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见,如果没有当今全球最为先进的数字电传控制系统,帝国的航空企业也设计不出这种怪异的飞机。
上一种飞翼布局的飞机,还是迢曼帝国在第二次全球大战中研制的验证机。
虽然没有依靠数字电传控制系统,也飞了起来,但是那是一架螺旋桨慢速飞机,保持航向稳定性的难度并不大,而且没有完全废除垂直稳定面,还保留了几块小型方向舵,具有垂直尾翼的功能。
没错,这就是在民间疯传了好几年的“轰…X”。
一直以来,“轰…X”才是帝国空军的头号项目,优先级始终排在首位。
如果说“战…X”将改变空战面貌,那么“轰…X”改变的就是战争面貌。
不要忘了,帝国空军是由陆军战略航空兵发展而来,也就是靠轰炸机起家,最重视战略轰炸。
用李云翔的话来说,不求进攻的空军,没有存在的价值。
数十年来,帝国空军坚定不移的奉行进攻战略,长期宣扬把敌人摧毁在地面上,由制空权决定胜败的军事思想。
此外,帝国空军追求的终极目的,就是通过轰炸来打败敌人,靠轰炸打赢战争。
按空军的理论,只要空中打击的力度足够强大,通过轰炸摧毁敌人的基础设施,就能在不打地面战争的情况下取得胜利,至少能逼迫敌人投降,最大限度的降低在战争当中遭受的伤亡。
波伊战争结束之后,空军提出的这套军事理论,在帝国内部大受推崇,还左右了帝国的军事建设。
要说的话,战后的第三次军事改革就与此有关。
也就是在这个大环境下,才有了“轰…X”项目。
要说的话,帝国空军在过去搞的所有“轰…X”项目,都是以此为终极目的。
比如,在进入喷气时代之后,帝国空军就觉得,“轰…9”能依靠超过12000米的升限突破敌人以高射炮为主的防空系统,并且彻底的炸垮敌人。哪想到,在“轰…9”形成战斗力的时候,防空导弹就取代了高射炮,而且射高超过2万米,让提高最大升限做的努力变得毫无意义。
往后,帝国空军还把希望寄托在了3倍音速的战略轰炸机上,希望通过速度突破敌人的防空系统。只可惜,因为指标太超前,存在很多在短期内根本解决不了的技术难题,所以该项目在造出4架工程原型机之后,以成本控制失败,存在不可克服的技术障碍,战术价值不够明显等原因下马。
现在,这4架绰号“霹雳”的轰炸机,是帝国空军博物馆等4家大型军事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其实,帝国空军还对“轰…10A”寄予厚望,认为超低空突防有发展的潜力。
可惜的是,超低空突防也是死路一条。
也就是在轰炸机上连番碰壁,连续多个项目因为各种原因而下马,帝国空军才被迫另起炉灶,在弹药上下功夫。
由此,才有了巡航导弹。
可问题是,巡航导弹实在太贵了,在全面战争当中根本消耗不起,肯定不可能用来取代传统炸弹。
因为太贵,所以巡航导弹不可能成为主要打击武器。
相对而言,各种廉价的制导炸弹,比如使用高精度激光陀螺仪的惯性制导炸弹,更加有发展潜力。
此外,帝国投入巨资打造覆盖全球的卫星导航系统,而且采用的是格外复杂的子母卫星体系,还把价值巨大的母卫星部署在反导导弹无法到达的中高轨道上,在很大的程度上,就是希望利用这套系统提高战略轰炸的效率,或者说降低成本,比如用卫星导航取代其他复杂与昂贵的制导设备。
不说别的,帝国空军正在研制的几种靠卫星导航的精确制导炸弹,空军订下的目标价格都在1万金元以下,而且明确要求使用现有的炸弹,准确说是开发用于非制导炸弹的低成本制导套件。
这么做,其实就是因为巡航导弹太贵了。
在全面战争中,进行大规模战略轰炸,能够依靠的依然是轰炸机,主要使用的仍然是廉价的炸弹。
这意味着,轰炸机依然得冒险突破防空网。
虽然精确制导弹药,能够大幅度提高轰炸效率,理论上能提高上百倍,从而降低对轰炸机的依赖程度,比如以往需要出动100架轰炸机才能完成的轰炸任务,使用精确弹药之后或许只需要出动1架,但是这并没有改变轰炸机容易遭到拦截,也特别容易被防空导弹击落的现实。
在波伊战争中,面对并不强大的波伊防空部队,帝国空军损失了上百架战略轰炸机。
要说的话,这几乎给战略轰炸机判了死刑。
超过1%的损失率,在全球大战当中,根本就承受不起。
不止是轰炸机非常昂贵,如果飞行员的阵亡率太高,等到轰炸机生产出来,恐怕都没有飞行员能驾驶升空。
其实,也就是这些现实问题,倒逼帝国空军寻找提高轰炸机生存率的办法。
在进行了几次不太成功的尝试后,帝国空军总算找对了方向。
要说的话,“攻…11”更像是隐身技术的验证机。
“轰…X”项目与“攻…11”项目几乎同时启动,在权衡利弊之后,帝国空军决定优先发展“攻…11”。
道理也很简单,在“攻…11”飞起来之前,没有人知道如何才能实现雷达隐身,也没有人清楚“隐身”的军事价值。其实就算在“攻…11”首飞后,也有很多人对隐身技术抱怀疑态度。
这种局面很快就出现了转变。
在参与斯里兰卡的评判行动之前,“攻…11”就用行动证明了自身价值。
在新历145年的联合军事演习中,4架“攻…11”在没有事先告知的情况下,成功的“摧毁”演习双方的司令部,而且没有被演习双方发现。“隐身”的军事价值,在这次演习中崭露得一览无余。
不然,帝国空军也不敢在第二年,派遣“攻…11”明目张胆的去斯里兰卡平叛。
其实,也就是在新历145年,“轰…X”项目进入快车道。
当时,帝国的航空企业,特别是几家主要的军用飞机制造厂,已经通过“攻…11”对雷达隐身有了清楚的认识,还在“攻…11”的测试飞行中,发现了很多问题,并着手寻找解决方案。
严格说来,“攻…11”的隐身性能其实并不完美。
在八个特定方向上,“攻…11”反射的雷达信号不但没有减弱,还有所增强,因此要尽量避免让这些方向对准敌人的雷达,至少不能长时间对准敌方雷达,从而对任务规划与飞行员的个人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要说的话,也就是在“攻…11”的基础上,才有了现在的“轰…X”。
对李天凌来说,“轰…X”也不算神秘。
年初,在错过成为“战…X”军方试飞员的机会之后,张家正还专门问过他,有没有兴趣去当“轰…X”的验收试飞员。
结果,李天凌一口就回绝了。
他在当时就已知道,“轰…X”是典型的重型战略轰炸机,最大起飞重量超过250吨,最大载弹量至少有30吨。在标准搭载的情况下,比如挂载12枚“蛇矛”级别的巡航导弹,或者24枚短程空地导弹,或者36枚滑翔制导炸弹,载弹量控制在20吨以内时,航程不会低于12000千米,并且在进行一次空中加油之后达到20000千米。即便是满载,也就是挂载72枚500千克航空炸弹,载弹量达到36吨的时候,航程也能达到8000千米,加油之后能够达到14000千米。
至于其他性能,就没什么好炫耀的了。
受飞翼布局的限制,“轰…X”肯定无法超音速飞行,且最大升限在12000米到15000米之间。
此外,“轰…X”很有可能成为帝国空军第一种只需要2名飞行员的战略轰炸机。
“怎么样,‘回旋镖’这个绰号很合适吧?”
在那名军官走过来打招呼的时候,李天凌才回过神。
“老王?”
那人是王庆恩上校,李天凌在空军飞行学院的同班同学,而且之前也是一名能力突出的战斗机飞行员。
“听张将军说,你还不愿意飞这种轰炸机。”
“他这人,你还不了解,是心高气傲。”张家正在这个时候说道:“总共有4架,全都做了必要的改造,安装了武器控制系统。第二个目的就是实战测试‘轰…12A’的性能,特别是隐身能力。如果有机会,还要由‘轰…12A’达成第一个目的,也就是轰炸西陆集团的前线司令部。”
“定型了?”
“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