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威军围困,由于双方兵力过于悬殊,敌军从容布阵,游奕军迫于压力不得不退走,而后总管府竟然想起拿凉山换郁林,实在是可笑之极,数十万敌军能拿下郁林,还拿不下凉山吗?
但所幸的是,他们真的没有拿下来,还吃了一场大败仗,主帅身死凉山城外,副帅重伤不起,军心涣散,大军奔溃,这才同意两城交换,总管府明知敌军在凉山吃了败仗,他们已经拿不下凉山,马上就要撤离,还跟他们签订换城协议,协议刚签完敌军便匆匆离开郁林,绕凉山城而过,径直南下,日夜不息,头也不回。你们让宣威军撤离凉山,恐怕此刻凉山城里也没有一个敌军。
方才还说到凉山和郁林存放的敌军粮草,徐大人打算追查粮草去向,那就不妨查查接手凉山防务的总管府军队,据我所知,宣威军撤退时翻越高山和原始丛林,只能携带返程行军所需的半月粮食,其他的,包括两万多凉山百姓,都完好无损留在凉山城,要粮食找接管凉山城军队就是。此外,游奕军也马上返回邕州,有没有粮食,到时候一起看看便知。这番解答,不知徐大人是否满意?诸位还有什么疑问,也别藏在心里,你们怎么想的,我不知道,你们怎么做的,我可清清楚楚看在眼里。”
何监军这一番话,直言无惧,把总管府诸位大人臊的无地自容,原本还想争辩几句的徐大人,彻底哑了火,干脆闭嘴低眉。
其他人也是一言不发,沉默不语,既不反击,也不再发疑问。
何监军本职就是枢密院官员,枢密院掌管天下军马,调兵、屯驻、军事训练、军资军械补给等,哪有他们不清楚的事情,现在又是朝廷派遣至此抵御李越人的监军,监邕州总管府所有兵马,外加调遣南下广南支援的宣威军和游奕军,这些调遣南下的禁军没有他同意,邕州总管府哪里指挥的动。
徐大人对游奕军和宣威军发难,不过是想推卸责任,诉诉苦,顺便邀功,不论怎么说,最后李越人还是退兵了,并且签订了十年和议,有苦劳,还有功劳,邕州总管府虽然一路败退,但最终还是赢了。
安抚使李大人见多识广,哪里不知道这里面有什么门道,稍稍一想,便里外通透,但邕州总管府下辖广南八州,徐大人是他下属,也不好过多责备,毕竟在广南为官实在不易。
议事厅内沉默片刻之后,李大人笑道:“徐大人与何监军同为朝廷命官,不管怎么做,都是为了广南安定,都没有错。邕州以西,地广人稀,大军西进难以补给,退守邕州,背靠浔州、宜州等富庶州府与李越对峙,能迅速稳定战局,李越大军补给困难,待更多大宋援军前来,敌军自会退走,只是时日可能过于长久,劳师动众,耗费太大,但也不失为退敌之计。而宣威军、游奕军出奇兵,截断敌军粮草供给,迫使敌军退兵,虽说过于冒险,但确实是一味猛药,短时间内就使敌军不敢轻动,挣扎一番后,迅速退兵。此次李越敌军退出广南,邕州总管府兵马和宣威军、游奕军俱是有功之人,诸位就不要争锋相对了。等各路大军回到邕州,将战果汇总之后,再向朝廷递报详细战报吧。”
徐大人见李大人出来打圆场,急忙应和道:“李大人说的是,都是为了击退敌军,方式方法虽有所不同,但殊途同归,大家齐心协力,守住邕州,也击退数十万李越敌军,战果还是很大的,单单宣威军就杀敌三万余人,真是令人惊叹,总管府望尘莫及啊。”
既然徐大人已经服软,何监军便不再反击,但也没有多说什么,只是向李大人略微点头。
其他人则在徐大人之后纷纷附和,极力夸赞恭维宣威军、游奕军等朝廷禁军精锐,简直就要把他们吹捧上天去,连带着把何监军和枢密院也吹捧到无以复加的地步,直说他们英明、出神入划的策划调遣,简直神如诸葛孔明,听得何监军飘飘然,都有些不好意思。
这场邕州总管府与宣威军、游奕军的争斗,总算在一片欢声笑语中结束。
接下来对于如何驻防边境,如何安抚流民,如何恢复受兵灾之害的百信生产生活等问题,李大人与徐大人,以及总管府一众官员和将领进行商讨和部署。
后面的这些事跟何监军关系不大了,他便不再发表任何意见,闭口不言,听他们一边商讨一边推诿,事关驻防之事,他也只是看在眼里,随他们自己处置,毕竟广南乃蛮荒之地,除了李越会来骚扰,基本无人会来光顾,也没其他人惦记,如何驻防并不重要。
一两个时辰之后,终于议事完毕,有安抚使李大人在,又逢战事结束,一众官员少不得要吃喝一顿,恰逢年关将近,少不得一番大肆庆祝。
数天之后,游奕军回到邕州,在邕州城附近暂时驻扎,等待返回北方驻地的命令。
游奕军返回,各路战果总算全部汇总,又经李大人、徐大人和何监军三人一番讨论,将最终的详细战报确定下来,三方共同署名,而后急递临安,向朝廷报喜。
诸事完毕,安抚使李大人随即启程,他的车驾在亲军护卫下迅速离开邕州,北返静江府,他要回家过年,与家人团圆了。
邕州城里大肆布置,总管府上下忙的热火朝天,今年他们要过一个好年,打退了李越敌军袭扰,如无意外,众多州县又能免税好几年,还能得到朝廷赈济,邕州城不破,这一仗打的绝对不亏。
而钦州的宣威军,邕州的游奕军,在边境幸苦一场,回到城下却缺吃少喝,俨然成了漂泊在外的孤儿,跟他们心境相同的还有来自枢密院的何监军。
他们都在等命令,等朝廷下令让他们班师。
………………………………
第336章 占城消息
绍兴二十年十二月二十七,一封八百里加急到达邕州,何监军终于等来朝廷下令班师的诏令。
虽然再有两天就是除夕,马上就是新年,何监军等不及,立马就想返回临安。
诏令在当天就送到城外游奕军军营,命令游奕军即刻班师,并将返程行军路线图交给他,并告知在途中何处可以补给粮草。
游奕军驻地较近,何监军有时间亲自跑一趟,宣威军远在钦州,一来一去耽误时间,便派人前往。
随后,何监军跟徐大人辞别,迅速离城北返临安,广南他是一天也不想多留。
李耕在何监军离营后,未做多少准备,很快也拔营离开,按枢密院给的行军路线,开始北返驻地。
与游奕军离开邕州同一时间,杨丛义接到何监军传达的朝廷军令,命宣威军三个月内从海路返回昌国驻地,沿途除补充物资外,不得随意登陆。
终究是要返回昌国驻地,但期限相对宽泛。
命令中没有夹带任何嘉奖,杨丛义不知宣威军在钦州的表现是否如实上报临安,他们的军功是不是都记在兵部或枢密院的账上,自从回到钦州,半个月来他没有得到何监军或邕州任何一个官员邀约,宣威军似乎被他们遗忘,这种感觉让他忐忑不安。
返回昌国驻地的命令已经下达,杨丛义向毛知州通报过后,随即赶到二十里外的营地,召集众营指挥,将朝廷的命令一一传达。
众人听了自然是欢欣鼓舞,他们早想回去。
随后便问朝廷对他们有什么嘉奖,有没有封官授职?
杨丛义如实相告,但为了不打击他们,让他们过个好年,便告诉他们,宣威军功勋很大,肯定要详细战报送到临安,仔细商讨之后,才会下诏嘉奖,一般需要两三个月之久,所以对宣威军的嘉奖很可能会在他们返回昌国以后,直接送到营地。
众人这才满怀期待,开始畅想封官授职的未来。
一天之后,赵安从邕州回到钦州宣威军驻地,重新开始统领全军,但众人跟他的关系已经疏远,在军中的权威大大削弱。
关于这两个月他在邕州做什么,他告诉大家的是他被何监军调到邕州之后做了邕州总管府参军,参与指挥邕州城防卫战和追击李越大军,他也是不久前才跟随大军从郁林返回邕州。
宣威军在凉山一个月杀敌两万有余,甚至跟十万敌军作战,众将虽然没有官职,但他们的经历和见识,已经不能跟从前同日而语,每一营将士都曾独挡一面,从士兵到营指挥,每一个人都在凉山得到成长。
赵安回到宣威军不久,就觉察出了他们的改变,对于这种情况,他有心改变,却底气不足,因为他没有跟宣威军一起驻守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