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这只是表面,更沉痛的代价在后头:辽国的灭亡就始于这时,百战军威出现了裂缝。不仅西夏方面找到了自信,就连它背后的女真、渤海等边远小国,也知道了契丹人并非不可战胜。以后他们都会揭竿而起。这就是贪婪的后果。贪小便宜吃大亏,老大不是那么当的。如你一直都保持英明神武的架子,谁敢动你?
李元昊呢?南边欺负了大宋,北边痛打了大契丹,不管过程怎样,他都做到了当世无敌。可效果呢?无论对大宋还是对大契丹,他都是主动求和。就算耶律宗真只剩下了几十人。在西夏荒原上逃命,他都不敢追杀。这样的胜利,有什么滋味?
而大宋呢?“看着最怯懦无能,最吃亏屈辱的。反而最平安稳定。五千年历史中最被人向往的盛世就在之后形成”这句话,可解释宋仁宗赵祯在这段历史里的各种奇怪行为。
从这时起,宋史进入一新阶段。1044—45年间是宋、辽、夏三国的国运分水岭,同时也是大宋朝进入黄金时段的破晓时分!这黄金时段的生成。就源于宋仁宗的决断。这黄金时段里沉浮着太多的明星,中华五千年文臣的代表、儒家的集大成者,都在这时段里产生。星光璀璨,无与伦比,在历史长河中占有绝对的制高点,就连在评书演义中,这些人都是出镜率最高的!让我们从赵祯说起:
宋仁宗赵祯,这人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的名气超级大,可形象很模糊,要想看清楚,可实在不简单。所以绝大多数史书把他评价成了一凡事温吞水,对谁都忍让,一点阳刚劲力都没的软骨头。历代史书和学者给他送上了很多头衔:懦弱、懒惰、昏庸甚至好色。那么他又是怎么从一次次内外动乱、财权纠纷、党争帮派里存活下来的呢?每一次都平安度过,是他真如评书演义里所说是赤脚大仙转世、天生就戴着玉皇大帝给的不死金牌?
开玩笑!一次不死是偶然,两次不死是幸运,三次还不死就只能承认他是超人。何况他还每次都做到了不动声色,让各方各面的苹果自动掉到他手里来…
话说世上皇帝分等级,从低到高依次是:1自己没能力,却认定自己是超人。所以对外用兵,对内欺压,最后内外崩溃,死得超难看。如明崇祯帝;2自己没能力,但自己知道,所以绝不用任何超过自己能力的臣子。这样他安全了,国家也衰败了。如晋武帝;3自己有能力,但疑心重,臣子们必须装成白痴,且越白痴就越安全,越安全就越富贵,连带着皇子们都不敢出头。所以他活着,国家还可以,他死了,国家也跟着完蛋。如秦始皇;4自己有能力,也敢用能力大的人,这样君臣同心协力,盛世必将到来。如唐太宗…
按理说,第4种就是最好皇帝了吧?但中国人思维就是要有个华丽的转身,无转身即无智慧。所以我们伟大的古人也总结出了第4种皇帝的致命弱点:君强臣强,职权不明…没任何人能长久保持互相信任,时间长了肯定出事。何况皇位还要传下去,父亲强盛,儿子也一定强盛吗?那时怎么处理这些锋芒毕露成习惯的大老爷们?看看唐太宗李世民和他的儿子高宗李治…
所以最高档的是第5种。这种皇帝很微妙,完全符合我们传统理论上的智慧最高境界——大巧不工、大智若庸、举重若轻。他们能力很玄妙,一直看不透到底有多少,在外表上看,都很软弱,就跟第1、2种皇帝差不多。但胆子超大,貌似都在找死。他们一直容忍着臣子们的发挥,甚至是毫无遮拦放肆型的发挥,甚至要让全体臣子们都活跃起来,各有理想,各有主张的发挥…
是的!这样很危险,因定会形成党派。不过要的就是这个!臣子们边放心大胆地做人做事,边你死我活地互相死磕,这样才会形成风暴,皇帝才会坐在暴风眼里…而那里是最平静的。历代的伟大皇帝都懂这一点,而公认的,宋朝皇帝做得最好!在宋朝皇帝中做得最好的,就是宋仁宗陛下!
赵祯是个独特的人,解读他得站在一相当高的楼顶,长时间的俯视,才能稍微看清楚些。他每一步行动,都是与当时国际形势紧密联系,而不是与宋朝国家形势紧密联系。这是个根本上的区别,做不到这一点,是没法在民族之林里生存的。
当宋朝的官,只办宋朝的事,这可以。当宋朝的皇帝,如只着眼自己的国家,就是找死。
赵祯答应了李元昊的求和,相信会让很多“皇汉愤青们”不爽。那么不妨换种思维方式,如果赵祯突然英明神武,在同一时间出兵党项,配合耶律宗真的军事行动,其结果呢?对宋朝好吗?
两个结果:1辽国从此独大,至少恢复宋辽对峙。以耶律宗真占便宜不要命的性格,加上这次灭国级的大胜,再考虑到此人之前就对宋朝的瓦桥关以南土地发生过浓厚兴趣。信不信下一打击目标就是宋朝?
2李元昊死,西夏亡。这很好,但党项人会不会绝种呢?那片土地上会不会再出现个李继迁?那个幽灵一样的党项影子再四处飘荡起来,想想那是连宋太宗赵光义都搞不定的人物。让赵祯怎么才能安枕无忧?(未完待续。。)
………………………………
新政失败篇
所以看似不作为,其实时机拿捏得妙到毫巅,且从根子上断绝了西夏和辽国对宋朝再次动武的理由。其实多简单,对宋朝来说,这两个蛮族邻居是地道的恶邻,又穷又横的主儿。他们的东西宋朝半点都不稀罕,根本没抢和计较的必要!如要说有感兴趣的东西,只有一样——燕云16州。得到这个才真正有意义。除这点外,一切免谈!
再回头说说宋仁宗赵祯在庆历新政中的表现,看看不动声色的背后,有着怎样的智慧和打算?
他最为人所诟病的一点,和外战方面一样。麻木得就像那不是他的国家,他的子民一样。他简直是放任着君子们去表现,再随便小人们来掐架,一直不闻不问,彻底隐身。直到危及到了他皇位时(夏竦的谣言)他才动用了点权力,让君子们发寒。
千年间有无数人要问:你既大张旗鼓的要新政,为什么又撒手不管,让君子们四面楚歌,变得灰头土脸?这不仅是拿范仲淹等人涮着玩,更是拿宋朝前途开玩笑!
那么再换个思维想事,让赵祯牢牢站在君子们一边,君子们说什么,他就做什么,那局面会怎样呢?
每当读到欧阳修的传世大作《朋党论》,都会想起一镜头。周星驰演的《武状元苏乞儿》,苏灿沦落到乞丐后,遇到了乞丐中的神秘人物,夸他“见阁下举止动态,神气骨骼,无一不是乞丐中的上品,实在是乞丐中的霸王啊”苏灿满怀希望地问“那又怎样”回答“还是乞丐”
晕倒吧?欧阳大才子说得再美妙,那也还是朋党,有了这东西,就会形成势力,有了势力。就会和皇帝争权。尤其是这帮人己在强迫着皇帝“退小人”了,且还把小人一一指出…这样的人为什么要支持?
何况政治斗争就像荒原上的生存法则,您得去斗!这么伟大的贤人君子如连几个小人都搞不定,我怎能放心把万里江山交给你们去管?
所以听之任之,是这时最好的管理手段。事实也证明,赵祯从都没失去对局势的掌控力。且有件事要注意。就是所谓新政,对这本立意就不高明的改革事件,赵祯的处理结果都是那么的让人称道。
自古以来,关于改革有一颠簸不破的真理——“改革?兴旺。不改?渐亡。模棱两可?乱”查遍史书,改革彻底的国家。经阵痛后都会焕然一新,得到重生机会。如秦国的商鞅变法。不改?一以贯之的国家,好比各朝代里都有过的某一超长时段,如清康乾盛世一直延续了100多年,尽量求稳,可留给下一代的却是超级烂的大摊子,基本没法收拾。但其实这还不是最坏的,最可怕的是最后5个字:模棱两可?乱!
这例子不必去别的朝代里找,数十年后的宋朝就是最大经典!
现在要强调的是赵祯属于第二类。见势不妙,立即收手,不玩了。宋朝在不到1年时间里就把新政各条款逐渐作废,回到了“不改?渐亡”的路上…这条路有远忧。却无近害。
从这时起,仁宗朝就再没像吕夷简那样的超级权臣诞生,也没范仲淹那样的道德楷模出现。就连富弼、韩琦那样强硬有原则的人物都绝迹了…
为什么呢?为什么会变得这样乏味?理由非常好,说实话。这就是当时黎民百姓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