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唐霸道太子李承乾-第37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半城闻言忙朝豆卢严郑重一礼,诚恳求教道:“只是现在薛大鼎不顾百姓死活,下令要派兵打散我伊川县前去请愿的父老。

    若是请愿的父老被打了,百姓必然对朝廷生出怨恨之心,后果不堪设想啊。

    还请豆卢大人指教,免我伊川县这一场祸事,李某代全县父老拜谢了。”

    李半城说的如此郑重,大厅里的一些人也跟着焦急起来,都看着豆卢严希望他能说出一些有用的话。

    豆卢严连忙诚惶诚恐地向李半城回礼道:“我身为士人怎么能见一县百姓受苦而不救,这里正有一个办法说出来大家同策同力,救伊川县父老于水火之中。

    以我想来薛大鼎冷酷不仁,百姓还是不要与他硬碰,我愿与李郎君一起前去劝说百姓回家。

    另外我听说洛州戴刺史这几日巡视地方,今日正当从此经过。戴刺史乃是已逝的尚书左仆射道国公戴胄之子,道国公忠孝传家,戴刺史秉承道国公家训,对下勤政爱民对上也敢犯颜直谏,深得陛下宠遇。

    我等当联名给陛下写一封奏疏,恳请戴刺史转交给就在洛阳的陛下案头。”

    “陛下就在洛阳?”

    洛阳虽然离伊川县很近,但是这时候消息闭塞,李世民这一次来洛阳也没有大张旗鼓地宣传,一些不关心时事的士绅还不知道李世民就在洛阳。

    豆卢严闻言向众人微笑道:“陛下携晋王殿下来时,我和郑鸿文郑大人也正从长安来到洛阳,是深知此事的。”

    一众伊川本地的士人闻言误以为豆卢严是随驾来的,对豆卢严都不觉肃然起敬起来,对他说的话都不再有任何怀疑。

    “那我们还等什么?咱这就写联名奏疏,然后再进城劝父老回家。”大胖子李半城脸上十分激动地道。

    豆卢严闻言微微一笑,向众人一指站在他身边的郑浩道:“我在长安就最佩服郑鸿文郑大人的文笔,郑大人出身荥阳郑氏,五姓七望天下敬仰,所以我提议这封奏疏就由郑大人主笔,我等签名如何?”

    “好啊!能由郑大人主笔我等自然是求之不得。”李半城连忙附合道。

    郑浩站在旁边听了半天早明白了今天的事情。

    见豆卢严把事情都办好了,还把出头的机会给了自己,心里十分感激,见伊川县一众士人纷纷请他主笔,略一矜持便同意了。

    当下这里由郑浩主笔写好奏疏,就恰看见一条大船从上游而来,有人认得,惊喜地向众人道:“真是天助我等,看那不是戴刺史的座船吗?”

    一众士绅也不顾绵绵秋雨,纷纷跑出临伊榭,如幼兽投怀一般向戴至德的座船跑去。


………………………………

第四百零二章 李世民改变心思

    禇遂良率领一众监察御史离开长安,就直接奔赴洛阳,准备从洛阳顺运河南下。

    禇遂良做为李世民的宠臣,路过洛阳自然要来朝见正驻跸在洛阳的李世民。

    洛阳行在李世民寝殿里,禇遂良神表平静对的李世民行礼如仪。

    李世民看着稳重的禇遂良心里十分高兴,面带微笑地抬抬手道:“禇卿家快平身,赐座。”

    “谢陛下!”禇遂良知道李世民这是要跟他长谈,恰巧他也正想向李世民禀报一些李承乾和长安的事情,便直接起身坐下。

    李世民看禇遂良坐下也不跟他绕弯子,直接道问道:“禇卿从长安来,当知长安事,不知朝廷政事现在如何?”

    禇遂良来的路上早已想好要如何跟李世民说了。

    只见禇遂良略一沉吟道:“启奏陛下,长安有太子殿下监国一切政务都能有条不紊地处理,可谓是政通人和。”

    李世民听了微笑着点点头,表示他对现在的长安朝廷很满意。

    只是禇遂良接着话风一转就说起了他的担忧。

    “太子殿下聪敏明智,又长于处理政务实是历代少有的储君,只是臣近来看太子殿下身边的一些臣僚,让臣有些有担心。”说着禇遂良忧形于色。

    李世民知道他说是谁,便直接道:“杜正伦和刘祥道的奏疏朕也看了,确实是谋国之论,承乾称他们是汉之贾谊虽有夸大,也不算谬赞”

    “臣不敢不否认二人大人的乃是国干城,但是臣想以汉文帝之贤明难道看不出贾谊的才干吗?

    汉文帝对贾谊弃之不用,实在是当时汉朝内忧外患难下猛药。所以只能把贾谊贬为长沙王傅,以示无心改革,使天下得以休养生息,然后功成于汉景与汉武两帝。

    我朝铨选入仕虽然杂乱,然而皆有根源绝非一朝一夕可厘清斧正,杜、刘二位的奏疏虽是千古至论,朝廷却需变通而行,不能急于一时。

    也正是因此才使朝臣们纷纷反对,群起弹劾杜正伦。

    太子殿下身为监国太子,主一国之政,实应顺应群臣之请。

    暂贬杜、刘二人回归林下安养,待时机成熟再行改革之举,方为上策。

    可是此次太子殿下虽未颁行铨选改革之令,却强保杜、刘二人此举实难称智。”

    禇遂良的意思很明白,就是杜正伦提出改革铨选他也赞成,但是现在不是实行的时候,既然杜正伦和刘祥道已经犯了众怒,就该如当年汉文帝贬退贾谊一样,把这两人也贬退回家,不应该因此跟群臣硬顶。

    李世民听着禇遂良的话也陷入了深思,站在君王的角度上看禇遂良的办法是很对的,没必为了现在还办不成的事与朝臣僵着。

    当然李世民不可能把他的想法说出来,只淡淡地看着禇遂良道:“朕听说长安朝堂已经没有纷争了。”语气隐含不满。

    李承乾都已经把朝堂上的事平息了,你还来这里说什么呢?

    禇遂良闻言向李世民再行一礼道:“若是那么容易就平息了,臣在长安就建议太子殿下立即颁旨改革铨选了,如今此事已经被有心人传了出去,怕是天下士族不安。”

    禇遂良意思很明白,接下来一段时间士族可能会联合起来为难李承乾。

    李世民一听这话也觉得头痛,他虽然一心想要用‘东征高句丽’以震慑天下士族,但是他心里其实对士族的力量是非常忌惮的。

    半晌李世民就有了决断,此事既然是李承乾挑起的,那就让他自己应对,李承乾若是应对不了他东征高句丽,以此对付所谓的天下士族。

    因为存了这个想法,李世民竟然想看看李承乾吃苦头的样子了。

    …………………………………………………………………

    李承乾派李义府去洛阳调查,是打算他自己安排好长安的事,也去一趟洛阳。

    只是还没有等去屯营巡视就又碰见一个难题。

    东崇教殿里,气氛压异到了极点。

    李承乾和坐在两边的大臣都面无表情坐着。

    吏部尚书杜正伦跪在大殿中央声音悲愤地道:“太子殿下,不如就如各州刺史所请,贬臣离开长安吧。”

    李承乾闻言依旧面无表情,他在等着安坐两边的大臣们说话。

    而宰相张行成已经被吓的面色惨白了,这一次真是连他也没有想到,李承乾处理了卢承庆和张文瓘平息了朝廷的纷争,一些地方上的官员却纷纷上疏要求罢免杜正伦的吏部尚书。

    到今天各地县令、刺史弹劾杜正伦的奏疏都已经堆满了尚书省一间房子了。

    按理说朝廷大臣一致要压下的事情地方官员是没有发言权,可是大唐不一样,不说很多地方官员级别很高,比如上州刺史就是正三品。

    还是有很多官员出身士族,他们到了地方上做官,治理地方也是靠着当地的士族,如此就是天下士族是一家,在地方上的官员反而因为有地方士族做为依托,在为士族利益发言时更加大胆。

    头几天李承乾接到这样的奏疏就把这些奏疏放在一边,不予理会。

    可是没过几天,同一个官员的第二封、第三封弹劾杜正伦的奏疏就上来了,内容一样只言辞越来越激烈。

    很多官员上的奏疏里面还有地方一些大士族族长的联署签名,这让朝廷处理起来很为难,再强大的朝廷也不敢把地方上的大族都得罪了。

    李承乾看众人不说话,脸色漠然道:“这些弹劾都是空穴来风,朝廷当发明旨斥责。”

    说罢李承乾就要起身离开,对这些大臣他连看一眼都不想看了。

    “太子殿下万万不可啊!”程铭振起身行礼道。

    “是啊,太子殿下这些奏疏朝廷可先放一边,但是明旨斥责这会使天下士族以为太子殿下铁了心要改革铨选,树敌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