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宋燕王-第15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什么想问的,趁我现在每天都在这儿,可以随时发问。”

    大家能有什么疑问呢,还在认真学习的也不过三五个人,真正想靠学好兵法,实际应用获取战功的,也只有杨丛义一人,其他人都是想混个一官半职就够了,包括学的还很好的汤鷽。

    因此无人发出疑问,黄忱也是很无奈,武学就是这样而已,到如今能有三五人在学,就已经很好了,还能强求什么。

    “杨丛义,你读书最勤,当是有大志向,但要想所有成就,只读武学七书远远还不够,等你把武学典籍学完读通之后,就该看看其他书籍,圣人先贤的著作,应该要有所涉猎,毕竟大宋是文人统治,要扩大自己的眼界,不然难有作为。”黄忱点名杨丛义,他十分看好这个学的快,又刻苦的学生,以免他把路走窄了,便提醒一番,至于其他人,看得出来,并没有多大的志向,也就不提。

    杨丛义谢道:“多谢先生,先生教诲,学生谨记在心。”

    黄忱点头,笑道:“最近在太学生中流传着一本书,以前不曾见过,我也借来看了看,发现很有意思,其中诸多记述对将领领军打仗有实用之处,你也可以看看。”

    杨丛义问道:“不知先生所言,是何书?”太学生看的书,能跟打仗有关?他不太相信,文人没几个想打仗。

    黄忱将书合起,书皮面向杨丛义,回道:“《梦溪笔谈》。此书是仁宗年间的进士沈括,在晚年所写的一本随笔,其中内容庞杂,记述了许多适用的技术,行军打仗可以借用,运用得当,就能出奇制胜。”

    杨丛义心里一惊,太学怎么会流行起这种书来,记得两个月前,他们连针盘都不知道,难道是被刺激到了?

    随即答道:“多谢先生,有时间我一定买来,仔细研读。”

    “好了,今天的课就到此为止。下课。”说完黄忱起身。

    武学生们起身行礼谢道:“谢先生。”

    黄忱转身出了石室,离他们而去。

    “杨兄,先生方才所说的《梦溪笔谈》,你不是早就读过了吗?”汤鷽坐在火炉边,没有起身。

    杨丛义笑道:“我之前是读过,但也只是粗略的看过,知道里面讲了些什么,但要使用书里记载的技术,需的买本书,按记述来做才行,比如针盘,我知道它有什么功用,但我记不得方法,做不出来。还是需要买来好好看看才行。”

    其他武学生一下课就回去了,他们的斋舍里有火炉,回去生上火,往被窝里一趟,在这个寒冬,不知道有多舒服。

    汤鷽笑道:“杨兄,是不是上次辩论,你用这针盘之术和水密舱法难住了他们,让他们丢了面子,所以他们才找来这《梦溪笔谈》一看究竟?”

    杨丛义道:“有可能,太学生向来心高气傲,眼高于顶,上次跟我们辩论,他们确实是吃了亏。我记得其中一人叫沈缙,跟这本书的作者是同宗,住的也不远,估计是他回去找来这本书了吧,毕竟我说的那些技术,他们不懂,丢了面子,总要看看我是不是胡编乱造,再诓骗他们。”

    汤鷽道:“先生都推荐这本书了,看来这书应该不差,我都想找来看看了。”

    杨丛义道:“这本书何止是不差,在我看来这本书就是旷世奇作,只是跟科举无关,无人重视罢了。改天你出去,也帮我买一本,我再好好研究研究。”

    汤鷽道:“你是黄花大闺女啊,自己不能出去?”

    杨丛义面有尴尬之色,笑道:“汤兄,你这就是抬杠了,你是知道我的,我是懒得出去,反正你总是要出去,顺便就带了。”

    汤鷽斜了他一眼,道:“好,那就再帮你一次。”

    杨丛义厚着脸皮道声多谢,然后继续看书。

    一日休息,汤鷽练完功,一早出去,下午方回。

    一回来就跟杨丛义抱怨:“偌大个临安,书店里居然都没有一本《梦溪笔谈》,不但没有,甚至连听都没听过。”

    杨丛义道:“那就是没买到?”

    汤鷽气恼道:“书店里都没有,哪里能买到?也不知道那帮太学生是从哪儿弄到的。”

    杨丛义想了想道:“汤兄幸苦了,既然临安买不到,等春节放假,我们去镇江府看看,沈公晚年是在镇江渡过的,他进士及第,在当地也是名人,想来这书也是镇江当地刊印,没有流传开吧。”

    汤鷽想想也是,《梦溪笔谈》只是随笔,又不是科考典籍,当然不会四处流传,只能等放假的时候去镇江府看看。
………………………………

第137章   论定回易

    福宁殿内。

    红炉旁,赵构斜卧,手拿一本书册,看的兴起。

    近侍看看赵构的脸色,见他神色轻松,便道:“官家,这几篇论对在学子中流传广泛,风头无两,不知官家觉得如何?”

    赵构随口道:“都有文采,但作为策论,只是勉强中上,并不算优等。”

    近侍笑道:“官家说的是。这些都是学子们当场论策时所作,前后不过半个时辰,若是能让他们重新论来,当能更加精彩。”

    赵构忽然有了兴趣:“当场所作?”

    近侍笑道:“正是。我也是听我家四郎提起的,太学九月十月在休息日,为明年开科做准备,举行了几次辩议,这论策辩议就是其中一项,一个题目两人当场破题辩议,听四郎说他当时去看了,十分精彩,我就让他找来了这本记录那次辩议的书。”

    赵构听后连道几声“不错”。

    之后又问道:“这后面两篇有三人辩议,还有四人辩议,又是怎么回事?”

    近侍道:“一个题目双方同时破题,难免就有破题立意相同的时候,就不得不加人辩议。”

    赵构点头道:“当此用人之时,太学能培养如此之多的优秀人才,理当嘉奖。”

    近侍问道:“替官家分忧,是该嘉奖,官家想如何嘉奖?”

    赵构想了想道:“参与辩议的学生每人赐文房四宝一套,博士教授赐衣衫一件。”

    近侍答道:“是官家。”不过随即又道:“官家,这赏赐有些拿不出手吧。”

    赵构道:“府库不丰,到处都要用钱,等他们明年真榜上有名,再赏赐不迟。”

    近侍只得应一声。

    赵构忽而又道:“对了,这策论之议,你看了没有?其中有一议,正是问策府库不丰。”

    近侍回道:“拿到书后,我粗略翻看了一下,看得不甚明白。既然能在学子中流传,想来应该不差。”

    赵构看着手里的书,道:“其他的暂且不说,这问策府库不丰之议,有四人辩议,一方说清丈田亩增府库,一方说海上回易丰府库,我觉得都有道理。但清丈田亩之事,前几年户部侍郎、吏部侍郎都在这江浙一带施行过,收效甚微。回易不知是不是真如这篇策论所说,两年便能有银钱千万贯,若真如此,倒不失为一个增加府库的办法。”

    近侍道:“官家总是为府库不丰忧心,要是真有赚钱的办法,就应该试试。”

    赵构道:“从这篇辩议看,坚持回易这方,言之凿凿,海船南下,可以去极西之地,那里也很富饶,大宋的丝绸瓷器在那里很受青睐,若真能出海一趟,指不定真能赚回钱来。”他很是心动,府库不丰,都不敢赏赐群臣。

    近侍道:“官家既然有心,便让公卿们议一议就是了,若真可行,便派人出海一趟去看看。”

    赵构道:“不妥,农耕乃国之所重,满朝公卿,未曾听说有谁懂得回易,更不用说去南洋,去极西之地。去年安南前来觐见,进献的大象还在御园养着,听闻从安南到临安他们走了一年,路途艰难,满朝公卿别说去安南,连问都不想多问一句。安南以前还属中原统属,太祖太宗一心为收复燕云,无心南顾,安南也已独立称国。回易之事知会公卿,怕是多有阻扰。”

    近侍道:“官家说的是,中原地大物博,想那南方烟瘴蛮荒,应该也没有多少财富,况且路途遥远,出海一趟花费也应该不小,公卿们不解官家之忧,不支持也正常。”

    赵构又想了想:“你去私下打探一下,回易是否真能赚钱,若能赚钱,便出海一趟。”

    近侍应一声“是”。

    赵构又道:“这两个在策论辩议中,建议远洋回易的学子未署姓名来历,你也打探也一下,找到他们。”

    近侍问道:“府库不丰,四人辩议这场吗?”

    赵构道:“对就是这场,四人辩议,两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