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心,也有些想念。若真要说一个人的个人魅力,苏轼是第一无二的,什么都不在意,什么都看得开,什么都不强求,生活也知足,性格还特别好,才华更是举世无双,出手就碾压一片,天下无一合之敌。
苏轼已经离开汴梁快两年里,期间只与甘奇通了几封信。不是不愿意多通信,而是这个时代的通信条件就这样,从河南到四川,两年也就只能通几封信。
甘奇是忙前忙后,先给众人介绍着温泉酒店的各种设施,各种娱乐。又安排众人落座玩乐,好在还有一个张淑媛帮忙,安排那些接待客人的事宜。
待得大致都安排好之后,甘奇才到得胡瑗与王安石身边落座。
胡瑗看起来瘦了不少,面容也憔悴了许多,甘奇还一边与胡瑗说道:“先生近来消瘦了,定要多多保重身体。”
胡瑗笑着点点头:“无妨,前段时间受了些许风寒,待得风寒退去了,便好了。”
“这就好,先生一定要活个八九十岁,多多教导后辈学子。”胡瑗这一辈子,做的就是这件事情了。
胡瑗笑得很开心,答道:“老夫这一辈子,能教出你甘道坚,已然心满意足了。”
这话还好只是当真甘奇一个人面前说,若是被别人听去了,不知多少人要吃醋不爽,只怕整个礼部,一大半的官员都要不爽,有一种扎心之感。
甘奇准备出言谦虚。
但是胡瑗没有给甘奇说话的机会,直接问道:“此番吏部当要准备你们这些新科进士的官职安排了,老夫得往吏部去走走。”
甘奇有些尴尬了,他头前都忘记了一件事情,那就是胡瑗一直等着甘奇去太学任职的这件事。胡瑗当面,说起这件事来,让甘奇心虚不已。
甘奇倒也不藏着掖着,心虚开口:“先生,陛下给了一个差事,崇政殿说书,差充开封商税监主事。”
“什么?”胡瑗一脸不爽,又道:“那可不行,明日大早我就去见陛下,当什么商税主事,崇政殿说书又有什么意思?我这里早就给你备下了官职,太学博士,道坚你与旁人不同,治学才是正道。”
“这个……”甘奇无言以对,也不知怎么回答了。唯有说道:“先生,皆是因为学生策论之文,说的就是商税之事,陛下还特地要新开一个衙门,以主汴梁商税之事,所以才把这件差事派与了学生。”
“那也不行,老夫关门弟子,圣人传道之责在身,岂能去街头收税?治学之重,陛下当知,此乃千秋万代教化之功,岂能大材小用。太学博士,这才是你该当的官。”胡瑗这个老头,价值观就是如此。
甘奇也不知再说什么,抬起酒杯:“先生请。”
胡瑗饮了一杯,还在说:“明日老夫就去面圣。”
甘奇只能浅笑着摇头,也只能随着老头去做了,大概也是猜到胡瑗应该是做不成这件事情的。
………………………………
第三百四十三章胡瑗的甘博士(二合一章节,写了几个小时,还删除重写了许多
胡瑗要去面圣,这也是甘奇拦不住的。
胡瑗要想皇帝把甘奇要来,要到太学去当博士,皇帝自然不会同意。所以胡瑗就得给皇帝上课,讲道理,讲大道理。
赵祯听也是这么听,应也是这么应,就是不同意。
甘奇在赵祯心中,那是务实办差的一类人。
甘奇在胡瑗心中,却是那继往圣之绝学的治学之人。
两人在观点上有出入,那到底是办差重要,还是继往圣之绝学重要?赵祯与胡瑗两人的想法在这一点上明显有出入。
这就是皇帝与大儒之间价值观的区别了。
胡瑗想说服皇帝,但是皇帝其实并不想说服胡瑗,皇帝的处理办法很简单,那就是有礼有节推脱。
把胡瑗气得够呛,差点又要一个头磕在地上,来个不死不休了。好不容易选出来的衣钵传人,连这一辈子收集的所有书籍都送给甘奇了,花了这么大的代价,反倒给他人做了嫁衣。
最后的结果,就是皇帝说了一个托词,先让甘奇办差,办好现在的差事之后,再让甘奇治学。
胡瑗这倒是勉强可以接受了,回家而去。
只是这胡瑗一回家,就出了一件大事,胡瑗病倒了,卧床不起。
事情就是这么突然,胡瑗这个老头,大限将至。
这个消息,满城轰动。
以往胡瑗活着的时候,似乎感受不到胡瑗在这汴梁城的能量,胡瑗也从来没有表现过他在这座京城里有什么了不得的政治能量。
直到胡瑗卧床不起这一刻,才知道这个老头,实在是了不得。
礼部官员,几乎一个不缺,络绎不绝往胡瑗府邸看望。
朝廷大佬,连韩琦都往胡瑗府邸而来,二府三司,三省六部,无数官员得空就往胡瑗府邸而去。
汴梁周遭的地方官员,皆在坐车往汴梁城内赶来。
太学与官学这种地方,那就更不用谈,学生之流,更是数不胜数。
连皇帝都派人前来看望。
身为胡瑗衣钵传人的甘奇,站在胡瑗床边,两眼含泪,看望之人一个接着一个,几乎都是甘奇负责招待。
胡瑗有子,名叫胡康,在杭州当官,所以衣钵传人甘奇,算是暂代胡瑗儿子的职责。
胡瑗就这么睁着眼睛看着,似乎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面色惨白,全无精神,眼中似乎也有泪水。
在招待客人的间隙,胡瑗拉着甘奇的手,有气无力说道:“道坚,你定要好好治学,不可为俗事缠身,治学乃是正道,老夫若是走了,圣人之学,道坚你切莫懈怠……”
胡瑗似乎知道自己大限将至了,好似在交代后事一般。
“学生一定铭记于心,不敢懈怠。”甘奇眼中噙着泪水,伤心不已,这个老头实在可爱,相识不过两年时间,这个老头对甘奇的好,自不用说。人总是要讲感情的,甘奇这一刻实在有些忍不住,噙着的泪水,已经流了下来。
胡瑗费尽力气抬起手,摆了摆,说道:“人终有一死,不必过于悲切,老夫活了个六十六载,此生无甚遗憾了。就如你曾称老夫一声胡子,老夫愧不敢当,其实心中又何其欣慰,有你一声胡子,老夫更是死而无憾。其实老夫知晓道坚你心中所想,对于治学而言,你更愿走仕途,年轻人皆是如此,出将入相,自然比治学传道要显贵于人前。但是道坚你,有大智慧,你若不治学,那就是暴殄天物,大材小用了。老夫对你寄予厚望,你定不能教老夫失望。”
甘奇已然跪在了床边,一礼而下:“学生定然不教先生失望。”
“好,好啊……”胡瑗苍白的脸上露出了一些笑意,看着甘奇的眼神中,带着欣慰,口中又道:“老夫祖籍在陕西,却生于泰州,也起与苏湖,若是走了,也该回苏湖去,儿也在杭州。趁着老夫未死,劳烦道坚你操持一下,派人送老夫去杭州吧。”
“先生这是说的哪里话,些许小疾,可不得说什么晦气话语,先生只安心养着便是,过得些时日,就会好起来的。”甘奇如此安慰着。
胡瑗却还露出了一个笑脸,答道:“再养,那这送终之事,还得劳烦道坚你,不养了,送我走吧。”
“先生……”甘奇的眼泪,已然是一滴一滴,一串一串。
胡瑗再次费力抬起手在空中摆着:“当真不养了……你马上去备好车架,送老夫走吧,死后也埋回老家,初一十五,也有人上一炷香。”
胡瑗是想落叶归根了,胡家,从汉末起,就是世代公卿,几乎从未真正没落过,一代一代,出过将军,出过皇后太后,出过许多三公九卿,太守知府,胡瑗祖父当过泰州司寇参军,所以胡家才迁徙到了泰州,胡瑗之父,也是基层官员,眼看就要没落了,这一代又出了一代大儒胡瑗。
有人说,过了春秋战国,中国就没有真正的世代贵族了,而西方的贵族,一千年两千年还是那个姓氏。
其实也不能绝对这么说,中国是有世代贵族的,比如这个胡家,近千年来,任凭朝代变迁,依旧诗书传家,几乎都有官员。
又比如司马家,司马本是一个官名,周天子就开始设有司马这个官职,司马,师徒,司空。所以在那个还没有什么姓氏的时代,司马就成了一些人的姓氏。司马家,一直出人才,出过《史记》之司马迁,出过司马懿,后来还成为华夏正主,两晋的皇帝。还有司马相如之类,也出《资治通鉴》之司马光。中国两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