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与此同时,他也给了陆游承诺,若遇困难或阻扰,可越过帅司、户部上官、宰相,直接向他反馈。
来到汴京不久的陆游,从皇帝赵昚那里真切感受到了汴京朝廷急切的需要钱的困境,同时赵昚给他的承诺和信任,也让他压力倍增。
离开汴京赶赴海州赴任前,陆游单独与杨丛义会面道别。
两人自绍兴三十一在临安分别后,便无机会再见面,转眼间,已经过去四年。
叙旧一番,聊起正事,杨丛义从陆游口中得知流求如今一切安好,并无多少变故,三年前出海的人手,多数还是从流求调集,今年他从临安回易处调离,放任地方,对回易之事极少过问,不过对泉州、流求还是颇为关注。
其实近几年,杨丛义的大军和山东沈缙跟陆游、流求多有接触,北伐军和当年山东义军所需的很多粮草、物资和钱财等,都是从经由陆游,从流求和南洋转运过来,所以杨丛义虽然身在北方,但跟流求还是保持着一定的联系。
流求作为回易基地,当初在那儿集中了数万人,修建了大片营地,四年前完颜亮南下,杨丛义先是从流求带领三千精武军北上,协防长江防线,第二年率军驻守宿州时,又命沈缙、罗聪、姚昶等率领几千人北上山东,后来又陆续从流求调人入山东、兴仁府、大名府,如今流求营地人手估计已不足四千人。
流求营地人数虽然减少,但在南部建立的马场,却迅速发展壮大,几年下来,马场规模一再扩大,拥有的大小马匹已不下四万之数。
大宋虽夺回北方大片领土,但想建立马场却并不容易,因为最好的马场早年早已丢失,靖康之乱后,关中马场也沦入金人之手,整个大宋除了江汉平原还有一个养马场,其他地方已经找不到成规模的养马地,因为在南方能养马的地方,同样适合开垦种田,由于人口南移,开垦的土地越来越多,仅有的马场也在渐渐缩小,马匹自然更少。
流求马场虽有不少马匹,但南方养出来的马匹不如北方草原马,更不用说跟北方战马比,也是这个原因,杨丛义一直没有从流求大规模调用马匹。
不过,那些马虽然不合适用来组建骑兵,长途奔袭,但作为驮马还是绰绰有余,如今北方休养生息、恢复农耕、恢复商贸,正需要大量驮马运力,是时候把它们调来北方了,如果售卖,还能换一笔钱财。
随后,两人谈及市舶司和回易处之事,杨丛义便提出将流求马场的马匹运到北方来,既能为北方补充驮马运力,又能换一笔钱,作为回易起始资金。
有此相助,陆游自然欢喜。
之后,两人又围绕市舶司和回易处商谈许久,杨丛义给了陆游不少建议。
其中之一,便建议陆游先组建一支小一些的船队去一趟高丽和倭国,先弄一些钱回来,有了充足的资金,再拉拢豪商大贾一起组建远洋商队下南洋、西洋,带他们出海一趟,以后他们能自己出海回易了,市舶司就可以坐收商税。
………………………………
第708章 招贤之策
两天后,陆游带着数人离开汴京,赶往海州赴任,筹建海州市舶司和回易处。
朝廷有了赚钱的门路,也开始逐步实施,但要收到钱,恐怕也要一年以后,朝廷缺钱,依然是刻不容缓的大问题。
为解决短期内用钱的问题,赵昚和群臣想了很多办法,但吵来吵去,都没有来钱最快、对朝廷和百姓危害最小的办法,仅有的两个办法也没有达成共识。
一个卖官,一个卖爵。
这两个办法来钱最快、最直接,但对朝廷和百姓伤害很大,并且遗祸无穷。
但在朝廷国库空虚、急需钱财的时候,这两个办法又是最吸引人的,只是这个口子,谁也不敢拍板开,毕竟买卖官爵将来是要背负骂名的。
赵昚最为皇帝,自然不能直接参与具体事务,并且为国库筹钱筹粮也是执宰们要操心的事。
于是陈康伯和史浩等人商议,认为眼下汴京度日艰难,若是熬不过前两年,大宋的气数恐怕不会长久,所以不论如何,一定要把前两年熬过去,只要能为国库筹到钱,又何惧骂名!
最终陈康伯主动揽过买卖官爵之事,赵昚没有拒绝。
五日后,朝廷颁布招贤诏书,说朝廷北迁汴京以来,深感人才稀少,加之北伐多年,宋金两国征战不休,逃难之人数不胜数,州府、县衙官职也多有空缺,地方治理混乱,为尽快平靖地方,让百姓安居乐业,朝廷急需治理人才,特此允许各地乡贤参与地方官府治理,自即日起,三个月内,各地乡贤可来汴京招贤馆自荐,朝廷择优授予官职爵位,共建大宋盛世。
能称为乡贤的,在地方上都是有钱又有势的大家族头面人物,都是见过世面的聪明人,朝廷招贤诏书一下,他们几乎都明白了朝廷的意图。
有钱不算什么,有势也算不得什么,在当地有钱有势也只能局限于当地而已,如果能以乡贤之身谋得一官半职,就算进了官场,进了士大夫阶层,不管能不能更进一步,子孙后辈,以此为起点,种种好处将受用不尽!
半个月后,朝廷招贤的消息很快在江北各州各府传开,各地有头有脸有钱有势的人物开始蠢蠢欲动,自荐招贤便不需看别人脸色,地方官府也不能阻拦,人人都有机会进汴京招贤馆,但官职爵位数量肯定是有限的,此事自然是宜早不宜迟。
于是各州各府自认为乡贤的人争先恐后朝汴京赶去,只为尽早争得一个官职或爵位。
各地乡贤到了汴京招贤馆,便按要求填报自荐材料,籍贯、年龄、家世、乡贤事迹、官场关系、田产等全都要填报。
填报之后,招贤馆官吏便告诉他们,招贤馆会等三个月自荐结束之后,公布各地自荐名单,然后在一个月内遴选完毕,授予官职或爵位,所以接下来的三个月,乡贤们可以留在汴京等消息,也可以先回老家去,但招贤馆建议他们留在汴京,因为不定时会有消息放出,如果错过了,可没后悔药吃。
从各地赶来汴京的乡贤都是脑子灵活的聪明人,能留在汴京,就有机会结识汴京官员,即使在招贤馆得不到官职或爵位,也是不会亏的。
所以,来到汴京的乡贤们,几乎没人走,除了个别人要赶回老家处理家事,绝大部分都留在了汴京。
这些人在地方上都是有钱有势的,如今来到汴京,天子脚下,虽说权势几乎没有了,但他们手里的钱还是实实在在的,一文一银都没少。
随着成百上千身怀巨款的乡贤陆续来到汴京,鸿宾楼的生意很快好起来了。
鸿宾楼在临安也是最好的酒楼,在临安只对官职达到五品以上的客人开放,但在汴京的鸿宾楼略有不同,因为汴京的官员都很节俭,朝廷连薪俸都很难足额发放,连皇帝都只有几套换洗衣裳,哪个官员又敢常去消费最昂贵的鸿宾楼?
鸿宾楼投入巨资,在汴京亏本经营三个月后,迎来了转机。
这批没有官职爵位在身的乡贤身上是有钱的,所以原本看重客人身份的鸿宾楼降低了门槛,只要有钱便都可以进入,毕竟赚钱是鸿宾楼的主要业务。
在乡贤出现在汴京一个月后,赵昚翻看过内侍省递呈的账册,眉宇之间的阴霾终于消散了一些。
金国虽祸乱多年,民间还是积攒了不少财富,依靠这些财富,朝廷北迁汴京的第一个年头,终于能熬过去了!
随后,赵昚下令内侍省,将他们筹措来的钱财划拨五成给户部,其余的归入内库,以后也照此执行。
户部拿到钱后,各部各司很快找上门来,在陈康伯、史浩主持下,瞬间瓜分一空。
因为这笔钱,在京官员,终于腊月年底之前领取到了一套新的官服。
户部依靠内侍省一个月一次的拨款,慢慢清还各部各司的欠账,六部二十四司逐渐开始正常运转。
乡贤们在汴京玩的很高兴,每天都能结识天南海北的新朋友,谁也不知道他们以后会不会在官场上有交集,是以几乎全都是和和气气,能不得罪人就不得罪人,能搞好关系就绝不会错失机会,酒宴茶会、夜游听曲,是新老朋友聚会的必备项目。
乡贤们留在汴京等消息、经营关系,而他们的钱,源源不断的流进鸿宾楼,流进客栈,流进茶楼、酒楼,流进勾栏瓦舍,留在了汴京。
因为有这群消费群体存在,汴京周边人口迅速开始向汴京城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