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了他的才华。
但毕竟相识一场,李牧还是惦记苏定方的前途,便问道:“不知陛下所指的另有他用,是想用在什么地方?”
“朕打算让他去定襄、”李世民微微眯眼,道:“朕收到消息,经历了上次的事情,李思文从中得利不少。大军留下了不少的器械辎重,全都便宜了他。他趁机扩大了折冲府的规模,如今可用之兵俨然超过了两千。”
李牧忙道:“陛下,臣以性命担保,李思文绝对不会有不臣之心。”
“朕不是不放心他。”李世民摆了摆手,道:“朕是担心定襄,李思文的表现,已经有人告知朕了。李牧,你自己说,他算是个帅才么?”
“呃,这个么……”李思文甭说不算个帅才,他就连个将才都够不上,但毕竟是自己的兄弟,他怎好意思说?忽然,他灵机一动,道:“臣的这个弟弟,虽然不是什么帅才将才,但他在后勤方面,颇显才干。陛下,兵法有云,大军未动,粮草先行啊。李思文也是有他可取之处的,陛下可千万不能换了他啊。”
李世民笑了,道:“你可是真护短儿、”
“朕没想换了他,只是定襄乃是大唐西边的门户,需得一个得力的人才行。李思文手下原有一个叫王虎的,是李绩帐下老兵,朕问过李绩,他说此人不错。能得李绩‘不错’二字,做个果毅都尉够格了。如今定襄有两千兵力,还需一个果毅都尉统领。朕打算让苏定方带他的八百人过去,与定襄的兵马合在一处,跟他王虎一起作为李思文的左膀右臂,为大唐镇守西大门。”
“这……”李牧彻底明白了,李世民是不相信李思文的能力了,但碍于情面,他不好把李思文撤了,所以就派人过去,分化他的权力。这很好理解,若真是辅佐,苏定方一人过去就行了,何必带上八百人呢?
李牧试图劝说,道:“陛下,河间郡王不是去了么,大都护府——”
“大都护府管的是西域诸国,掌统诸蕃,抚慰征讨,叙功罚过,职司不一样。这就像是万年县有人递状子,朕能让房相审理么?”
这话都说了,李牧还能说啥,讪讪地瘪了下嘴,道:“臣明白了,臣代义弟,谢陛下体恤臣下之心。”一边说,李牧一边瞪魏征,好你个魏征啊,还以为你是个刚直不阿的猛人,这不也摧眉折腰事权贵了么?都配合起陛下演戏来了,气节何在了?
见李牧无可奈何地答应了,李世民也暗爽不已。他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了,看着李牧吃瘪,尤其是无可奈何地吃瘪,他就没来由地一阵开心,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成就感。
“还有三天就是加冕大典了,朕已经看过承乾递上来的折子,中规中矩,没有什么纰漏。第一次能有这样的章程,朕已经非常满意了。李牧啊,你辛苦了。”
李牧拱拱手,道:“不敢欺瞒陛下,臣到现在都没问过一句,若做得好,都是太子的能力,跟臣没有关系,臣可不敢领功。”
李承乾忙道:“父皇,儿臣出力并不多,大部分都是东宫的属官们想的办法,儿臣不过是提了点建议,不敢言功。”
李世民笑了起来,道:“一个两个都谦逊起来了,不必如此,朕说过,做得好,有赏。既然李牧说自己没什么功劳,朕也就省下了一份儿,承乾,你说吧,想要什么?”
“父皇!”李承乾激动得声音都变了:“儿臣之前提过的,儿臣想从军!”
李承乾的选择,并没有让李世民觉得意外,他想了想,道:“你领了内务府的差事之后,还有余力么?”
“儿臣一定不耽误内务府的事情,请父皇放心。”
“这……”李世民看向李牧,问道:“事儿从你而始,你也别躲。李牧,你倒是说说,太子欲从军,还要兼顾内务府的事务,朕如何安排他?”
李牧轻飘飘道:“陛下给太子一把长戟,让他守卫宫门,每天站俩时辰,这不也算是从军了么?”
“大哥——”李承乾急了,之前可不是这么说的啊,不是草原驰骋么,咋改成守卫宫门了呢?
李世民也道:“你说点正经的,哪有太子守门的道理?”
“那就有点费周章了、”李牧装模作样地沉思了起来,李世民淡淡地看着他,也不出声,他都懒得猜,就知道李牧肯定有办法,在他撺掇李承乾做这件事的时候,以他的个性,若没有后续安排,他怎会去做?
果不其然,过了一会儿,李牧‘想’到了办法:“陛下,太子尚年幼,军中也不好安置。若是按照正常的要求,太子也不符合禁卫的标准,但若下放到其他折冲府,又顾不上内务府的差事了。臣思来想去啊,就只有一个办法了。”
“你就说吧,别绕弯子了。”
“是时候成立一个军事学校了。”
“什么意思?”李世民没听懂:“何为‘军事学校’?”
“不难理解。”李牧解释道;“陛下知道大唐技校吧,就在山谷里头的那个。”
“自然知道。”李世民能不知道么,如今内务府的主要官吏,都是大唐技校毕业的,也不知李牧是怎么选的,个顶个的都是人才。即便是科举,也没有这样的出材率。
“差不多的意思,办一个军事学校。这个学校不培养士卒,专门培养将才,帅才。”
李世民笑了,道:“朕还是头一次听说,将才,帅才也能培养出来的。李牧啊,不懂就不要乱说,若连这都能培养,就没有‘三军易得,一将难求’的话了。”
“那陛下又如何解释春秋战国时,鬼谷子培养出孙膑与庞涓两位高徒的故事呢?”
“这……”李世民沉吟,道:“那也得现有鬼谷子才行,如今大唐哪来的鬼谷子?”
李牧自信一笑,道:“陛下,鬼谷子虽然没有,但是如今我大唐良将如云,哪个不是有真本事的?这些人都已渐渐老去,陛下难道想让他们把能耐都带到棺材里么?帅才也是不少啊,陛下不就是么?李靖大将军,河间郡王,还有我义父李绩,谁没点看家的本事?陛下试想一下,办这个学校,往多了说,也就是几万贯的花销,但若哪怕只教出来一个李靖,这钱就花的值!”
李世民一愣神,在心中做了个盘算,李靖年纪已经不小了,若真能在下一代人中,培养出一个李靖来,别说几万贯,就算是数十万贯,那也值啊!
李牧瞅着李世民的表情,适时又抛出一句:“若培养出来的这个人,是太子又如何?”
………………………………
第750章 得失寸心知
李承乾瞪大眼睛:“大哥的意思是,我也能成为李靖大将军一样的帅才吗?”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你若有一颗恒心,有什么事情是做不成的呢?所谓天资,不过是早晚而已。”李牧一本正经地吹嘘着:“就如同你大哥我,天资绝艳,触类旁通,可能只用一天,就能明白一个道理,你笨一点,一个月还不行?一个月不行,一年总行了吧,就是这样的道理。”
当着皇帝的面说太子笨,古往今来恐怕也就李牧一人了。但偏偏他说的是实话,这就有点扎心了。李世民瞅了眼自己的傻儿子,还在那儿乐呢,仿佛这不是一句挖苦,而是一句鼓励似的,顿生不忍直视之感。
思绪在脑袋里转了个圈儿,李世民也意识到了此事的重要性,琢磨了一下,道:“这事儿先不说了,回头你写个折子呈上来,待大典之后,再好好商议。”
李牧最闹心的便是写折子,商量道:“陛下,能不能不写折子啊,臣这一天事儿也多,哪有写折子的工夫啊,要不等大典之后再说也行,臣记得住。”
“让你写,你就写,你是记得住了,史官记得住么?”
李世民说完这话,就把李牧给赶走了,搞得他一阵莫名其妙。做点事儿,总想让史官记住。有啥用?在李牧的心里,史官不能说没用吧,但是用处不大。自古以来,都是修前朝史,试想敌人修史,还能有好的?还不是一边修,一边毁,一边造,真正的历史,都是不痛不痒的才留存下来。道理很简单,若前朝那么好,本朝又算啥?
李牧本就是一只穿越过来的蝴蝶,最初的想法,也只是一世富贵罢了。若非必须,他不想对这个世界指手画脚。他走的每一步,都是情势已经到了这儿了,他没办法选择。就像他在西域的时候,深陷绝境,若没有火药炸塌了隘口,大唐此时恐怕已被西突厥兵临城下了,他只能那么做。
但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