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宋燕王-第79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由于这项测试结果惊人,剩下的半边官道很快启动,进入加速硬化之中。

    道路修好,货物运输加速,整个山东各地之间的联系便更加紧密,从南方走海路运至密州,再转运益都府的货物,大大节省了运输难度,缩减了时间,从济南府运至益都府、莱州出海的货物,有了硬化官道,也更加便利。

    除了硬化官道,造院还适时推出了铁质基座的四轮马车,马匹只需在前拉车而不需负重,整个马车的运力增加了两倍不止。

    有好路,又有改良过的大运力马车,山东境内的大小商贾们的眼界也更宽了,心思也更多了。

    以往从南方进货,只能走海路,要么走密州,要么走莱州,不论走哪儿,船一靠岸,路上运输就是个**烦,如今路上运输问题解决了,他们便将视线望向了南方千里之外物资繁盛的江南。

    就在沈缙主持山东主要官道进行平整硬化之时,杨丛义在河间府也有大动作。

    河间府地势平坦,但由于百姓害怕战争波及,大部分向南逃离,田地很快荒芜,杨丛义便想起了回易处早年在流求建立的马场,是时候把他们迁来北方了。

    多年来,杨丛义、沈缙、陆游等人,以及精武军大部队陆续北上之后,回易处在流求的势力减弱了不少,整个军营已经不足两千人,而马场里的马匹陆游出售过一批之后,只剩一万余匹,马场里的士兵养马十几年,养马经验也都较为丰富,无马可养,实在是浪费。

    于是杨丛义很快派人去海州找到陆游,让他派人南下流求,想办法将马场人马运至滨州,至于流求营地是否还需要留人,根据回易处需要,他自己决定。

    当年九月,百艘大船满载人马,从南方来到滨州,在滨州登陆,经过五天休整后,一千多养马士兵驱赶着大小一万多匹马北上河间府。

    十月,河间府辖下十七县的其中十二县都被圈定为河间军马场,仍然在十二县内生活的大多数百姓统一南迁至南边靠近滨州的县区居住,土地有当地官府分配。

    近万匹马洒在占地达十二县之广的土地上,就像一把沙子洒进了湖里。

    看着方圆五百里的巨大马场和稀少的马匹,杨丛义很快向河间军马场下达了命令,要他们不计代价增加马匹数量,质量优劣暂且不提。

    与此同时,杨丛义通过特殊途径,从北方弄来近百匹优良的公马和母马,放在军马场内,用以改良产自南方的马种。

    要统一北方,没有优良马匹根本不行。

    当年在淮河流域追击金军,获得的十几万匹马,近十年来死了不少,剩下的也几乎全都老了,它们中的大部分在以后统一北方的战争中发挥不了用处,所以建立一个巨大的军马场,势在必行。

    大宋几十年来没有合适的马场,没有优良的战马,通过购买马匹根本无法建立一支规模足够的骑兵部队,一旦需要攻陷大同府,夺回云州,面对金国草原骑兵,宋军只能眼睁睁看着对方,攻守都不能自主,又如何能取得想要的战果?

    如果靠近草原的大同府不能收复,不能守住,纵使夺回太原府和河东,也迟早会丢。

    并且如果一旦金国主力部队不在大同府与宋军决战,而是逃进草原,那么宋军占据大同府也毫无意义,他们不断的骚扰,就足以拖垮大同守军。

    因此要想取得对金国的彻底胜利,就必须具备歼灭金国主力部队的能力,要具备这个能力,首先就得有追上他们的能力,那么优良的战马就必不可少。

    在杨丛义看来,宋军即使在三五年内收复关中、河东,夺回大同府、燕京,也无法彻底击溃完颜亮和完颜雍,因为他们在大同府、燕京、辽阳府呆不住,他们还可以跑进草原深处,跑回白山黑水之间的会宁府,等恢复实力,又会提兵南下入侵。

    所以即便大宋收复燕云之后,跟北方金国之间的战争依然不会结束,两国或者是三国之间仍然是一个长期战斗的过程,并且只要大宋没有一支强大的骑兵部队,就会永远处于被动防守的境地,永远无法深入草原和白山黑水之间去找金军主力作战,金国主力骑兵部队不灭,大宋跟他们之间的战争永远不会结束。

    杨丛义以整军备武刺激真定府、燕京跟进,制造边境紧张,吓走本就不多的河间府百姓,获得大片荒芜的平原土地,又花费大力气将流求马场连人带马迁来河间府,建立河间军马场,所求不过是为十年后的大宋建立一支可用的骑兵部队打下基础。

    而他在河间府圈地建立一个巨大军马场的行动,也被大同府的完颜亮和辽阳府的完颜雍看在眼中,对此他们嗤之以鼻,因为他们清楚养马绝对不是三五年就能成的事情。

    在他们看来,杨丛义妄图以河间府养马,而后组建骑兵攻击真定府和燕京,简直就是痴人说梦。

    原以为杨丛义入主济南府、河间府大举练兵,整军备武,是打算很快发动战争,再夺真定府、燕京,如今看来没有马,他也难为无米之炊。

    据完颜亮和完颜雍了解,杨丛义历来都是打有准备的战争。

    所以当得知杨丛义在河间府建立军马场养马后,他们便知道宋金之间五年之内很难再掀起大战了。
………………………………

第724章 故人西进

    北定六年八月,杨丛义在济南府迎来了一个多年不曾再见的故人,辛弃疾。

    “自亳州一别,好多年没有你的消息,这些年可好?”杨丛义面上带着笑容,十分和蔼的问道。

    “有劳大人挂念,下官还好,并无大碍。”初入府中的辛弃疾稍稍有些拘谨。

    “据我所知你就是济南府人,如今返回故乡,感觉如何?”见对方不愿多说,杨丛义便换了话题。

    “下官当年离开济南时,济南乌烟瘴气,民不聊生,处处破败不堪,如今回来,已经气象大变,百姓安居乐业,市井都是一片繁荣的景象,比江南不少城镇都强。”说起此事,辛弃疾回答的很是真诚,眼里满是欣慰赞许。

    “济南是大宋旧地,收复之后,朝廷在这儿可没少下力气。既然回来,有时间就出去走走,说不定还能找到旧识故人。”

    “旧识故人怕是不多见了,不是死于战乱,便是远迁他乡,况且物是人非,今昔有别,不寻也罢。”辛弃疾不愿再提往事,也不想回望过去,毕竟从前的那段生活并不幸福。

    “也是,故人难寻,不寻也罢。”杨丛义点头,而后又道:“我想知道,当年亳州一别后,你是在继续为官呢,还是困于山野?”

    辛弃疾恭声答道:“下官这些年一直辗转江南于各地为官,若不是大人派人去江南寻下官,下官说不定还要困居江南山水间,每日闲散无事,空耗时日。”

    “哈哈哈。。。。。。我知你素有大志,特命人去将寻你,来北方建功立业。”杨丛义哈哈笑道。

    “恕下官冒昧,不知大人让下官来,到底有何安排?”

    “看来你在江南确实要被闲的发疯了。北方有变,寻你来自然有大事交代。”杨丛义说着稍稍一顿,而后道:“你的家人可安排妥当?”

    “妻儿尚在江南。”辛弃疾不知对方为何有此一问,但还是恭声回复。

    “不妥,接来汴京吧,朝廷也好有个照应。”

    杨丛义还是没有马上说明原因,辛弃疾虽有疑惑,也没有询问,只是回道:“我会去一封书信,让她们母子来汴京。”

    “江南距离汴京十分遥远,我派人去接,免得路上出什么意外,接到汴京以后,我来安排。”

    “多谢大人。”辛弃疾没有异议,抬手道谢。

    两人喝了几口茶,随后杨丛义问道:“若大宋要再次发动北伐,你以为先取何处?”

    忽听此问,辛弃疾一惊,沉思片刻之后,方才回道:“此等大事,本不该由下官来说,既然大人问了下官,下官刚好对北方之事有所了解,便斗胆陈说一二。”

    杨丛义表示赞许,但没有言语。

    只听辛弃疾道:“少年时,下官曾仗剑周游河北多地,从而得知大名府、济南府以北,直至燕京地区,一马平川,是广阔的平原。在此等开阔地带利于骑兵驰骋冲锋,所以在黄河、济水以北与金人作战,拥有大队骑兵的金人永远占据优势,确实战马的宋军处处被动。现今大宋虽拥有大名府,又攻占了河间府,但并没有跟真定府的金军正面决战过,应当也不具备跟他们正面作战的能力。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