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虽然此前孙传庭仕宦之途不是多么顺利,但并不说明他的脑筋不好使,只不过有些事他不屑为罢了。
别看今天皇帝陛下只是令他官复原职,可在他的眼里,或者在满朝的“有识之士”者的眼中,皇帝陛下亲口御封的这个稽勋郎中,比之前那个他费了半辈子苦熬得来的五品官职,分量重了何止百倍千倍。
大明王朝没有“御前大臣”的说法,因此在钦差大臣的手下当差,这几乎就是随侍在皇帝陛下身侧一般。这才是令人眼红之处。与此相比,那些什么三品五品的什么郎中侍郎之流,就根本不值一提。
而孙传庭自认是个“做事”的官,他希望是在没有任何羁绊的情况下,自己专管一事,或者全力经营某一领域内的事务。而若是能够有幸与皇帝陛下直接对接,自然会少了中间的许多环节,也就意味着减少了许多许多的推诿扯皮,自己所费的心血也就更容易收到实效。这对于孙传庭来说,是得其所哉,真的比封他一个多大的官都要令他高兴。
因此,“名分”或官位对于孙传庭来说,基本就是累赘。
“嗯,朕知道,伯雅你是有能力的,只是不愿意参与那些蝇营狗苟,所以才落落寡欢,显得……不是那么合群儿,你若是愿意,就替朕,替大明王朝办几件实实在在的事情吧。”皇帝陛下竟然有些语重心长。
“皇上圣明,传庭有幸为皇上效力,定当万死不辞,”孙传庭伏地叩首,几乎哽咽。
皇帝陛下的一番话真是洞彻肺腑、明照千里,真是说到他的心里去了。他不知道皇帝陛下小小的年纪,竟是如此的令人大有如沐春风之感。
两人不仅从未见过面,也未通过只言片语,而且此次晤面,前后也总共不到十二个时辰,中间还睡了一大觉。皇帝陛下何以能够一眼看到自己的骨子里去,除了天纵英明,实在真的就没有其他更合理的解释了。
。。。
………………………………
第162章 天子寄语2
“不要总是考虑什么万死、千死什么的,”皇帝陛下果然不是喜听谀辞的君上,听着孙传庭表述衷心之语,不不仅没有面露喜色,反而微微蹙眉,“朕要你们来,是来为大明王朝、为天下百姓谋福祉的,不是要命的……”说到此处,皇帝陛下似乎想起了什么,管自莞尔。然后他肃一肃面容,接着说道:“只要是实心办事,即便偶有失误,朕也不会怪罪……这不单是对你,伯雅,对朝廷中所有的文武大臣,朕都是如此对待,只要他们敢于拍着自己的胸口说,‘某未曾存一点儿私心’,不管是犯了什么错,朕都可予以饶恕,即便是要取代朕,只要有利于天下苍生,有利于大明王朝的黎民百姓,朕一样可以让贤,绝非戏言……”
“大明子民能够得逢圣主,传庭能够得遇皇上,实为莫大的福分,”
即便是自认为从不阿谀奉承的孙传庭都颂圣不已,皇帝陛下只得一笑置之。
皇帝陛下今天并非话唠,而是另有深意。
在心目中,皇帝陛下已经打算,将编练新军的重任,交给孙传庭了。
本来皇帝陛下还想将孙传庭留在身边几日,彼此也好有个更加深入的了解。
“枪杆子”可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托付的,而且为了这个劳什子,哪朝哪代都得要可劲儿地折腾一番,有的甚至还折腾出一副血海肉山的血淋淋的场面、折腾的哏儿屁拔凉了才不得不……罢休。因此,对于军权的掌握取舍,再怎么慎重都不为过。
但是,计划还是没有变化快,本来打好的算盘,本来想与孙传庭就算有几日的盘桓、有几日的“磨合”时间也是好的。可现在的情形,就是这点儿想法看来也是无法实现了。
其实,此次延安府安塞县的纵火事件,是一个很好的契机,是一个难得的让孙传庭“广见闻”的好机会。
皇帝陛下准备将孙传庭派过去,一是帮助出谋划策,二是也可使他借机充分了解一下朝廷的赈灾举措,以及在民间的反应。通过这两件事,皇帝陛下也可以进一步观察孙传庭的才干,看他是否是值得托付之人。
有时候,青史所留的那个“名”,并非就是真实不欺、就是如假包换,还得需要当事人仔细甄别一番。况且如今的大明王朝,因为皇帝陛下的“出现”,已经发生了近乎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很多很多事情,很多很多的人,也都要重新加以审视。
另外,新军的兵源,皇帝陛下早就打算先从陕西的流民中挑选。可至于如何挑选,挑选多少?重点放在陕西当地的流民,还是以外省人为主,抑或打破地域界限,只以被选中者个人的身体条件做为圭臬?这些问题,皇帝陛下都在考虑,也就是说,他也尚未最后打定主意,最后下定决心。
皇帝陛下就想,还要借用孙传庭的一双“慧眼”,去实地考察一番。
如此这般,庶几也才能让刚刚加入进来的孙传庭,尽快地跟上“节奏”。
“朕本想让你在凤翔县多呆一些时日,杜阳山和雍山招抚的善后事宜……也本想让你参与一下,”皇帝陛下本来就是如此打算,自己一方面熟悉孙传庭,另一方面孙传庭也可以熟悉眼下陕西的赈灾及流民安置、流贼招抚之后的善后等政务,但是后来又考虑到不该将孙传庭的目光局限在凤翔府凤翔县一地,而是更应该放眼天下,至少整个陕西的状况都是要熟悉的范围,“可朕还想让你多去看看……多了解一些情况,”
“是,臣遵旨,”
“延安府那边也要开始招抚流贼了,对此有何见解、有何不同看法,都可以……若是有不便言之处,可给朕直接上折子。但是,有一条你要记住,朕不是要你一味地歌功颂德……目前朝廷在陕西的各项举措都是取得了一些收效,但也并非没有缺漏之处。因此只要觉得有什么可商榷之处,可尽行提出,不要因循瞻顾,模棱两可的话朕也不愿听,刺耳的话朕也听得进去,”
“皇上待臣恩重如山,臣无以为报,唯有尽心竭力,为皇上、为大明效犬马之劳,一定将真实的情况上达天听,”帝王的信任是何等珍贵,其标志就是可以直接给皇帝陛下上折子,这可是多少文武大臣梦寐以求的事情。孙传庭感佩莫名,唯有一个头重重地叩在地上。
可孙传庭虽然感念皇帝陛下的充分信任,也不禁在心里嘀咕:真的愿意听到下面真实的情况吗?!孙传庭对此是充满疑问的。
“嗯,别的话也不多说了,总之,这次出去,你就是朕的耳目,要多看多听,然后记下来,给朕如实反应就好,这一点必须切记,朕没有别的要求,”
“是,臣遵旨,”
“另外,朕也交给你个任务,”皇帝陛下沉吟了一下,似乎是在斟酌语句,“对于……聚拢而来的那些流民,朝廷下一步应该采取何种措施,伯雅也好好想一想,是否还有其他安置的办法?”说到此处,皇帝陛下的语气沉重了一些。
“臣领旨,”孙传庭开口应道。
说实话,就是皇帝陛下不提这件事,孙传庭自己也是对此充满疑惑。
朝廷在陕西大力实行赈灾,不仅安置本省流民,对于外省前来投奔的流民,也是一样尽心尽力地安置。这个政策是没有错的。凡是大明的子民,都有依靠朝廷的权利,朝廷也没有挑三拣四的余地。否则不仅稳定住局面,如果将外省流民拒之门外,后果恐怕也是不堪设想。
但是,长此以往,朝廷的财力肯定会不胜负荷,就是有着金山银海,也肯定会有枯竭之时。若是等到那个时候,再行改变政策,恐怕会引起更大的动荡,此前的付出大有付之流水之虞。
因此,此事必得预先想好一个对策。
扩大赈灾范围,应该是一个可以考虑的法子。
可如今的大明王朝,不说是千疮百孔,实际的情况也是不容乐观。远的不说,就说离陕西最近的山西与河南,境况就不必陕西好多少。
。。。
………………………………
第163章 传庭出巡
自从进入陕西境内以来,满打满算也不超过十天的时间,所经过的府县也不是很多,也没有见过更多的流民安置点。
可就孙传庭已经看到、听到的情况,孙传庭的心里就已经得出了如下结论:如果不是那些从京城赶来的锦衣卫,朝廷费劲了九牛二虎之力、倾尽了内帑所实行的赈灾措施,恐怕早已面目全非,那些个处罚措施恐怕也早已形同虚设,而中饱私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