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宋燕王-第100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们消灭或投降,二可以弃城北上,翻山越岭,回到北方草原,三可以投奔东金,使真定府、燕京连成一片。如果在没有控制燕京地区之前强攻真定府,逼的真定府金军无法继续留在真定府,这三个选择中,他们最有可能的选择不会是向大宋投降,若要选择背叛西金,他们当然会选择投奔东金完颜雍。一旦真定府金军同燕京金军河流,完颜雍将实力大增,以后想收复燕京便比登天还难,所以我们一定不要刺激逼迫真定府金军,就让他们留在真定府。等我们先控制了燕京,切断他们北逃之路,真定府金军便只有投降我们一条路,到时候不费一兵一卒,真定府便能归复大宋。”

    赵昚虽不甘心,却也明白这是最好办法。

    朝廷没钱发动任何一场战争,要对外用兵,都得内库拨款,但眼下内库也并不宽裕,何况满朝公卿都在盯着他和他的内库,再想绕过三省直接向前线将帅下令发动战争,恐怕他的老师史浩都得辞职不干了。

    当年在临安,他第一次发动北伐便是绕过了三省,去年突然对河东、关中发动北伐,他再一次绕过了三省,前后两次绕过宰相史浩,悄悄向前线统帅下令,弄得朝中一帮老臣焦头烂额,最后都是史浩左支右拙,收拾烂摊子背锅。

    所谓可一可二不可三,他作为皇帝,还是能掂量的起轻重,现在的朝堂绝对不能没有史浩居中调停。

    “那还要多久才能收复真定府?”作为一个一心中兴大宋的皇帝,赵昚不得不让步。

    杨丛义回道:“不会太久,只要河东、关中、陕北稳定,朝廷上下做好准备,三年之内,必取燕京,到时候不但燕京能取,辽阳府也可取,真定府自己就会归复。”

    “我记得你之前可不是这么说的,怎么又往后拖三年?”听说三年便能取燕京、真定府,又加上东金国都辽阳府,赵昚心下一轻。

    “时局有些变动,多花几年时间,才能不伤国力,以后才有能力征战北方草原。”杨丛义不急不躁,好似一切都成竹在胸。
………………………………

第748章 重臣私事

    “任何一场伟业,都不可能一世建成,秦国一统战国纷乱的天下,整整用了六代人的时间,皇上也不能太着急,急则生乱,急则生变。”

    杨丛义见赵昚似乎不悦,继续劝慰开解。

    “从绍兴三十一年金国南侵开始,到如今才过去十三年,这十三年里前后打了五年仗,真正休养生息的时间只有八年。汴京控制的江北地区屡经战火,本就人烟稀少,田地荒芜,难与江南相比。皇上应该知道,靖康之乱以后,大宋在江南用了将近三十年时间,才慢慢恢复元气,才有跟金国开战的国力。现如今,我们在江北,犹如白手起家,短短八年收复众多失地,足以告慰太祖太宗。若急于收复真定府,也不是不行,但付出的代价,皇上、朝廷和百姓恐怕都难以接受。”

    国库空虚,边关所需都是内库所出,赵昚自然知道以目前的国力要想发动大战,非得把内库掏空不可。

    他省吃俭用,又要求后宫同样缩减用度,是为了什么?不就是为了积攒一些钱财,以备不时之需吗?

    若一场大战掏空了内库,户部又没钱拨发军饷、俸禄,军将大臣恐怕都得往江南跑,他这个皇帝也就做到头了。

    “如何收复真定府、燕京就按你说的办。准备何时出兵平州、燕京,需要多少兵力、多少钱?”赵昚思虑片刻,考虑到现实问题,最终还是按下了心里的躁动。

    杨丛义回道:“东金与西金争夺大定府、临潢府,西金势弱,这两个地方他们各取其一即可,西金夺了大定府就不能再夺临潢府。如今东金势大,西金想要守住临潢府很难,我们需要出兵牵制东金,不能让他们全力进攻临潢府,我们至少要出动三万兵力才能给东金压力。东金不会放弃临潢府,这一场估计会持续很久,如果不算军械军备,三万人打这一场,五百万贯钱应该够。”

    “五百万!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黄河河堤都还没修完,就花这么多钱去帮西金,史相不会同意。”赵昚一听最终数目,直接愣住了,顿时便想反悔。

    杨丛义忙道:“皇上,与西金议和之事,臣会亲自跟史相细商,为大宋百年、千年大计,史相当能明白这么做的重要意义,并且议和之事还得史相亲自操持。至于五百万贯军需,臣也知道朝廷困难,自然会省着点用,预算五百万,将士们少吃点少喝点少用点,给皇上省下一两百万,应该也是可以的。”

    “省就不必了,省了钱吃了败仗,钱不就白花了。我只有一个要求,既然要出兵,就不能空着手回来,五百万贯三万人,至少要占个三五城吧!”

    说出去的话,赵昚也不好反悔,只能提要求,不然白白花了钱,好处没捞到,那帮朝臣不得天天拿这个说事。

    “三万人不多,臣尽量吧,不说五城,一定拿下三城,给皇上和朝廷一个交代。”杨丛义当即应下。

    “好了,今天公事就先说到这儿。我问你点私事,你如实回答。”赵昚忽然神色一正。

    一见对方如此,杨丛义随即坐正,恭声道:“皇上请问,臣定然不会保留。”

    “你儿子的亲事定下了吗?”赵昚忽问。

    不想赵昚有此一问,杨丛义微微一愣,随即答道:“犬子心性顽劣,尚未确定下来。”

    “既然尚未定下,要不我给他说一门亲事。听皇后说秘阁修撰、扬州知州赵师夔生有一女,年方十五,生的乖巧水灵,知书达礼,尚未婚配,不若我请皇后做媒,成两家好事如何?”赵昚随即道明心意。

    杨丛义一听此话,顿时生疑,虽不知赵师夔是何人,但他的女儿能入宫见到皇后,身份定然不同寻常,因为赵氏宗亲虽有很多,能入宫面圣的,却并不多见。

    “不知这赵师夔是何来历?犬子顽劣,臣不敢高攀,若是得罪了人,臣可就难在朝中立足了。”杨丛义不好贸然拒绝,但也不能一口应下。

    “他是秀王长孙,龙图阁学士赵伯圭的长子。”

    “犬子顽劣,臣不敢高攀!”赵昚话音刚落,杨丛义当即谢绝。

    这赵伯圭不是旁人,乃是皇帝赵昚的同母兄长,赵昚年幼时过继给没有子嗣的赵构,进了皇宫,两人就断了往来,直到赵昚登基,他逝世多年的生父赵子偁被追封为秀王,两人才又有了联系,赵昚为君,赵伯圭为臣。

    原本赵伯圭是恩荫得官,一直在秀州,临安生乱,朝廷北迁汴京之后,他也响应号召带着家人北上汴京为官,成了汴京朝廷的坚定支持者。

    以此算下来,赵昚想配给杨丛义儿子的赵师夔的女儿其实是他的侄孙女。

    赵昚早年在临安出生的两个女儿早逝,汴京纳妃后,出生的几个女儿都还年幼,也没有成年的孙女,不然也不会给侄孙女说亲。

    见杨丛义谢绝,赵昚心有所失。

    杨丛义急忙解释道:“臣久在军伍之中,算是一个粗人,家里也无多少书香气,赵大人是龙图阁学士,地位尊崇,犬子实在配不上赵大人的孙女。犬子无才无德,为免生事端,臣更愿意让他娶普通百姓家的女子。”

    “那真是可惜了。既然你这么坚持,那就算了。”见杨丛义态度似乎很坚决,赵昚只好作罢。

    “多谢皇上。”杨丛义起身道谢。

    “不说你儿子的婚配之事了。听说你在济南府还有一位相好的女子,随你多年了吧,准备何时给她个名份,搬进杨府去住?”赵昚说这话时语态轻松,似乎真是关心对方的家事。

    杨丛义听到此话,心下却是一惊,当即回道:“她确实随臣多年了,早在临安就已经相识。这些年照顾臣的饮食起居,着实辛苦,臣也早想让她来汴京享福,可她一直推脱,臣也就没有强求。既然皇上亲自关心,臣回去之后,马上将她接来汴京!”

    “不宜操之过急,她不愿来汴京,应该是担心进了杨府受排挤吧。安排妥当,给了名份,再让她入府吧。”

    “皇上说的对,是臣考虑不周。”

    “这样吧,她这些年不为名不为利,把你照顾的很好,帮了你很多忙,也算是帮了大宋朝廷的忙,待朝廷赐个爵位给她,再把她迎进府中,如何?”

    “多谢皇上!”杨丛义起身,恭声称谢。

    君臣之间果然还是没有绝对的信任,杨丛义手中掌有大宋军权,而济南杨四娘手里有掌有太多产业和钱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