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帝国争霸-第94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因别第五陆战师率先在戴蒙德港登陆,而且晚了几天才去攻打坎宁港,所以守卫加尔的梵军已经做了调整,也就是把重点放在了加登里奇,迎战来自戴蒙德港的联军,守卫加尔的兵力反到不多。

    结果就是,等陆战队拿下坎宁港,梵军才猛然反应过来。

    只是,在此后几天里面,因为受到高强度轰炸,梵军没有积极的调整防御部署,主力部队依然在加尔西南。

    正是如此,才需要第十三陆战师从坎宁港北上。

    虽然以具体的情况而言,梵军未必会给第五陆战师制造麻烦,但是在指挥层面,必须考虑到极端情况。这就是,梵军很有可能会在守不住的情况下破坏机场,甚至在机场里面埋设地雷。

    其实,只要彻底的破坏跑道就足够了。

    显然,就算是发起空中突击,也未必能够赶在梵军动手之前拿下机场,反到有可能刺激梵军,让梵军动手破坏机场。

    那么,就只能设法欺骗梵军。

    这就是第十三陆战师直接北上攻打加尔的主要原因。

    说得简单一点,也就是冒充主力,让梵军相信,联军依托坎宁港作战,不需要夺取国际机场,或者说不会以夺取国际机场为主要目的。即便没办法迫使梵军调整部署,也肯定能够分散梵军的注意力。

    这样一来,第五陆战师就有机会拿下国际机场。

    要说的话,第十三陆战师确实具备充当主力的资本。

    前面已经提到,第十三陆战师的主战装备全都来自国内,其中包括几百辆连第五陆战师都没有的ZT…99BL。

    当然,不止是装备。

    兵力方面,从坎宁港出发北上的官兵超过13000人,戴蒙德港这边才1000人,而且有大约6000名官兵来自第十二陆战师。严格说,第五陆战师只派了一个加强团,充当突击部队的先锋。

    可见,不管是主战装备,还是说兵力规模,第十三陆战师更像是主力。

    不过,有点多此一举的味道。

    先不说梵军会不会上当,以梵军那点侦查手段,根本不可能及时的掌握两支突击部队的具体情况。

    当然,就算掌握了,梵军也未必会积极的采取行动。

    按之前的交战情况,最有可能出现的情况,也就是梵军按兵不动。准确说,其实是放弃抵抗。

    实际情况也是如此。

    新历151年1月1日的凌晨,第十三陆战师的先头部队就到达了加尔郊外。

    虽然遭到梵军阻击,但是战斗算不上激烈。在粉碎了梵军的反击行动之后,第十三陆战师暂时留在了城外。

    与以往的攻城作战一样,在攻入城区之前得控制城外的交通要道,完成对城区的封锁与包围。

    只是,对加尔这种特大城市,封锁与包围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大约几个小时之后,第五陆战师到达加登里奇郊外。

    在完成包围与封锁之后,准确说是等到第十二陆战师的作战部队跟上,第五陆战师的先头部队开始向机场推进。

    到了当天傍晚,第五陆战师到达加尔国际机场附近。

    与预测的一样,守卫机场的梵军根本没有进行积极抵抗,在陆战队发起攻击之后就缴械投降。

    结果就是,在当天晚上,第一批民用运输机就飞了过来。

    此外,攻打加尔的作战行动也在当晚开始。


………………………………

第276章 艰巨考验

    围攻加尔,算得上是的陆战队在登陆之后的第一场苦战。严格说,最大的敌人其实是不计其数的饥民。

    跟其他的地方,特别是跟农村比,加尔的情况更为严峻。

    其实,这也很容易理解。

    加尔是大城市,不出产粮食,所有食物都是由附近农村供应。在战时的管制体系下,由地方政府负责粮食的收购与分配。在粮仓被梵军清空后,地方政府去哪里找粮食来分配给居民呢?

    相对而言,农民就算被迫向梵军纳粮,各家各户也多少有点存粮,还能通过渔猎与采摘获得一些糊口之物。

    不要忘了,西孟邦在冈伽罗河的下游,河口三角洲最不缺的就是水产。

    此外,出了冈伽罗河就是海产丰富的孟湾,而沿海地区的居民大多是渔民,基本上家家户户都有渔船。

    陆战队杀到的时候,加尔几乎是饿殍遍地。

    结果就是,进攻行动变成了救济行动。

    丁镇南早就考虑到这种情况,也让陆战队做好准备,比如第十三陆战师与第十二陆战师都把配送的给养提高了数倍,尤其是第十二陆战师,专门安排一个加强营,用500台载重卡车向前线运送粮食,只是跟随突击部队送到加登里奇的大米就有3000吨,其他各类食品大约有2000吨。

    此外,丁镇南还让刘尊山专门叮嘱前线指挥官。

    只要能够用粮食解决的问题,就不要使用武器。

    显然,在加尔这边,基本就没有用粮食解决不了的问题。

    在加登里奇的郊外,第十二陆战师设了3处配发点,用粮食跟包括梵军官兵在内的所有人员进行“交易”。

    要说的话,其实是易货贸易。

    其实,这也是在尝试丁镇南提出的新战术,粮食换武器。

    简单的说,就是拿粮食交换武器弹药。

    按照丁镇南订下的规矩:一支突击步枪的价格是100千克大米或面粉,可以随意调配两种主食的比例;一支半自动或者栓动步枪价值50千克,一支自动手枪价值75千克,一支转轮手枪价值50千克。

    弹药方面,根据枪弹的口径,100发能够换到1千克到20千克主粮。

    此外,机关枪、榴弹发射器、火箭筒、反坦克导弹、火焰喷射器、手榴弹、由人员布设的地雷与单兵防空导弹等等,只要是能够由单兵使用的武器,全都可以拿到配发点,从联军那里换到食物。

    后来,就连军服都算了进去。

    至于车辆与火炮这些大型平台与重型武器,也可以用来交换粮食,只是需要单独跟联军协商。

    当然,除了用粮食“收购”流落到民间的武器之外,陆战队也在积极救助饥民。

    此外,也就是加强治安力度。

    在第五陆战师攻占了加尔的国际机场之后,第十二陆战师就开进加登里奇,承担起了治安巡逻的任务。

    其实,这也跟丁镇南推行的“武器换粮食”计划有直接关系。

    说得简单一点,只有在治安有了保证之后,当地居民才愿意拿武器换粮食。要不然,因为安全方面的顾虑,尤其是有了粮食之后也未必保得住,平民肯定更愿意保留枪械,哪怕得饿着肚皮。

    与治安巡逻同时推进的,还有严格的宵禁制度,以及占领管制法。

    “占领管制法”确实是帝国现行法律,只不过不是一部法律,而是一系列法律,主要针对的就是占领区的社会秩序。关键是,这一系列法律不但针对占领区内的平民,同样针对执行占领任务的军人。

    第一部占领管制法,诞生在第二次全球大战的后期,而且主要针对的,其实是遍布各个战场,执行占领任务的帝国军人。说得直接点,就是约束占领军,为占领区内的居民提供必要的安全保障。

    此后,在波伊战争期间,占领管制法开始针对占领区的居民,并且首次在法律的层面上赋予占领军执法权。在当时,这也是不得已的选择,毕竟在波伊战争期间,帝国军队的主要对手并不是正规军,而是游击队。没有明确的战线,几乎整个占领区都是战场,很难区分平民与游击队员。如果没有战地执法权,占领军很难控制局面,更别说与那些神出鬼没的敌人交战。

    在根本上,占领管制法其实就是具有军事管制效力的民事与刑事法典。

    当然,其本身就是临时性的。

    占领管制法的最大价值,其实就是解放了占领军的手脚,让占领军能够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通过采取由法律允许的手段来维持占领区内部的社会秩序,以及打击破坏社会秩序的敌人。

    简单的说,就是让占领军变成了警察。

    为了更加有效的施行占领管制法,丁镇南还通过陆军司令部,雇用了上千名孟国人,给占领军当翻译。

    这些翻译,全都安排在一线部队,直接随同与配合一线部队行动。

    在大战结束后,这些来自盟国与友好国家的准军事人员,大多成为了帝国公民,至少都获得了永久居住权。

    此外,在加登里奇,还有几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