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万吨,坞舱长度在180米到240米之间。再缩减的话,拼凑2个维修段,能够把承载重量控制在1万吨以内,坞舱的长度缩短到120米,也就只能为驱逐舰等小型战舰提供服务。
关键就是,维修段全都采用统一标准。
不但外形尺寸完全一致,连接口都采用统一的规范,方便在实际使用当中随意的拼凑与组合。
在实际建造中,造船厂为了节约成本,也为了加快施工速度,用薄钢板来建造船壳,然后往里面灌注水泥,最后根据需要在船壳外焊上具有排水功能的浮箱,一举把维修段的建造工时缩短三分之二。
其实,也就是这种建造方式,让自航式浮船坞成为了“大路货”。
不然的话,帝国海军也不可能在短短2年多时间里建造20多艘自航式浮船坞,让其成为遍布各地的“自助”式维修站。
不说别的,“北河”号与“南江”号就首先在狮泉城的自航式浮船坞进行维修,然后才返回帝国本土。
因为前期维修及时到位,所以这两艘快速战列舰的船厂维修时间缩短到3个月。
如果一切顺利的话,都能在年底重新编入战斗序列,以保镖的身份出现在航母身边。
只是,自航式浮船坞的价值,主要体现在护航作战当中。
要说的话,这跟帝国海军当前的窘境有关。
在大战爆发前,因为没几条航线需要保护,也没人想到能如此顺利的打通前往波沙湾的航线,甚至没有人想过能在开战后掌握战略主动权,更因为存在同时跟几个重量级对手交战的可能性,也就得优先保证航母、快速战列舰、重巡洋舰这些主力战舰的建造工作,所以帝国海军一直都不太重视反潜护航,即便建造了不少的驱逐舰,也是以伴随舰队活动的大型远洋驱逐舰为主。
真正能够用于护航作战的反潜驱逐舰,反到是少之又少。
当然,不止是帝国海军,而是所有国家的海军都有类似问题。
道理也很简单,在条约时代,为了确保主力舰队的优势,各国海军都不重视用于护航作战的二级战舰。
此外,在上次大战结束之后,建设取代了对抗,海军的日子都不好过。
跟其他列强的海军一样,帝国海军在和平时期,封存了大量在上次大战中,特别是后期建造的护航驱逐舰。
为了应付条约,还将其中一些做了非武装处理,拆除了火炮与鱼雷等武器。
其实,这些舰龄普遍超过20年的老旧驱逐舰是大战初期的主要护航力量。
虽然靠封存的老旧战舰,有效的缓解了战争初期兵力不足的窘境,但是很多根本的问题并没得到解决。
其中,最让海军头痛的,就是必不可少的维护保养。
在拿下狮泉城,进入梵炎洋,在需要保护往返航行的船队时,帝国海军才发现,沿途严重缺乏能为护航舰艇提供支持的海军基地,而狮泉城的军港,根本就不可能为所有护航战舰提供服务。
让护航战舰隔几个月就返回帝国本土,显然是不可行的。
只是往返航行就要耗费很多时间。
关键还有,日常维护不需要使用造船厂的设备,也不需要专业的技术工人,很多的工作连舰队官兵都能做。
需要的其实是一些战舰上没有的专用工具。
此外,就是需要让战舰出水,清理掉船底的寄生物,并且对船壳进行探伤检查。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自航式浮船坞充当了浮动基地。
帝国海军把12艘,也就是大约60%的自航式浮船坞部署在了科伦坡,专门为护航舰战提供服务。
也就是有了这些自航式浮船坞,往返于北夕落洋上的护航舰队才能够保持高效。
从贡献看,这12艘自航式浮船坞的价值相当于10艘护航航母与50艘反潜驱逐舰!
当然,获得自航式浮船坞服务的还有那些遭到潜艇袭击,并侥幸到达科伦坡的货轮。
说得直接一点,如果没有12艘自航式浮船坞,在现有投入之下,北梵炎洋航线恐怕早就瘫痪了。如果要保持航线畅通无阻,至少需要增加2倍的投入,也就得从东望洋抽调更多战舰。
兵力不足,帝国海军还能够在东望洋上高奏凯歌吗?
从这个角度看,怎么评价这些用水泥浇筑出来的辅助船只都不算过分。
………………………………
第555章 西进第一枪
其实,白止战在斯里兰卡也没有耽搁多久。
在他回到科伦坡的次日,9月24日,李铭博率领第二十一特混舰队赶到,不过现在的编号为第十一特混舰队。
为了抢到“十一”这个番号,舰队经过狮泉海峡的时候没有停留,而且在航行途中还狂飙了3天。
结果就是,只比刘向真率领的舰队提前了半天通过狮泉海峡,进入梵炎洋。
因为亭可马里的深水码头还没有投入使用,所以第十一特混舰队只能到科伦坡停靠。
在历史上,科伦坡一直是帝国海军的军港。
当初,陈炳勋率领舰队进军梵炎洋的时候,在逼迫狮泉城守军投降后,打下的第一座港口就是科伦坡。
前面已经提到,当时的布兰皇家海军以亭可马里为母港。
避开亭可马里,选择攻打科伦坡,其实是避重就轻,避免在取得决定性胜利之前耗费宝贵的兵力。
在此之后,一直到上次大战,科伦坡都是帝国海军在梵炎洋的大本营。
按照安排,第十一特混舰队在科伦坡停留3天。
期间,卫戍部队组织举办了一场交流晚会,还安排当地的侨民跟舰队官兵联谊,组织部分舰队官兵去市区游玩。
在9月27日夜间,舰队离开科伦坡。
此时,在狮泉城进行休整的第十二特混舰队也已经赶到,就在斯里兰卡的西南方向上等着第十一特混舰队。
按照最新安排,两支舰队联袂进攻索科特拉岛,掩护支援陆战队登陆。
如果需要,还要考虑北上前往波沙湾,支持陆军攻打波伊国。
陆军已经在瓜达尔部署一支战术航空大队,作战飞机超过500架,能够全程为运输船队提供掩护。
关键就是,波沙湾太过狭窄,进入波沙湾的霍尔木兹海峡更狭窄。
就算把特混舰队派过去,也没有多少用武之地。
要说的话,还不如派遣支援舰队过去。
在波沙湾里面,快速战列舰与重巡洋舰为主的支援舰队,反到能够更加有效的发挥出战斗力。
当然,海军的头号任务就是登陆与攻占索科特拉岛。
在舰队出发前,白止战收到了由海军司令部发来的消息。
为了确保“石油航线”畅通无阻,薛远征已经批准了由刘长勋提出的计划,安排陆军航空兵对奥洲西北的军用机场进行轰炸。海军得在此之前,在巴厘岛登陆与建立基地,让陆军航空兵能就近部署。
只是,在此之前只能依靠狮泉城机场。
也就是说,即将交付的“神雕”首先用来轰炸奥洲西北地区,攻打索科特拉岛的行动就只能依靠舰队。
不过,也有一条好消息。
六局已经证实,布兰皇家陆军已在上个月,准确说是本月的月初,撤走了部署在索科特拉岛上的主力部队。
原因无二,在纽兰海军丧失战略反击能力之后,布兰军队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守住索科特拉岛。
与其把部队留在这座守不住的孤岛上,还不如撤回基布要塞。
其实,驻守索科特拉岛的布兰军队并不多,总共还不到5000人,而且接近一半是大战爆发之后招募的殖民地居民。
这些临时武装起来的殖民者,最多算得上民兵。
现在,留在索科特拉岛上的,只有一支半军事化的治安部队,而且是为了看守属于私人财产的种植园。
言外之意,除了需要提防来自基布要塞方向的威胁之外,没啥好担心的了。
当然,舰队此行的任务,不止是去攻打索科特拉岛。
在9月30日,两支特混舰队在马尔代夫群岛海域执行了第一个任务,把搭载的200多架远程战斗机送上马累等几座面积足够大,已经建好军用机场的岛屿,加强该方向上的制空力度。
这些隶属于岸基航空兵的远程战斗机,都是以轻载方式从航母上弹射起飞。
要说的话,也只有大型航母能够做到。
因为飞行甲板足够宽敞,配备的弹射器也有更大的功率,所以大型航母能搭载与弹射双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