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宋猛虎-第29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迁,出过司马懿,后来还成为华夏正主,两晋的皇帝。还有司马相如之类,也出《资治通鉴》之司马光。中国两部由个人编撰的史学巨著,皆出司马氏之手。

    这不是世代贵族是什么?

    诗书传家,在中国是真有的,真的可以传百年,甚至千年。

    甘奇就这么看着胡瑗,最后还是决定送胡瑗走,落叶归根这点要求,又怎么能不满足呢?

    胡瑗启程的那一刻,东京的读书人,几乎倾巢出动,相送百里不止。

    可是,胡瑗还是死在了路上,最后葬在了湖州。

    胡瑗的评价。

    昔日范仲淹有云:孔孟衣钵。

    如今王安石有言:天下豪杰魁。

    以后苏轼有言:天下苏湖士,至今怀令古。

    以后的宋神宗有言:先生之道,得孔孟之宗。

    胡瑗去世了,一代大儒就此作古。

    新的继承者甘奇,在收到胡瑗去世消息的那一刻,又被皇帝赵祯叫了皇城之内。

    甘奇带着自己亲手写的《开封商税试行办法》,进宫面圣。

    赵祯看完这个试行办法,点头说道:“不错,律法条文算是宽厚,不过十税其一,还是过高,可改为百税其七。”

    百分之十的税率,这是甘奇制定的,看起来很高,甚至比后世还要高。其实并不高,为何?因为后世收取商税虽然较低,但一般商品,皆是反复收税的,比如一双袜子,在原材料还是棉花的时候,买卖之时就会收税,再到棉花做成了棉线再卖的时候,又会收税,棉线变成了袜子再卖,又会收税。这个税率就远远比百分之十要高了。

    不过话也说回来,袜子这种东西只是个比喻,像袜子这种低端商品,其实很多程序上,是不一定收得到税的,特别是小作坊,更是收不到税,这里只是打比喻说个流程。高科技产品,或者厂商,以及国企,那才是真正利税大户。税务部门的主要监管资源,都在他们身上。农民卖棉花,小中间商收购棉花,小作坊生产棉线袜子,小商户贩卖袜子,就算逃税漏税,大多时候也不会受到严厉的监管,得过且过。

    中国大多情况下是不向小商户小商贩收税的国家,不过按照全世界的法律来说,只要存在商业行为,就该缴税。中国甚至不监管小个体户的个人所得税,这在世界上,都是极为宽松的,在一些发达国家,是个有一定收入的人,那就得交个人所得税。

    中国的这种税收制度,有时候也会造成一些奇怪的现象。一个小商贩,一个月赚一万块钱,一分个税都不用交,但是一个很普通的公司职员,一个月赚五千,也得交个税。

    所以甘奇觉得十税一,是一个很合理的税率,不过皇帝开口了,那也就没得说了。百分之七的税,那就百分之七的税,汴梁城内,那也是有不少利税大户的,比如甘奇自己手下,就至少有四家利税大户,相扑场是一家,温泉酒店是一家,还有成衣店也是一家,还有彩票也是利税大户。

    所以甘奇回答皇帝的话语是:“陛下,百税七颇低,不过低税有利于推广,如此也可。”

    “嗯,那你就可以开始去办了,人手你自己选调,到朕这里来禀报之后,再去枢密院报备。办公之处,先让三司衙门给你找个地方,切记,不可激起民怨。”赵祯再一次告诫甘奇,一定不能激起民怨,也是赵祯心中明白,找人要钱,哪里那么好要的?

    不过赵祯也明白,商人是最好欺负的,哪怕许多商人背后,有背景靠山,这些背景与靠山,也不可能在明面上给这些商户出头,就算有这种士大夫敢给商户出头,那也要在朝堂上说出一个道理,这个道理怎么说?

    说商人赚钱不容易?那农户赚钱容易?说商人穷,交不起税?这话说出来谁信?再说什么理由?再说下去,身为皇帝的赵祯就得问一问这个人了,你是不是以权谋私了?自己参与了经商之事?

    只要找到真正能收商税的办法,赵祯必然全力推行下去,这是比给农户加税好一百倍的办法,也是比给士族阶级加税好一百倍的办法。赵祯唯一担心的就是甘奇的办法不行。

    “陛下放心,臣一定不会激起民怨,臣先告退。”事情说好了,甘奇准备回去准备自己的衙门了,税务大佬,要崛起了。

    却是赵祯忽然把甘奇叫住了:“稍等,朕还有一事要与你说。”

    “陛下请说。”

    赵祯先是叹了一口气,然后把双手放在御案之上,然后慢慢开口说道:“胡夫子生前来寻过朕,要让你去太学任博士,朕当是不甚烦扰,便托词说等你差事办妥之后再说。本来此言就是一句托词,却没有想到胡夫子随后就走了……唉,如此,这句托词反倒成了朕给夫子最后许下的承诺,夫子说你是那治学之才,不治学便是大材小用,朕之所想,总不能让夫子最后一点念想都不能达成……”

    赵祯此时,也露出了悲伤之感,这个皇帝,依旧是慈悲心肠。

    “不知陛下之意……”

    “朕也没有什么想法,太学博士而已,给你又能如何呢?夫子如此看好你,你便兼一个博士之职吧,兼着,但是必然要以商税为重,太学之事,空闲之时尽上几分心意,也不枉夫子生前对你如此看重。”赵祯说着说着,似乎连自己都要落泪了。

    赵祯也老了,那些老臣,也一个个撒手人寰,范仲淹走了,晏殊走了,杜衍走了,吴育走了,陈执中走了,赵允让走了,胡瑗走了……

    这些人,都是仁宗朝的忠良砥柱,随着仁宗登基慢慢崛起,也随着仁宗一起慢慢变老,却都在这几年一个一个去世。仁宗伤心,其实也在想,自己又还能有几年可活?

    “谢陛下!”甘奇只得如此答了一语。

    赵祯点点头:“你去吧!”

    甘奇走了,赵祯转过头去,似乎在抹那并未流出来的泪水。

    一个时代,好像就要落幕了。

    甘奇回去,第一件事,就是去找那个本该也已经走了却没有走的狄青,甘奇需要人手,需要狄青推荐更戍入京的西军之中可用之人。

    商税之重要,不言而喻,商税若是真的能按照甘奇的想法推行下去,不知是朝廷受益,连底层农户也会受益。因为历朝历代,国家都靠农户养,都靠农民在土地里种出的粮食养。

    什么时候,这个国家能不倚靠农民,至少不全部倚靠农民的时候,这个国家的潜力便是无穷的,商业就会进一步发展,国家也会进一步放开,乃至于出海这件事,都可以间接受到推动。

    当国家不再全部倚靠农民的时候,户籍制度就会进一步放开,不必再把农民都绑在土地上,商业就会进一步发展,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现在摆在甘奇面前的难点,就是怎么让商人交税,其中冲突,该怎么解决。


………………………………

第三百四十四章 你看老夫这信中写了什么

    甘奇在相扑场旁边的训练场见到了狄青。

    “狄大爷,今日来寻你,有事相求。”甘奇在狄青面前,丝毫不藏着掖着。

    狄青笑问一语:“可是朝廷又有哪处用兵?”

    “大爷,非也。是我要人手入城办差,一千号堪用之人,官家允了我自行抽调人手,我想在城外更戍入京的西军里抽调,所以来问问你有没有可以推荐之人。”甘奇答道。

    狄青闻言笑道:“道坚啊,你可了不得,这才刚刚高中,就要抽调千余人手,官家对你之信任可见一斑,千余客军,也可调入城中听用,兴许韩琦说得对,东华门外唱名的方才是好男儿啊。”

    狄青是感慨,为何感慨?有时候就是不能比,狄青为国抛头颅洒热血几十年,依旧备受猜忌,如果是狄青有什么差事,哪怕是再大的差事,想要调一千西军入城办差,想都别想,狄青都不敢说出来,一说出来,只怕满场上下都要跟防备盗匪一样防着他狄青。

    但是甘奇就可以,哪怕甘奇刚刚中进士,就可以调动一千号西军入城听用,没有任何人会对甘奇的动机起丝毫的疑心。

    韩琦其实说得对,东华门外唱名的才是好男儿。不是韩琦对军汉有什么意见,是整个时代,整个社会都是这般思想。哪怕是仁宗这么一个慈悲心肠的皇帝,潜意识里也是这么想的。

    甘奇答不了狄青的感慨,只是笑道:“狄大爷可有推荐之人?可不可以给出一个名单?”

    甘奇要能办事的,肯办事的,关键还要敢办事的,甘奇要精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