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七月初,命两浙、江东沿海各州防备敌军来袭,同时诏各路帅臣检阅士兵和弓手。
数天后,拒绝出使金国,迎贺金国皇帝的同枢密院事周麟之被贬为分司闲职,迁往筠州居住。
中旬,代周麟之出使金国的枢密院都承旨徐嚞返回临安,带回了令赵构和满朝文武震惊的消息。
原来他一路北上,刚刚到达盱眙县就被在那儿等待的金国迎送使拦住,向他传达了金国皇帝的谕旨,要他即刻返回临安,要朝廷重新派遣宰相和太尉前去。另外,对方还告诉他,金国皇帝早在六月已经到达汴京,若再拖延不去,将亲率百万大军,南下狩猎!
这个消息对赵构和满朝文武来说无疑的晴天霹雳!
五月份金使高景山不是说他们的皇帝八月底,或九月初才会到汴京吗?怎么会提前两三个月就到了?
朝廷下达的备战命令,送达边境不久,粮草物资刚刚开始筹集,更别说运往江北军事重镇,也就是说整个战备几乎还没有实质性推进。
得知这个消息的第一时间,主战派、主和派全都乱了阵脚!
就在其他两派慌神之际,逃亡派趁机崛起,在朝堂上的声势越来越大,竟然迅速占了上风。
他们鼓动皇上趁金人尚未南下,赶紧退避福州,若等他们渡过淮河长江,则避之不及,恐怕将要重蹈靖康之乱的覆辙!
赵构惊惧之间,抗金之心动摇,经逃亡派大臣稍一劝说,便同意离开临安暂避,并命陈康伯、朱倬等早做准备。
陈康伯很快镇定下来,言辞拒绝执行逃离临安的命令,当即舌战逃亡派,陈述逃离临安对大宋的利害。
他告诉赵构和众臣,朝廷逃离临安,皇帝和一些官员虽得暂且偷生,但放弃江淮、江南、荆襄、荆湖军民,必定会失去民心,一旦金人南下,大宋军队和百姓,人人都会像皇上和文武百官一样向南逃亡,到时候金人从淮河到长江,再渡江到临安,定然是如入无人之境,毫不费力就能将江北、江南大片土地全部占据,一旦丢掉江南富庶之地,即使一时逃得性命,大宋最终必然难逃灭亡之命运!
陈康伯极力劝说赵构留在临安,不然不论能否抵挡金人南下,都将无颜面对列祖列宗。
与此同时,他提议将主张逃亡的官员全部免职,逐出临安,永不录用。
随着陈康伯一番激烈的言论,主战派官员很快又在朝堂占据绝对上风。
………………………………
第582章 密令
在左相陈康伯、右相朱倬、同安郡王杨存中等主战派文武重臣将朝堂言论掌控之后,主和派和逃亡派很快偃旗息鼓,逐渐不再发声。
赵构也在陈康伯和杨存中轮番劝说中,打消了离开临安避难的心思,应主战派请求,最终答应留在临安,稳定军心民心。
朝廷在短暂的惊慌之后,很快稳定下来,急忙将金国皇帝完颜亮已在六月到达汴京的消息送往江淮各地,命江淮诸军伺机而动,可趁金军未到,占据有利地形,积极组织防御,不可错过有利时机。
江南筹集粮草军需的速度骤然加快,大举征调浙东、浙西各州县民夫,迅速将筹集到的军需送往建康府、镇江府、和州和扬州等军事重镇囤积。
朝廷整个抗击金人的思路是以淮河沿线的寿春、庐州、盱眙、淮阴为防御第一线,集中原有兵力,以有利地形,据城与敌人周旋,阻击拖延敌人南下的速度,能防多久便防多久,尽量为长江北岸的和州、扬州,布置第二条防线争取时间,第三条防线则在长江南岸,正面以建康府和镇江府为中心,东面以平江府为中心,屯驻重兵,拱卫临安。
其实朝廷的整个防御重点还是东路的长江沿岸,至于淮河一线,在朝廷看来是必定会丢失的,从布置排兵布阵来说,淮河一带可以丢失,而长江北岸的和州、扬州,若是不能防守,也很大可能会被放弃,最终的防御重点是在镇江府、建康府和平江府,依据宽广汹涌的长江天险,将敌人拦在长江以北。
但整个防御思路,除左相陈康伯、右相朱倬、同安郡王杨存中、三衙帅赵密和皇帝赵构之外,再无他人知晓,因为朝廷给江淮诸军下达的命令是渡江防守,将南侵的金人挡在淮河以北,决不允许他们肆虐江南!
命令如雪花般送往镇江府、建康府、太平州、池州、蕲州、鄂州等地,命各地驻军渡江北上和州、庐州、寿春、盱眙、淮阴、襄阳、信阳,务必将金人拦在淮河一线。
与此同时,驻守长江的大宋水师一部三千余人,在典海使李宝率领下出海北上,奉命在东海县一带,拦截从海路南下的金兵。
七月底,间谍来报,金人果然兵分四路,西路十万大军攻川陕,中路二十万大军从邓州、唐州攻信阳、襄阳,东路六十万大军在金国皇帝完颜亮亲自统帅下已经离开汴京,到达应天府,海路有水军十万余人,从密州南下,直奔临安,总兵力达百万!
这个消息再次震动朝堂,主和派、逃亡派大臣又有了抬头的迹象,幸好左相陈康伯、同安郡王杨存中力主抗金,一文一武率领主战派大臣稳住朝堂,使既定的抗金计划得以继续施行。
朝局稍稳之后,一道道催促镇江、建康、扬州、和州、庐州、盱眙、淮阴、平江、寿春、信阳、襄阳等地各军积极备战的命令向江北飞去。
金国再没有派遣使者来临安,临安也没有重新派遣使者北上,各地备战,如火如荼。
回易处,陆游早已去了泉州,等待与商贾交割货物。
而杨丛义则一直在临安等待征召的消息。
大宋朝廷积极备战,大批军队调往江北,粮草军需也一批批从临安府附近的粮仓和武备库运往镇江、建康。
负责军械武器制造的东西作坊,迎来了二十年来最忙碌的时刻,兵匠官吏不分昼夜,在作坊内赶工。
作为西作坊使,杨丛义虽然不用去作坊任职,主事之人是西作坊副使,但他还是可以去看看的,不能指挥,也能给些指导意见,毕竟他也不是对制造全然不懂的挂名西作坊使。
当年他倡导的流水线制造方法,已经全无踪影,兵匠们还是按照固有的方法在制造,速度和效率自然不高。
面对军器所给他们压下来的巨大的制造任务,西作坊的一众官吏和主事们心慌不已,一旦完不成制造任务,影响到前线抗击金人的战局,所有人都要治罪!
杨丛义得知情况后,马上跟主管西作坊的副使沟通,告诉他,要想完成军器所下达的制造任务,必须改变制造流程和方法。
那副使对制造并不精通,也是才调来不久的一名将校,除了年龄,不论从官阶还是官职来说,都不可能跟杨丛义相比,面对巨大的制造压力,他没有拒绝的道理,何况对方还是他的顶头上司。
绝大多数情况下,像杨丛义这种西作坊使类的诸司正使是不会出现在下属面前的,更别说亲来指导工作。
诸司正官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少有会负责具体事务的,除非有特旨,或是愿意多管闲事,否则只需要在家领取俸禄就行,不会有任何人说,朝廷也不会追究任何责任,因为正官不管事是传统和惯例。
而杨丛义是例外。
跟副使沟通完毕后,副使将所有主事全部找来议事。
杨丛义九年前在西作坊担任过副使,很多主事都还认得那个当年经常出现在制造一线的杨大人,所以当他重提流水制造流程和方法,一众主事马上就想起从前,那种方法确实迅捷有效。
毫无争议,整个西作坊很快达成共识,一众官吏、主事当天就开始筹备,细分工艺流程,细分制造班组,调整全部制造流程。
第二天开始,新的制造流程投入使用。
三天后,西作坊整个制造流程步入正轨,速度明显加快,杨丛义功成身退,继续回到回易处等待消息。
然而,一直等到八月初,杨丛义仍然没有等到枢密院或是殿前司的任何命令,直到他向朝廷上书回报回易督造进度之后,等到了内侍传来的一道口头密令。
八月初七,一名内侍来到回易处,向杨丛义传达密令:如无特命,回易船队腊月之前不得离开泉州!
一听到这道密令,杨丛义马上就明白之前的逃亡传言并非空穴来风,赵构真在做逃亡福州,甚至是更远的海上的准备,否则何须下达这样一个密令,于是他随即提出一个请求。
杨丛义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