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宋燕王-第78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主战派,以前跟臣也认识,有他们配合,臣信任他们!”

    赵昚听完并没有立即给出答复。

    想了一会儿之后,方才回道:“虞允文虽然经营过川蜀,可他如今年事已高,还愿不愿意去川蜀主政,尚未可知。沈缙可以调回山东,张孝祥也可以外派大名府。但辛弃疾应该还在江南吧,没听说他来过汴京,既然你点名要他,我会派人把他找来。”

    “臣跟虞大人还有些交情,臣可以自己去请他入川。至于辛弃疾,他确实还在江南,也不知道如今在何地任职,他官职不高,找他就不劳烦皇上了,臣请人去找就好。只是到时候,如果朝中有人不待见他,还请皇上无论如何都要将他保住,因为也许将来收复北方之后,他还能在稳定北方、稳定民心方面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

    “好,辛弃疾我会替大宋保住。至于虞允文入川蜀,你还是不要参与了,我亲自跟他说。如何?”

    “多谢皇上!”

    “还有要求吗?”

    “回易船队臣可能还要借用一部分,到时候还请皇上不要多心。”

    “只要账目清楚,你只管调用。”

    “是,多谢皇上!”

    杨丛义初回汴京的这次进宫面圣,耗时三个时辰,谈国事谈家事,甚至还陪皇帝逛了逛御花园,留在宫中与皇帝一起用了御膳。

    几天后,赵昚接连下达几道诏令,全是十分重要的人事调整。

    首先是户部郎中张孝祥以户部侍郎外任大名府知府兼京北路安抚使,十日之内赶往大名府赴任,原大名府知府调回汴京待命。

    接着礼部侍郎沈缙外任益都府知府兼山东路安抚使,十日之内往山东赴任,原益都府知府回汴京待命。

    然后便是如今已年届六十官、居兵部尚书的虞允文,依皇帝诏,他将在一个月内启程,赶赴川蜀,任川陕经略使。

    三人的先后任命在朝中掀起轩然大波。

    朝中原先的主战派,随着宋金议和,多数转为了主和派,而皇帝这次下诏外放地方的几个朝臣都是当年在抗击金国南侵和北伐之战中立下偌大功勋的人。

    虞允文不必说,当年在太平渡一战,让他一个文弱书生,名震天下,从此由文入武,几经辗转做到了兵部尚书的高位,参知政事,位同执宰。如今把他调任川陕,让他独揽军政大权,所谓何事,众人心里疑窦丛生。

    沈缙虽无虞允文那般大的名气,也无虞允文那样的进士及第出身,但他在北伐中以回易处副使之身北上山东,以一己之力收拢山东数十万义军,从金人手中夺取整个山东,并迅速安抚山东九个州府数百万百姓,后又协助北伐军夺取大名府等地,配合京北大名府,截断真定府、河间府与汴京完颜亮之间的联系,直接促成宋金议和,完颜亮撤出汴京。

    在朝廷不清楚山东情形的情况下,他以山东节度使之名统管山东三年有余,声望极高,自成一方势力。

    当初就是担心山东出现不可控的局面,才以礼部侍郎之职将他调来汴京,如今又将他放归山东,绝非好事。

    在朝臣看来,虽然沈缙在临安任回易处副使之时就已经有进士出身,但他隐瞒身份,擅自北上山东,招揽数十万义军攻城掠地,又任职三年节度使,便已不是纯粹的文官,为山东太平,天下稳定,必须要加以提防和钳制。

    这次皇帝忽然下诏,又将沈缙放回山东,怎能不让朝臣议论?

    至于张孝祥,虽然年纪不大,但由于他是绍兴二十四年科举第一名,状元及第,名气不低,原本他在仕途上不是很顺利,可由于他在北伐期间治理地方州县政绩突出,从此青云直上,特别是迁都汴京,入了朝堂,更是接连升官。
………………………………

第722章 硬化官道

    皇帝诏令,再加上资历深厚的宰相史浩背书支持,言官朝臣再反对也无济于事。

    虽热不能更改诏令,但言官们的奏折还是如同雪片一般飞至赵昚案头,北伐大事他不能广为宣扬,自然不能解释,令他十分头疼。

    为掩护杨丛义筹备北伐,无奈之下,赵昚只能让史浩发动惩治贪赃枉法的行动,给言官们找些事做,转移他们的视线。

    没想到这场皇帝和宰相亲自发起的反贪腐行动,前前后后持续了两年,殃及江北绝大多数州县,下至县令,上至六部侍郎,期间不知多少官员被牵连贬官、罢免。

    在这场声势浩大、绵延两年之久的反贪行动中,当年在宰相陈康伯主持,通过捐献获得官职、爵位的乡贤,多数都被罢免了官职,削掉了爵位,就连已经过世多年的陈康伯都被言官们拉了出来,逝者不究,但他在朝中为官的儿子却被贬去了蜀中偏远之地,这辈子恐怕都不会有机会再入朝堂。

    除了那些捐献的乡贤外,曾在金国统治时期在金国做过官的官员,很大一部分也遭受牵连,绝大部分都被直接罢免,即使表现正常的官员也被降职贬官,只有少量政绩突出、官声不错的官员得以留任和升迁。

    这场反贪行动使江北各州县出现了大量官职空缺,无官补任,汴京便向江南放出风声,有功名在身的天下人才皆可入汴京求官。

    此消息一出,三两个月内便传遍江南。

    江南地界,成百上千通过科考之后,身负功名,却只能在家待选的人,和没有门路升迁的低级官员,纷纷北上求官。

    甚至连临安城内的太学生和江南各地书院的学子,都纷纷北上,临安已老迈腐朽,年轻的学子根本没有多少机会,既然汴京需要大量人才,必定是要开科举的,到时候他们就能像汴京第一次科举那般,力压江北学子,一步登天!

    两年中,几乎每天都有官员被贬被罢免,前边的空缺职位还没选出合适的人选,又有职位空缺,请求派官。

    为选官挑选人才,吏部、礼部忙的焦头烂额,连两部侍郎都换了几个,都是因为忙中出错,被言官揪住不放,不得已辞官,或是直接被罢免。

    选人充官,忙碌的吏部和礼部被御史台的言官们盯得很紧,主掌国库和天下赋税的户部也被御史台盯着,刑部、工部更不用说,言官们根本不会放过,唯独极为低调、几乎没什么事做的兵部,难以引起御史台注意。

    反贪两年,是御史台言官们最辉煌的两年。

    这两年里,只要被他们盯上的官员,几乎就不可能逃脱贬官和罢官的下场。

    提起御史台,从汴京到地方,大小官员闻之色变,特别是那些上了年纪,官场关系复杂的地方官员,他们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被谁牵扯出来。

    当然这场反贪行动,除了风光无限的御史台言官们喜欢,汴京城内聚集的成百上千的学子、以及等待派官的年轻士子们也十分喜欢。通过反贪,官职不高的言官们获得了无与伦比的成就感,而学子、士子则拥有了迅速进入仕途的机会。

    这场为转移视线而发动的轰轰烈烈的反贪,直至北定八年五月,大宋与金国完全撕破脸,撕毁和议盟约,朝中言官们的视线转向边关,才渐渐结束。

    在汴京反贪开始后不久,河间府与真定府、燕京的关系忽然变得紧张,为防西金、东金联合,南下夺取河间府,入侵大宋,枢密院副使杨丛义便请缨赶赴山东济南府,亲自主持前线防务。

    河间府局势紧张,朝中无人不知,之前周振也因为此事被罢免了官职,是以杨丛义请命赴前线,朝中没有太多反对声音,他得以成行。

    北定六年四月,二夫人孟芸娘产子两个月后,杨丛义只身离开了汴京,没有带任何家眷,当然像他这种手握重兵的人,家眷也不可能离开汴京,除非交出手中的权力。

    离开汴京之后,杨丛义直接赶往济南府,而后就在此地驻扎,整军备武,大有增兵河间府,强夺燕京、真定府之势。

    期间更是多次北上河间府巡视边防事务,每次都要求守将勤练边军,修整城池,以防真定府、燕京金军忽然袭击,并不止一次警告边军守将,若河间府任何州县有失,军法处置!

    几次巡视之后,河间府驻军开始每日不间断的操练,每支军队都被调动起来,战备级别骤然提高。

    由于河间府的宋军忽然提高了战备级别,日日练兵,真定府和燕京便坐不住了,先后开始加强整军备武,提防宋军忽然发动战争。

    准备战争就需要大量财力民力,更进加强军备,本就财赋不足的真定府和燕京更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