征讨,也是明年夏天的事情了。

    徐齐霖算得是很清楚,可李二陛下的书信到达,又让他的享受时光打了折扣。

    甘州作为河西走廊的要地,征伐高昌的大军必然要路经此地,一些准备工作是必须做的。比如粮草物资的调拔运输屯储等等。

    李二陛下倒是没有明确规定,只是让徐齐霖自己筹划,为大军准备相应的装备和物资。

    另外提到的则是河西其他地方的治理经营,如果都能象甘州这般发展,征伐高昌、掌控西域,将会更加顺遂。

    对此,徐齐霖是赞同的。之前答应赴任,也是出于这样的考虑。

    但他官职在甘州,第一年的发展又至关重要,也脱不开身去管别的地方。正巧李二陛下问到了,他倒也不吝自己的聪明才智。

    甘州的西面是肃州,后世的酒泉、敦煌、沙州、瓜州。是进入沙漠戈壁,讨伐高昌的起点。

    东面是凉州,后世的武威地区,是进入关中的咽喉要道。

    徐齐霖觉得摊子铺得太大,管得太多,并不合适,见效也不会快。主要还是人口的关系,只能一个地方一个地方的搞。

    酒泉就不用说了,后世可是西北内陆著名的灌溉农业区,为西北地区最主要的商品粮基地和经济作物集中产区。

    只要足够的人力,粮食、棉花大量种植,就足够这个地方致富发展了。

    武威呢,作为拱卫长安和把控西域的门户,在很长时间里都是西北地区的军政和文化中心,在汉朝一直是中西方商贸往来的重镇。

    这一点与张掖比较相似,但在后世,张掖有丹霞,酒泉有卫星,敦煌有莫高窟,可提到武威,却想不起什么耳孰能详的东西。

    当然,如果后世的武威还叫凉州的话,那首家喻户晓的《凉州词》或许能够成为地名标签。

    但现在嘛,徐齐霖倒是想到了一个办法,能让肃州和凉州得到飞跃式的发展。当然,也包括甘州,自家的地方怎能不考虑?

    没错,就是借征伐高昌的机会,请数万府兵垦荒春耕。

    操作起来也不难,让府兵掐好时间,在春耕前赶到肃州、甘州、凉州,耕种后再出关向高昌进发。

    数万关中府兵啊,都是农户出身,配以牛马,几天的时间就能耕种出几十万亩田地。

    别以为这几十万亩田地就是为地方做的贡献,对征伐高昌的大军也是极有好处的。

    你想啊,征伐大军至少要携带数月的粮草物资,不能老想着就粮于敌,那才保险才是。

    夏天出动,结束战争大概是在秋后,这还是乐观的估计。到时候,河西的粮食就能收获,就近供给,岂不更加方便快捷,还能减少随军的运输量。

    徐齐霖相信李二陛下肯定能够答应,但还是计算了一下,并列出了估测的数据。不仅能支应大军在西域作战,还能供应在西域的长期驻军。

    这就不仅仅是眼前的考虑,更涉及到唐军在西域的攻略,不过是让几万府兵早来些时日,干十几天农活儿而已。

    如此简单的投入产出比,李二陛下岂能看不懂?说不定,还会有意在战争打完后,在肃、甘、凉三州留下府兵就地安家呢!

    至于再具体的对肃、凉州的经营发展,徐齐霖觉得甘州的经验完全可以借鉴。再结合一些肃、凉二州的地方特点,也就算是很好的答卷了。

    徐齐霖边想边写,突然又停下了笔。他觉得这么快就全部回复,显得很不认真。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特色,你不去考察,不实地调查研究,是不是太过敷衍了?

    虽然自己知道这些都是正确的,但别人看来却是闭门造车。

    思索了一会儿,徐齐霖只把要求府兵参与春耕的事情先奏报上去。其他的建议,则先留下,等过段时间再发。

    趁着秋高气爽,去肃州走一趟也不错,权当是旅游观光了。

    徐齐霖想到这里,不禁面露微笑,转头对斯嘉丽说道:“收拾收拾,趁着这天不冷不热,某带你去游玩。”

    斯嘉丽痛快地答应,就是这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