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唐第一全能纨绔-第18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这个想法也不算离谱,想想秦蜀古道、三峡栈道,都在古代政治、经济、社会、军事和交通史上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当然,可行与否,是不是还有其他更好的方案,还需要徐齐霖实地考察,并听取专家的意见。

    休息好,准备齐全,徐齐霖等人又登船出发,顺流而下,直向三门峡而去。

    在离三门峡还有七八里地的时候,船工们便在一个汉隋时期的古渡口靠了岸,给徐齐霖等人指点讲解着岸上的情况。

    徐齐霖记在心中,带上随从弃船登岸,并让船只继续航行,过了砥柱后,在三门峡东面等待他们。

    沿着河滩往东走,徐齐霖等人边走边观察地形地势。走了一二里地,便看到岸边的一处台地。

    这片台地东西约百米左右,南北约二三十米,紧挨着河滩。

    “且在图上标记下来。”徐齐霖吩咐着,“若前方再无合适之地,恐怕只有在这里建仓了。”

    一个官吏伸手指了指,提醒道:“徐丞请看,这是第一层台地,再往上还有个小村子呢!”

    停顿了一下,他又补充道:“是不是船工所说的上仓村?派人去打听一下吧!”

    徐齐霖掏出望远镜,仔细瞭望一番,才让人去村里打听,最好能请到走过三门峡的向导。

    派完人,徐齐霖等人上到台地,丈量勘测,记下诸般数据,又休息等待了片刻,才见到派去的官吏领来了两个人。

    这是一老一少两个百姓,对突然来到这穷乡僻壤的官吏感到惊讶且惶恐。简单询问之下,竟是村长和他的儿子。因其在三门峡东的龙岩村有亲戚,倒是走过小路前去探视。

    徐齐霖温言抚慰,说明来意,并拿出铜钱作为酬劳,请他们充当向导,走走那条小路。

    村长急着推却,但徐齐霖执意如此,也只好收下,引着众人沿河向东行去。

    一路行去,但见沿岸峭壁峻岭,道路狭窄。人行尚可,要运输物资,却是不行。而且,这条小路离河滩较近,一旦河水上涨,便会被淹没阻滞。

    边走边查看着地形地势,徐齐霖随便地和向导攀谈,却又打听到还有一条山路也能到达龙岩村。只不过要翻山越岭,比较费时耗力。

    “老人家带我们走完这条小道,再辛苦走一趟山路吧!”徐齐霖说道:“依某看,这条小道想要走车马,很难。”

    村长见徐齐霖年少,且态度和蔼,并不趾高气扬、吆五喝六,倒也愿意再辛苦一下,对徐齐霖的说法也甚是赞同,“山路亦是难行,但开凿拓宽修整后,应可行走车马。”

    停顿了一下,他又接着说道:“这条小道每逢涨水便会淹没近半,山路却是没事。”

    徐齐霖现在也不敢确定山路便能改造成功,如果不行的话,也只能在峭壁上掏出凹槽之路,再辅以石柱木板的栈道,用这耗时费力的办法达到目的了。

    进入三门峡,便听见了巨大的水声,河水也显得更加湍急。又走了一段路,便看到了被称为神门、人门和鬼门的三道河门。黄色的泥水在河门里撞击纠缠,令人心惊。

    徐齐霖很担心,目光搜寻之下,并没有发现船只残骸,不禁自言自语道:“那两艘船应该没事,已安全过去了。”

    “徐丞不必太过担心。”一个官吏在旁安慰道:“现在不是汛期,他们又是最有经验的船工,定然无事的。”

    村长在旁附和道:“这里还不算最危险,再走一段路,便能看见砥柱了,那里才是鬼门关哪!“

    徐齐霖抹了把脸上的汗,催促众人加快脚步。

    时间不大,他们过了三门,一座横在河中的山形巨石映入了眼帘。

    河水过了三门,汹涌地冲向砥柱,冲撞着、拍打着,溅起的波浪和水花腾空而起,如一道烟柱升上天空数丈之高。

    徐齐霖被这大自然的声势所震惊,微张着嘴巴,凝神望着那傲立于水中的“中流砥柱”。

    砥柱山在千百年的水流冲击下,已经布满了伤痕,变得斑驳不平。但它依然稳健地屹立着,沉默无言地抗击着浊浪的冲撞。

    三门峡谷,两岸夹水,壁立千仞,怪石嶙峋,地势险要,河心有两座石岛把河水分成三股,故曰“三门峡”。

    砥柱正对三门,河水夺门而出,直冲砥柱,然后分流包柱而过,故曰“中流砥柱”。

    三门漕运始于秦汉,至隋唐朝,已经有近千年的历史。千年里不知有多少人送命三门漕运,不知有多少船只触撞砥柱,翻覆河中。

    徐齐霖在这天险面前目炫神震,凝望着浊浪滔天,久久无言。

    “若能开陆路避砥柱之险,可谓功德无量啊!”老村长的唏嘘引起了众人的共鸣,也打断了徐齐霖的凝视。

    不身临其境,不实地考虑,岂能知三门之险,漕路之艰?

    而高高在上的权贵,只考虑到运输成本,钱财耗费,却又何尝重视人命?

    “不管千难万险,某定会成功。”徐齐霖脸色一肃,朗声道:“望诸君共同努力,共建此功。”

    ……………

    过了砥柱山,水势骤然平缓,河道也宽阔起来,令人视线一开,心情一松。

    “过了前面那块台地,便是龙岩村了。”村长伸手指着,脸上露出如释重负的笑意。

    徐齐霖估计已经走了十六七里的路,这和史书上记载“开山路十八里”比较相符。再看那块台地,三面环山,南面临水,地势比较低平,是个可以建仓的地点。

    众人走近观察,发现这块台地似乎是汉隋仓廪遗迹,能在地上找到灰色绳纹瓦的残片。

    “这里恐怕是离三门峡最近,比较适合建仓的地方了。”徐齐霖回首瞭望,又征询着别人的意见。

    “河道较宽,河水较缓,漕船可在这里停泊,再转头返回。”

    “建仓可以,但陆路如何走?”

    徐齐霖转向村长,问道:“你所说的那条山路从何处而上?”

    村长指了指前方,说道:“再有两里来地,便是龙岩村,山路便从龙岩村穿过。”

    徐齐霖举首瞭望,村子没看到,却看到了两艘船就停泊在远处的岸边,想必就是船工所说的古渡口——狂澜渡了。

    从距离上看,由狂澜渡登岸向上走,便应该是龙岩村了。或许,那里更适合建仓?

    徐齐霖不敢确定,让手下测量台地,标记于图,又迈开脚步,向着前方行去。

    。顶点


………………………………

第210章 无题

    当然,这只是在纸面的理论计算上。

    古代可没有钢丝绳,合格的钢制构件也很难,用木头和绳索制作的起重机,徐齐霖只好将其保守地设计在提升五六百斤的重物上。

    五石粮就是六百斤,当时车辆运输也差不多是这个载重量。这就又给了徐齐霖灵感——集装箱运输。

    一袋一袋的扛来背去多麻烦,制造一些规制相同的木箱,一箱五石粮,运到崖上正好就是一车。

    如果在码头上也安装吊机,粮食不用人踩着跳板往岸上运,一箱一箱的吊起运输多方便。

    固定的,带轮能移动的,还有在船上的浮吊。嗯,制作起来并不算困难,可却能节省不少人力。如果推广开来,效益会更加巨大。

    申请专利嘛,那是肯定的。可也不要捏在手里等赚钱,就当为大唐的事业作贡献了。

    徐齐霖嘿嘿一笑,觉得自己真的是太高尚了。

    “阿郎。”伍菘敲门而入,笑着说道“野物烤好了,阿郎不去,大家都不好意思开吃。”

    徐齐霖点了点头,把文件收拾了一下,起身随伍菘出去。

    黄河沿岸的动物有很多,在山林中勘测时,伍菘和随行保护的人员闲着无事,便用弓箭在周围找猎。

    斑羚、黄羊算是大的猎物,飞鸟啥的就不用说了。在这偏僻的地方,虽然采购了粮食物资,可肉类和蔬菜却没有。

    徐齐霖还特意吩咐给等候他们的船工送去一些,让穷苦的船工也打下牙祭。

    说到船工的穷苦,徐齐霖还真是很震惊。在他想来,在水上行船,鱼啥的总该有吧?黄河鲤鱼,多出名啊!捞上来吃完把骨头一扔,老李家也管不着吧!

    可实际上,船工和纤夫们吃鱼的机会是很少的。即便是粮食,能吃饱也让他们很是满足了。

    劳累了一天,他们有时也会喝点小酒。可下酒菜是啥,竟是用油和盐炒鹅卵石。

    石头当然是咬不动的,船工就是嘬那石头上的味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