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帝国争霸-第73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到解决。

    到新历119年,最后一艘“行省2”级完成现代化改造,加上新建的大型航母,帝国海军总共拥有36艘攻击航母。

    此外,还有27艘反潜航母,17艘能搭载固定翼舰载机的两栖攻击舰。

    这个时期,帝国海军简直是如日中天!

    当然,主要指的是数量。

    比如在36艘攻击航母当中,没有一艘的满载排水量超过7万吨,具有划时代意义,被帝国海军寄予厚望的“陈炳勋”级还在船台上建造,至于更加强大的“薛远征”级,连设计都没完成。

    当时的帝国海军其实是大而无当。

    针对这个问题,帝国海军发起了战后第一次编成与战术变革。

    主要就是针对航母。

    最主要的问题,就是航母的战斗力不够强。

    拿“帝都”级来说,这种满载排水量超过6万吨的大型航母,只能搭载80架飞机,载机数量反到不如大战期间的大型航母。如果需要舰载机执行打击任务,就无法搭载太多的反潜巡逻机。因为执行攻击任务的舰载机占用了飞行甲板,所以就算装上几架反潜巡逻机,也未必能派出去执行任务。

    解决办法也很简单。

    1艘航母不够,那就把几艘航母编在一起,根据不同的作战要求,在一支战斗群里面编入数艘不同类型的航母。

    显然,这是一个非常突出的变化。

    在此之前,为了保持战斗群的一致性,往往把同一个级别的两艘或者三艘航母编在一支战斗群内。

    按照新的编制体系,通常情况下,一支航母战斗群里面,将根据作战强度,比如可能遭遇的威胁,编入1艘到3艘攻击航母,以及1艘或2艘反潜航母。如果执行对地打击任务或者支持陆战队发起两栖登陆作战行动,需要为地面部队提供支援,还可以编入1艘到3艘两栖攻击舰。

    如此一来,一支战斗群最多有8艘“平顶船”,可搭载约400架固定翼舰载机。

    像这样一支航母战斗群,在当时能够打垮几乎任何一个对手!

    即便是面对西陆集团与北孤集团,也只需要调集3支航母战斗群,就能获得绝对的制海优势。

    当然,问题也非常突出。

    “满编”状态之下的航母战斗群,需要约30艘护航战舰与保障舰船,得由近3万名海军官兵来驾驭这些舰船。如果把后方基地的人员也算上,维持一支满编航母战斗群,差不多需要10万名官兵。

    在大战之后的和平时期,这是不可承受的沉重负担。

    按照这个编制体系,如果帝国海军按第一轮军事改革的安排,把兵力缩减到120万,在扣除了非战斗人员之后,最多只能维持7支航母战斗群。当时的帝国海军,需要18支航母战斗群来维持全球部署。

    其实,这也是帝国海军在建造航母的时候,一直求“大”的关键所在。

    虽然航母造得越大,配置官兵就越多,但是综合看,1艘大而全的航母所需要的官兵肯定比2艘小点的航母少,而且掩护1艘大航母需要的护航战舰也更少,即大航母对人员的需求反到少得多。

    关键还有,把航母造得更大一些,也是时代的需求。

    这里,就是帝国海军在战后搞的第二次编成与战术变革。

    这次变革同样由舰载机开始,即舰载机性能的提升,要求海军必须建造性能更好的搭载平台。

    在新历120年之前,超音速时代就已到来。

    可惜的是,海军再一次落伍。

    到新历121年,也就是“陈炳勋”号建成交付,帝国海军航空兵才进入超音速时代,当时只有“陈炳勋”级能够搭载帝国海军装备的超音速舰载战斗机,其他的航母,都因为飞行甲板尺寸太小,或者是弹射器的功率不够,或者是机库高度太低,都没法搭载与运作这种新式舰载战斗机。

    此后随着技术进步,小型舰载机具备了超音速飞行能力,海军的其他航母才具备搭载超音速舰载战斗机的能力。

    只是,“陈炳勋”级开创了一个全新时代。

    帝国海军在这个时候把“航母战斗群”改为“航母打击群”,着重强调了舰载航空兵的进攻性质。

    性能强大的“陈炳勋”级大型航母就是这次改革的物质基础。

    因为尺寸更大,而且充分借鉴了前面几级大型航母,特别是“帝都”级的经验教训,所以“陈炳勋”级依靠8万吨的满载排水量,获得了在当时看来无与伦比的性能,比如强大的综合作战能力。

    往简单说,“陈炳勋”级其实是化繁为简,让帝国海军重新回到了老路上。

    1艘“陈炳勋”级搭载的90多架舰载机,就能应付一场低烈度战争,没有必要编入其他“平顶船”。

    如果是执行高强度作战任务,就让2艘或3艘“陈炳勋”级组成特混舰队。

    当然,这还跟性能先进的舰载战斗机有关。

    这就是大名鼎鼎的“战…6”。

    “战…6”是帝国海军的第一种双发重型舰载战斗机,第一种多用途舰载机,第一种两倍音速舰载机与第一种双座舰载战斗机,还是第一种多用途战斗机,第一种在性能上全面超越同时代空军战斗机的舰载机!

    “战…6”极大的简化了舰载航空兵的编制体系。

    在此之前,1个舰载航空兵联队至少需要5种作战飞机,有“战…6”之后,一下就减少到了3种。

    如果不是海军强调远程打击能力,而“战…6”在执行攻击任务的时候,作战半径比重型舰载攻击机短了一大截,甚至能够取代“攻…5”,让帝国海军在30年前就把舰载作战飞机减少到2种。

    要说的话,帝国海军一直在努力减少舰载机的种类,因为这是提高舰载航空兵作战效率与降低后勤负担的不二之选。

    可惜的是,即便过了30年,航母依然要搭载3种作战飞机。

    因为性能极为出色,所以“战…6”不止是统治了帝国海军的航母甲板,还夺走了一直属于空军的出口市场。

    在停产前,“战…6”总共生产了5000多架,其中约3000架用于出口。

    此外,帝国海军退役的“战…6”,也有很多被当成过剩物资,在进行必要改进之后,援助给友好国家。

    空军同时代的“战…8”,总产量不到3000架,而且几乎全都是自用。

    只是,把航母战斗群改为航母打击群,强调舰载航空兵的进攻性,跟当时的大环境也有很大关系。

    在“陈炳勋”级服役后不久,帝国遭受了战后首次惨败,输掉了波伊战争。

    虽然这场战争几乎耗光了帝国的国力,大战的红利更是挥霍一空,帝国在此后被迫开始进行战略收缩,但是在新历130之前,负责维护全球利益的帝国海军,仍然需要保持扩张的势头。

    这不是在逞能,而是必须站出来撑起场面。

    说得直接一点,如果梁夏帝国在波伊战争之后,就立即进行全面收缩,那么在战后建立起来的国际秩序必然会分崩离析,帝国的声望必然遭受重创,甚至有可能在这个时候爆发第三次全球大战。

    如果把超级霸权在全球范围的对抗比喻成战斗,那么在大部队撤退的时候,必须得有部队留下来断后。

    显然,负责“断后”的就是帝国海军。

    关键还有,帝国海军进行的扩张,得受到严格限制。从总体上看,更像用来欺骗敌人的虚张声势。

    对海军的拳头,航母战斗群进行调整,无疑是最理想的选择。

    当时,帝国海军大肆鼓吹攻击性,夸大“陈炳勋”级的作战能力,说是引导海军的发展潮流,其实是在搞战略欺骗。

    道理也很简单,帝国海军的扩张势头只保持了几年。

    在新历137年,帝国当局正式承认纽兰共和国,并且与之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帝国海军的“扩张”正式宣告结束。

    严格说来,早在10年之前的新历127年,帝国海军的实力就跌到了谷底。

    其实,这也是帝国海军在战后遇到的第二个低谷期。

    不管帝国海军把“航母打击群”吹得有多么的神乎其神,仅保留了15艘航母,就足以说明问题。

    所幸的是,帝国海军的努力并没白费。

    在某种意义上,帝国海军在战后的第二轮变革,其实是在为第三轮变革做准备,更想是高潮到来前的铺垫。

    说得直接一点,第二轮改革的主要目的并不是要增强战斗力,而是要从战后独霸全球所产生的迷失当中走出来,以便应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