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时代1902-第28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思想。

    这些讨论时而激烈、时而平和,但由于每次都有文学社高层在因此都还算有序。在数次讨论之后,刘继业、蒋方震以及张孝准等人最终从无数方案和讨论中得出了一个大致的改善农村情况行动方针;一方面通过引进新式农具、机械、化肥来提升农民的生产力,另一方面也必须通过强力手段削减租金和限制高利贷利息。

    正是定下了这一方针,刘继业才会想到借三联钢铁厂产能过剩的名义,而极力主张三联集团开始向农村销售新式农具,开始逐步实现方针的第一个部分;通过引进新式农具等更有效率的生产方法来提升农民的生产效率。

    减少租金部分需要等未来掌握了政权后才能通过武力为基础进行,但是刘继业等人认为限制高利贷利息方面可以现在就开始布局;方法同样是借助三联银行向农村输入低息资金,通过商业手段来达到降低利息的目的。

    不过三联集团并非是刘继业所独有,张謇和孙多森同样也是大股东,此等事情也必须要征得他们的同意。

    本来刘继业认为张謇相比孙多森多了些理想主义,应当是更能说服的对象,却发现对方同样是不愿意为了看不见的利益而得罪天下无数在农村从事高利贷的地主。

    张謇的行为刘继业可以理解,本也对此有过判断。

    早在刘继业开口提及农村借贷问题之前,文学社内部就曾对张謇的反应做出判断,大部分人认为他拒绝的可能更高。因此当张謇真的表露出拒绝的意思时,刘继业也并不意外,他本就只是抱着试一试的心理。

    张謇或许还没有察觉,刘继业却从来都知道这些实业家与自己并非一路人,只能是盟友。就算是状元郎、就算张謇再有报国的心思,面对要得罪天下数以十万计地主的时候,也会选择退缩。

    并非是张謇有多么胆小、或者是多么自私,只是他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看,觉得得罪这些人没有必要,而且也觉得会有其他‘更好’的方法来解决农村问题。

    说到底,在‘状元实业家’、‘上海大亨’、‘金融大佬’这些表象背后,张謇依然是旧时代的人。是从小熟读四书五经最后成了状元郎的旧时代人物。其思想必然留存着浓厚的旧时代印记,相信地方自治,相信宗族的力量,相信通过儒家经典来教化百姓便能使社会安稳。

    本质上张謇,以及其所代表的这一时代中旧社会的精英所崇尚的,是通过效仿西方所建立的工业、军队来维持传统中国儒家的社会秩序,不过是‘中学为体,西学为辅’的一个变种。

    也正是因此张謇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办置重工业,却不愿意触碰可能导致社会动摇的农村高利贷。

    张謇能够以状元郎的身份毅然辞去官身,投身实业当中,并一手将通州从破旧的渔村变成中国最现代化的城镇之一,其足以称得上是旧时代精英中最开明,最有胆气的人。同时,又因为其与刘继业相处那么久而变得颇能接受新式思维,眼界和思维高度也是超过了寻常旧时代精英。

    然而就算是张謇也不愿意触碰社会改革的表皮,对得罪地主望而生畏,这让刘继业明白旧时代的精英是无法成为真正的同志。他所能依靠的,未来实现国家主义理想的,只有可能是一批没有经典束缚而成长起来的青少年。

    从内心深处,刘继业觉得绝大部分文学社员;就算是张孝准和蒋方震等人,都有其局限性,都有着旧时代的许多残留而无法真正理解自己。其中只有绝少一部分人能够摆脱旧时代的烙印。

    不过好在如今经过清廷五年多时间的新政立宪运动,中国已经有数以万计的年轻学子接受了新式教育。刘继业愈发相信未来自己真正能够依靠的,就是现在还在小学堂、中学堂接受新式教育的这些年轻学子。

    在刘继业原本的时空中,正是清末新政培养了一大批摆脱了儒家经典,接受了新式教育的学子,最终他们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骨干,进而推动了中国思想界和文化界的现代化。

    而在此时空线,刘继业亦终于认识到这些人的重要性。

    现如今军权已基本稳固。从布局将来考虑,或许自己应该尽早入手,将目光从军队转移到课堂了?

    。。。
………………………………

第260章 中部总会(上)

    第二百六十一章中部总会(上)

    光阴似箭,时光流逝,一转眼便到了冬季。

    11月份的上海天气阴冷潮湿,尤其是刚下过小雨后,哪怕外面披着大衣,寒气却无缝不入地直钻体内,惹得汽车内的刘继业打了个喷嚏。

    ………………………

    上次他来上海的时候,曾与张謇、虞和德等生意伙伴一起重整了上海的银钱业,并一举当选上海商务总会董事、上海银监会董事,成为金融界举足轻重的大佬。

    一个星期前刘继业再来上海,既是为了生意上的事务,也是因为要见一些人。

    生意上,刘继业这次来沪,与张謇一起和美国宾夕法尼亚的梅隆银行专员见了一面。

    本来梅隆银行由于三联钢铁厂过于依赖政府订单而对与三联集团合资兴趣乏乏。然而谁曾想到一场股票危机后,三联集团居然一下重整了中国的金融业,成了当今中国最有分量、同时也是最接近美国托拉斯集团的庞然大物。

    实力的变化,再加上中国市场的吸引,使得梅隆银行最终改变了其之前的策略。

    梅隆银行召回了与三联集团闹得有些不愉快的前任专员,然后从其宾夕法尼亚总部专门派出了一名董事会董事,同时也是梅隆家族成员之一前来上海与刘继业等人会晤。

    派出如此重量级人物,也可看出梅隆银行对向中国扩张的态度。

    这位从美国横渡太平洋来到中国与刘继业等人见面的大卫?梅隆年纪在四十岁左右,正是一个生意人最年富力强的时候。双方在公共租界内约见,各自都带了翻译;不过三联集团这边要是由刘继业负责说话。

    十月底双方开始正式谈判。

    首先梅隆银行对进入中国市场是很有兴趣的;不单单是在中国设立金融机构赚富人的钱,它同时也希望能够向无边无际的中国销售其产品。

    而三联集团也希望能够通过与梅隆银行合作来引进新的设备并增加工厂效率、用梅隆银行大量的资金来促进自身的发展,同时为自身的产品打开美国的市场。

    既然双方都有合作的意向,彼此也有互助互利的基础,谈判从一开始就很顺利,并且很快在一些无关紧要的方面达成了一致。比如大卫?梅隆只是提了一下刘继业便答应他在上海、天津、广州、汉口四个地方帮助梅隆银行设立办事处,并且愿意在一开始负责代办一批业务。梅隆银行亦原则上同意遵照上海银监会的一部分章程。

    在大方向上,大家却有一些分歧;梅隆银行希望一开始先借助三联集团在中国设立了稳固的桥头堡,然后再谈进一步合作和合资。孙多森却坚决反对,认为应该一开始就敲定合作,然后再按部就班地进行。

    双方就此问题争论了一个上午,最后大卫向总部派电报,又等了三天后才做出让步,接受了孙多森的意见。

    在大框架定下来的时候,接下来双方就合作的内容又展开了长时间协商。经过数天的你来我往,基本上将合作的范围及内容给初步定了下来。

    梅隆银行将向三联集团提供一笔二百二十八万美金,既银元五百五十万的贷款,年息颇低为三厘(3%),前十年还息、后十五年还本,分二十五年还清。

    经过刘继业建议,双方合资成立‘花旗上海集团’,双方各出资四百万美金,各占百分之五十的股份。其中三联集团将拿出二百五十万美金现金,余下则以价值一百五十万美元的工厂、地皮等资产充资。而梅隆银行除了拿出三百万美金现金之外,也同意以价值一百万的技术、设备入股。

    花旗上海集团总部设在上海,董事会八人,双方各派四人入会,经营业务包括提供跨国金融服务以及生产并销售各类产品。

    在重工业方面,梅隆财团控制着美国绝大部分的铝生产,以及31%的钢材,在治金领域是大鳄级别。与三联集团合作后,梅隆银行将向马鞍山制铁厂提供全套新型设备,使其年钢产量到1912年时达到十五万吨。此外,梅隆财团将派人至安徽、苏北、山东等地考察当地矿产,届时将以花旗上海集团的名义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