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从陈桥到崖山-第19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苏洵在守孝期间百无聊赖,把家中所藏的几千卷古书都博览一遍。那些书是中华民族自远古以来一脉相承,从无间断的文明之光。而自唐朝的韩柳去世,己200余年了,战乱频仍,再没哪位大家能重振汉文声威、这点光束眼看就要熄灭…

    200余年的空白和期待,有些人在繁华世间声名显赫地追寻着,如欧阳修。也有人在西陲一隅默默地若有所思,如苏洵。抛去功名牵绊,他返璞归真,同样沿着这条路向前走,他注定了会和欧阳修殊途同归。只是他这条路走得太慢,太累,太沉默了!

    从39岁至46岁,苏洵终于盼到了人生的一线曙光。他不再想着进京。京城却终于有位名人来到了西蜀。此人成长经历与苏洵有些相似,这就注定了他们会有共同语言。

    这时的苏洵和从前完全判若两人,年轻时的跳脱浮燥,变得深沉寡言,当时满腹的应试文体,换作了对世间万物的认识、见解及解决的办法。他成了位大儒。所谓大儒,不仅要精通百典,更要自成一家,向内可自省己身,向外可为天下排忧解难。以这样见识和胸怀写出的文章。才是自孔子始,至韩愈兴的中华儒家的正宗体系!1053年前后,苏洵建立起了自己的学术体系,他一生中最重要几篇文章都己写成。但地处边疆,无人问津,眼看就要老死乡里,默默无闻终生。但别忙!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突然间刀兵四起,烽火连连!侬智高造反了!之后整个南方都传颂着鬼面元帅狄青的威名。一战成功,飞越天险,威名一直到南宋亡国都有人怀念…

    可请问:有谁能把这样的大事和一四川眉山地区的乡巴佬联系起来呢?事情就是这么奇妙,这居然是苏洵的春天!侬智高逃到了大理。之后就有传言:他会再打回来,其突破口就是与大理国邻近的四川!一传十十传百,最后连开封城里大佬们都坐不住了,除从陕西调重兵向四川集结外。还派去了位能人:前三司使张方平!

    张方平,这人做官做到了两府之下的计相,却不是进士出身。要说学问从哪来?那比苏洵可强了太多。据说两宋文人大排名。如以聪明强记为标准,他名列第二。只比苏洵那个儿子、不出世的大天才苏轼稍逊一点点!他能一目十行,过目不忘。曾向人借“三史”10天即归还,里边每一句话都能牢牢记住。至于为什么这么强?也是迫不得己。他家太穷了,生活都成问题,想读书只能去借,现实逼得他必须又快又牢记住…

    现在,张方平把四川的局势稳住,军政两手抓之后,还重视文化,是他发掘出了苏洵,且替苏洵铺设了条通往帝都开封的路…

    张方平给欧阳修写了封信。这封信非同小可,据考证这是张、欧阳2人间仅有的几封信之一,他俩本是冤家死对头!

    张方平当年是吕夷简亲信,欧阳修是范仲淹的朋党,几十年间斗得手段用尽,你死我活,但只要回归到文学上,他们就又变成了谦谦君子,古道热肠。这点是后来的神宗、哲宗、徽宗朝的文臣们所不能比的。

    苏洵在两年后离开眉山,来到了京城。这是他第三次进京了,此番不比往常,他几乎立即就变成了一奇迹。短时间内,他和京城里顶级官员、名臣都建立了联系。如欧阳修、余靖、田况、文彦博、韩琦、富弼等人,都收到了他的文章和信件。

    无一例外的,大家都喜欢他的文章,却对他的人苦笑摇头。

    苏洵很纳闷,难道是自己做错了吗?回头细想,他来京城是有目的的,儒家是入世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他看到了现实中宋朝各种问题,想要为天下人实实在在的做些事,这些想法,甚至解决办法都在文章和信件里表达清楚了。那为什么朝廷里的名人们不理他呢?

    这就是他的命运,他来得不是时候。如早10多年的话,那时与西夏开战,宋朝打破一切陈规陋习,只要是有用的想法都会采纳,他那时出现,不难搏取功名。可10多年后,不许越级提拔人才,大宋的等级制度早已牢不可破。人人都在体制内,您得是个什么样的圣贤,才能给您个例外?

    何况苏洵的具体做法也太彪悍了些。如给韩琦的信里,他要求韩琦大开杀戒,狠狠杀一批懒惰的士兵,军心士气立即就振作了。方法对不对?对!狄青就是这么做的。可今日之韩琦,已再不是当年西北战场上的少年相公了。杀人?韩琦高洁得像天空中飞翔的羽翼,凝炼得像雪山之巅的冰雪,再也不做那些粗活了。

    再如给富弼的信,苏洵开口就是指责,从庆历新政说起,直到此次上任毫无建树,一点都没给当朝宰相留面子。说到底,这是亚圣孟子教苏洵这样做的。孟子曰“说大人,则藐之”这是亚圣一生的行动准则,如孟子见梁惠王,言语不逊,转身后更说出“望之不似人君”的话,看你就不像个当君主的料!胆大妄为,是否违背了儒家最高宗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呢?不管您是不是圣人,也没这样藐视上级的道理吧?可孟子就是做了!乱世之中,只有用这样手段,才能让当权者信服。例子就是诸葛亮怎样说服孙权的。

    苏洵就是这样,到处碰壁,还一片茫然,给整个权力层都留下恶劣的印象也不自知。说句难听的话:如不是运气超好,正好这届科举是欧阳修主管的话,他和他那两个才华天纵的儿子再次灰溜溜回川都是可能的。不过这也怪不了他,当年孔子、孟子周游列国时,难道就得到过什么好果子吃吗?儒家学说本身就存在着不可调和弥补的巨大缺陷,在创始人那里就没完善过!

    儒家是入世的,得解决人世间产生的具体问题。这就出事了,具体问题应具体对待,在现实中找到解决办法。很多时候,问题都是随着时代进步而出现的,那么解决办法也必须得创新。这就好比新病毒和新疫苗的关系。可儒家呢?解决办法不在现实中研究,而是在古人书籍里找注解,找答案。这就是大家看中国各种古代文献时,动不动开头就是“古人云”的出现原因。什么事都要看古人老祖宗是怎么解决的,然后我们大家照搬就是…这样行得通吗?

    所以,作为时代进步的要求,大儒早就是废物了!不光现在,就算千余年前的北宋时期,苏洵都碰到了死对头――“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三不足大臣王安石。

    王安石此时在京城里做群牧判官,负责全国养马的事情(顺便说一句:因古代战争,马是重要的战略物资。所以养马的官在古代是个很显要的官职。绝非如《西游记》所说:弼马温是不入流的小官)他们在欧阳修家里见过,初见面就互相看不顺眼,两人都是一样的倔脾气、一样的恃材傲物,碰巧更是一样的自学成材。这样理想的冤家对头还能去哪再找呢?老苏和王安石成仇,连带着大苏小苏后来也和王相公长久不和。当然这都是后话了。

    嘉佑2年的科举终于开始了。那个几乎可代表整个辉煌璀璨宋代文化的人――苏轼苏子瞻,终于横空出世!

    关于苏轼的才华,在中国己是一神话。他名字都被称为“坡仙”当然那是在他叫苏东坡之后的事了。

    东坡,其实这两字一点都不美妙,相反是苏轼个人的一次惨痛记忆。不过也正是自那以后,他文采,书画才能超凡入圣,达到有宋一代,才子第一的程度。

    至于他才华是怎么来的,每个时代的教育家都会强调:跟李白一样“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也不管人家李白是不是愿意,就下这样定义!苏轼就很坦诚,他成年后曾交过一次底,说“书到今生读己迟”做事要有天赋!据说苏轼的学问是从前生带来的!(未完待续。。)
………………………………

嘉佑科举篇

    传说他妈妈程氏生他时曾梦到了一俊俏和尚,向她顽皮地眨眼微笑:妈妈,我做你儿子好吗?苏轼由此诞生,这也是他后来一生中都喜欢与和尚为伍的一大原因吧?稍微长大,他父亲把他和弟弟苏辙送进眉山当地一座道观里,跟道士张易简读书,主要学的是声律。这是个关键点,是苏轼的造化,更是中国人的幸运。就是声律学的重要。它对苏家人的影响,可说成也声律,败也声律。

    声律就是作诗赋词的技术。一读书人,怎能不会作诗呢?但就是这样的尴尬,老苏就倒在了这上面。他什么都强,就是不会作诗!每次科举都是勉勉强强凑数交上去,其结果自然是被考官扔进废纸篓。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