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唐第一全能纨绔-第18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徐丞。”拍完马屁的官吏又向徐齐霖汇报道:“现下运输亦缺车马,由此运至渭水,费时耗力,亦待解决。”

    徐齐霖点了点头,说道:“本官看了你的报告,特地从工部调人,便是来解决这个问题。”

    在火车还没有出现的年代,一种类似于轨道运输的形式便已经产生,那就是木制板轨。

    这种木制平板的“轨道”首先是在欧洲的矿区出现,起初的木轨直接用的是原木,轨道车的轮子槽及轮缘,则正好骑在原木上。

    当然,木制轨道和铁轨是没法比,由于不耐磨损,轨道要经常的更换。换成铁的便能够解决问题,依据大唐当时的冶炼水平,在技术上也是能够完成的任务。

    而且,因为轨道车不是那种高大沉重的火车头和车厢,铁轨也不用建得那么宽厚,那么浪费材料。

    而轨道车只需把现在车辆的轮子进行改造,使之能引导车辆沿着轨道前进,也不算是多么困难的工作。

    “图纸你们研究得如何?”徐齐霖转向几名工部匠人,问道:“可暂用硬木为轨,以后再包铁,或是全部换成铁轨。”

    “回徐丞,小人们已经琢磨明白,若是全木制并不困难。”一个工匠头儿拱手答道:“铁制轨道、车轴,甚至是铁轮子,则要费些时日。”

    徐齐霖点了点头,伸手指了指不远处的煤堆,笑道:“便在此地支起铁匠铺,用焦碳冶炼锻打,比烧木头可要强很多。在此地实验成功,轨道运输还要推广各地。到时候,你们便都是行家里手,别人是要重金聘请的。”

    几个工匠唯唯喏喏,却并不把徐齐霖的话太过当真。

    他们是工部的匠人,哪有自由,还不是上面怎么指派怎么去干,工钱也是工部发放,别人出重金,和他们也没有关系。

    徐齐霖自是知道这种官府匠人是没有太大的工作积极性的,要提高效率,还得有激励机制。

    所以,除了工部给这些匠人发工钱外,他也拿出了钱,作为奖金,发给干得又快又好的工匠。

    听了徐齐霖的奖励机制,工匠们的脸上才露出了生气。这趟差使出得值,能挣双份工钱。当然,要多卖些力气才行。

    而徐齐霖不仅是要把煤又快又多地运出去,推广轨道运输也不是虚话,最近的应用便是绕过三门峡的那段陆路。

    再把目光放长远,用轨道把长安、陕州、洛阳都连起来,那运输速度和数量要翻上一倍不止。

    要知道,古代的道路都是土路,虽然也经过了夯实处理,但它缺乏保养维护,还不防水呀。

    坑坑洼洼还是小事,一旦连日下雨,道路泥泞,车辆行走其上,那是相当的艰难。


………………………………

第209章 漕路多艰

    其实道路不管是土路还是水泥,抑或是沥青,时间长了都有破损,都需要维护保养。

    而古代哪有专门的道路养护部门,或是道路实在太烂,官府看不下去出资维修,或是某某善人出钱修补捞个好名声。

    至于皇帝出巡,那地方官府自然是要黄土垫道,填坑补洼,突击性地维修一番。

    徐齐霖是行过陆路的,离长安才多远,道路的情况便让他觉得坐车实在是遭罪。特别是没有减震的马车,屁股都会被颠成两半。

    而轨道运输几乎是不受路矿和天气影响的,除非发大水,或是暴雪掩路。

    但长途的轨道运输肯定还需要很多配套设施,比如沿途得设很多维修站,轨道坏了、车辆坏了,能得到及时修理。

    嗯,现在徐齐霖主要还是解决漕运的问题。重中之重还是三门峡的陆路,其他航段哪怕拖个一两年,也不是大问题。

    很简单,要往关中运粮,可不是非要从江淮开始。洛阳那里的粮仓,可是有堆积如山的粮食,少说也有几百万石。

    正因为洛阳有的是粮食,但运进关中却艰难,以致长安的唐朝君臣常因为闹饥荒而跑到洛阳就食。

    结束了煤矿的考察,拔款万贯以继续发展,徐齐霖再度登船,沿渭水直奔华阴县。

    “渭川水力,大小无常,流浅沙深,即成阻阂,计其途路数百而已,动移气序,不能往复。”

    “汉武帝元光六年,大司农郑当时主持,发卒数万人,由水工徐伯督卒开凿,经三年建成漕渠。渠成后,潼关至长安的九百里渭河河道缩短至三百余里。转运便利,关内赖之。”

    “开皇四年,隋文帝命宇文恺部率水工,凿渠引渭水,自大兴城东至潼关三百余里,名曰广通渠,并于渠口建广通仓。隋末,广通渠淤塞,直至今日。”

    一路上,徐齐霖不断向熟悉漕运的官吏询问请教,也亲眼看到了渭水的情况,觉得自己以前把漕政改革看得简单了。

    渭河多泥沙、多浅滩,特别是中下游河段,河道游荡迂曲,多河心沙洲,河槽冲淤交替,主槽分叉摆动频繁。

    而且,渭水下游的灾害比较多,从贞观元年至天宝元年,所记载的洪水灾害便有三十四次之多。

    这又是大自然的惩罚呀!徐齐霖看着浑浊的渭水,苦笑着发出感慨。

    人口增多了,粮食、住房、燃料的巨大需求,便向大自然过量的索取。毁林造田,烧草垦荒,大自然不堪其重,便以灾害回敬贪得无厌的人类。

    可现在,徐齐霖只能先做完工作,再考虑以后是否有机会进行改变。毕竟,人的生存的是最主要的,你不能让他们饿着肚子、挨着冻去保护环境。

    当然,开通广通渠增进运力,则要比依靠时常淤塞的渭水要更加现实。

    只怕李二陛下看到这宏伟的花钱计划会被吓着,而打退堂鼓吧!徐齐霖思索了半晌,决定暂且压下这个谏议。

    一步一步来吧,甭想一口吃个胖子,也别想一下子花钱花得李二陛下肉痛。

    抵达华阴,这里是渭河与黄河的交汇处,徐齐霖便带着人上岸查勘,确定建立仓库的选址。

    隋朝时,原本在广通渠口,即华阴县东北渭水南岸建有广通仓,后来改名永丰仓,为当时京师附近的重要粮仓。

    但现在广通渠已经淤塞不通,要实现黄河、渭水的分段运输,就只能重新建仓,依靠渭河进行水运。

    好在渭水在华阴地区的河槽变迁,已经不甚剧烈,选址建仓不算是太过困难。

    完成工作后,休息了一天,徐齐霖带人过了渭口,换船进入了黄河水道,继续向西而去。

    顺流而下,行程很快,又是早就派人安排好的船只,船老大和船工都很有经验,一路上还算顺利。

    不日,众人来到了陕州,也是漕运路上相当重要的一个环节。从洛阳到陕州,水路有三门峡岻柱之险,陆路三百里由车转运则费用昂贵。

    而陕州有太原仓,倒省了再次建仓的花费。在徐齐霖的计划中,如果在三门峡西所建的仓库较小,还是要以太原仓为主要集散地。

    在陕州停留了一天一夜,采购采用物资,主要是干粮。徐齐霖还请船工们在酒楼大吃大喝了一通,并详细了解三门峡沿岸的具体情况。

    根据船工们描述,三门峡沿岸是有漕运栈道的。但这个栈道不能运输,而是给纤夫所走,拉船前进的。

    这些栈道大多是在河岸山崖的半腰处开凿一条凹进岩石的小道,在无法开凿凹道的地方,则每隔约二米凿有一个方孔,用以揳入木梁,铺板架桥。

    每当漕运船要逆流而上时,纤夫就沿着栈道拉船前行。在栈道中部的石壁上,凿有许多牛鼻形的小洞,用以拴绑绳索,供拉纤人把持使力。

    而漕运船只要逆水而上,全是靠了纤夫的苦力。而纤夫这个职业,无疑在众多高危行业中排名最靠前。肩上是沉重的纤绳,脚下是崎岖山道,稍有不慎便会跌落悬崖,非死即伤。

    “脚登岩呀,手抓崖,肩背纤绳把船拉,屁股撅天上呀,脑袋夹到腿圪拉,挣俩钱拿回家呀,养活妻儿和爹妈……”

    后世还有纤夫拉船所喊的黄河号子,可谓真实生动地记录了纤夫们拉船之苦和逆水行船的艰难。

    徐齐霖感慨之余,也在考虑是否能把这狭窄的栈道拓宽加固,变成能运输粮食物资的道路。

    也不用什么双向几车道,哪怕是单行道,只要能尽快越过砥柱之险就行。

    而这个想法也不算离谱,想想秦蜀古道、三峡栈道,都在古代政治、经济、社会、军事和交通史上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当然,可行与否,是不是还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