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宋燕王-第76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几个地方还是暂归临安统辖为好。”

    “不可。吴璘部已经确定归汴京统辖,他在这些地方都有驻军,怎可两廷共治?吴璘手握重兵,若政令不一,必出祸乱!我以为川蜀之地索性都划归汴京,方才是上策。”

    “不错,川蜀之地决不能两廷共治,那里山高路远,交通不便,消息闭塞,一旦两廷对那里的控制稍有混乱和放松,后果不堪设想,还是归汴京的好。川蜀无战乱,每年还是能收不少财赋的,能稍稍补贴一下汴京,又有什么不好?”

    “李尚书所言极是。汴京百废待兴,正是缺钱的时候,川蜀之地一年的财赋,养二十万军队还是没有太大问题的,只要派遣得力的官员过去,川蜀治理就不会有太大问题,陈相无需如此顾虑。”

    “既然诸位都这么想,我附议。”

    “好了,最主要的军队、财赋、辖区划分问题都已确定,那我们赶紧议定诸事细节,拿出具体方略吧!”

    “陈相,两帝共存、南北分治,是你的构想,诸多细节,应当已经有过思虑,索性就提出来,我们大家议一议,没有问题就定下来,有异议,我们再议便是。”

    “好,那我就说说。关于南北官吏调任管理的问题,我以为临安和汴京可保持沟通,可以主动从对方那里调人,也可以主动向对方推荐官吏,但对方用不用,或同不同意放人,由各方自己决定。如果官吏自己想前往江南或江北任职,若对方同意接收,则不得阻拦。还有关于恩科取士的问题,江南学子可以去汴京参加科举,江北学子也可来临安参加科举,双方不得设置障碍,允许学子自由选择。还有商贾,我以为。。。。。。”

    陈康伯对“两帝共存、南北分治”的构想下了不少心思,有此产生的各种问题,他也基本都想到一些解决办法,其宗旨就一个:尽量做到不影响民生,不影响天下安定,朝廷层面上江南、江北可以分治,但要做到在普通百姓看来,大宋仍然是一个大宋,于他们而言一个朝廷还是两个朝廷,并无不同!

    汤思退、杨存中等一众重臣在勤政殿里商议了整整一天,直到二更天,才算拿出了较为具体的方略,呈给赵构过目。

    仔细看完他们方略,赵构并没有发表任何意见,便让众人先回家休息,明日再议。

    三日之后,陈康伯会同三名老臣离开临安,一路北上兴仁府。

    三月十八,陈康伯一行抵达兴仁府,留守兴仁府的史浩等一众大臣出城迎候,当晚史浩代表赵昚,举办宴席,为临安来使接风洗尘。

    “皇上,这就是老臣在临安会同一众重臣议定的方略,太上皇已经过目。”

    陈康伯说完将方略呈上,由内侍转交赵昚。

    “好好好,陈相辛苦了。赐座!”赵昚说着将方略展开。

    其实在此之前,史浩已经将方略大致内容告知赵昚,此时他也只是例行公事一般,匆匆看过,这个方略是临安议定的,不论满不满意,他都只能接受,好在最终结果并不如预期那般糟糕,甚至比他早前的预期要更好。

    “皇上,如果对这份方略没有异议,南北分治之事就这么定下,用印之后,南北各持一份,此后诸事便以方略所约而行。”陈康伯见赵昚看完,将方略收起,不等他开口,便马上出言提醒。

    显然,他也不觉得赵昚对这份方略有什么异议,毕竟这是他们数十人花了两天时间商定的,重要事项,重要细节都再三推敲,力求赵构接受的同时,赵昚也要能接受,对于这一点,他们一众老臣还是有把握的。

    果然,只听赵昚道:“陈相思虑周全,我对这份方略很满意,并无异议,只是如何执行,还要请教陈相。”

    陈康伯回道:“皇上对方略满意就好,至于如何执行,老臣会跟史相商议,确定之后再跟皇上禀明。”

    “嗯,也好,此事你们做主即可。”赵昚微微点头。

    此前的赵昚可以说是一无所有,方略中的一切都是陈康伯和史浩为他争来的,不相信他们,还能相信谁?

    随后陈康伯又呈上一份文书,口中道:“皇上,这是老臣在临安与一众重臣议定的一份草诏,太上皇也已经过目,请皇上过目。若没有问题,请皇上三日之内,颁行天下!”

    “史相可曾过目?”赵昚看完手里的草诏,抬眼看向史浩。

    只听史浩道:“老臣看过。”

    “有何想法?”临安出现变故之后,赵昚便对恩师十分依赖,此时他的意见比任何人都重要。

    “老臣以为,这份诏书并无不妥,陈相和临安重臣老臣谋国,思虑深远。不过,若再加上几句话,似乎更为妥当,也更为合理,天下万民也容易接受。”史浩答道。

    “好,草拟诏书之事就交给史相和陈相,三日之内,颁行天下吧!”赵昚将手里的文书放下,顿时又意气风发起来。

    “是,皇上,老臣领命。”

    史浩、陈康伯同时领命。

    四月初八,武安县。

    太行山下人烟稀少的小城,城内常住百姓不过两三千人,仅有的几个商铺也无人光顾,整个街市上往来的行人不过二十人,要多冷清便有多冷清。

    不过这也没办法,谁让这些年一直打仗,赋税一再加征,青壮一再抽调,此处的百姓离山近,实在无法忍受便都逃了,以致如今的武安县,死气沉沉。

    但就在这一天,一对大宋精骑从东门而入,在街上贴了三张告示,给这个行将死亡的小城带来了重新复苏的种子。

    “这上面写的啥?”

    “不知道啊,有谁识字?”

    “王掌柜或许认得,他可是去过大名府的人。”

    “赶紧叫他来,看看告示上写的啥,是去是留,我们也好早做准备!”
………………………………

第704章 太行山寨

    “来了来了!”

    “王掌柜,你见过大世面,你给看看这上面写的啥?”

    “哪个贴的?贴的时候没给大伙儿说说?”

    “是两个骑快马的军士,贴完就走了,我们也没敢问啊!”

    “先看看吧,是好事还是坏事?”

    “好事!是好事!”

    “啥好事?你别一个人高兴,跟我们大伙儿说说啊!”

    “告示上说啊,要大赦天下,从今年起,继续免赋税三年啊!”

    “免赋税?不是一直都是免赋税的吗?之前还说可能免五年,这次怎么是三年了?”

    “之前都是嘴上说说,啥时候见过公文告示,这张告示上可是有朝廷大印和州府大印的,这就说明啊,免赋税三年是真的了!”

    “那这确实是大好事啊!”

    “我怎么觉得有些不靠谱,说免就免,还免三年,不交赋税,那些当官的不吃饭,喝西北风啊?”

    “是啊,之前又不是没有过,说是减免税赋,最后却是变着法的一征再征,都不知道翻了多少倍,我觉得免三年不太可信。”

    “这有啥不信的,白纸黑字虽不认识,这上面的几个大印总认识吧,难道还有人会伪造不成?”

    “不是,为啥要大赦天下?没道理啊!”

    “这上面说是要迁都汴京。”

    “迁都汴京?这么说来,朝廷不是不管我们了?”

    “好事!迁到汴京,我们就有机会去都城看看了!”

    “做梦吧你,武安离汴京上千里远,怎么去?”

    “不对吧,迁都可是要花大钱的,何况是从南边迁到汴京,朝廷不是应该加收税赋吗?”

    “是啊,之前金国两次迁都,可都是加征了好几倍的税赋,大宋朝廷真的富的流油不成?那以后是不是都不用交税赋了?”

    “这告示上不止说迁都的事,还说了其他事。”

    “王掌柜,上面写了啥,你倒是一次说清楚啊,这不是耽误事儿!”

    “那你来给大伙儿说说上面写了啥?”

    “别别别,我大字不识一箩筐,王掌柜你请!你请!”

    “告示上还说了,大宋收复北方故土之后啊,地域实在太过辽阔,都城设在临安,就管不到北方,都城设在汴京,又管不到南方,所以就设两个都城,一个在汴京,一个在临安。皇上自然是要迁回旧都汴京,临安不能没人居中调停,所以当今皇上再三恳求之后,闲居德寿宫的太上皇再理临安朝政。”

    “两个都城?啥意思啊?”

    “太上皇理政?退位之后,重新当皇帝?”

    “这么说大赦天下是因为太上皇重新登上皇帝宝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