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唐技师-第97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自然是不杀,天子兴仁义之师,岂能妄动杀戮?”魏征话里有话,显然指的是李牧屠城的事情。

    李牧也不恼,像是没听出来似的,继续道:“若是不杀,就涉及到一个问题,吐蕃数百万人口,便是数百万张嘴巴,大唐占了吐蕃,就要养活这些人,怎么养活?谁来养活?”

    魏征一愣,旋即反应过来,道:“原本他们也活着,怎么换了大唐统治,他们就活不了了?轻徭薄赋,休养生息,难道不比从前活得好?”

    “自然不能。”

    “怎么不能?”

    “就是不能!”李牧直截了当地指出来,道:“试想一下,若大战起了,首先便是耗损了两国的国力,双方都要死伤,都要消耗粮草。一战之后,吐蕃国灭,大唐也损失不小。若是不占,大唐可掳掠吐蕃剩余物资填补己身,但若占了,不但没有补给,反而可能面对一国承担两国损耗,倍伤元气。”

    “且,吐蕃如今还是上层贵族,底层奴隶的结构。吐蕃的奴隶,生活不如猪狗。而在大唐,基本上已经没有这样的奴隶了。若占了吐蕃,对待吐蕃的奴隶,是以什么标准?若按照从前的标准,大唐与吐蕃无异,谈何王者之师?若按照大唐的标准,从猪狗变成人,这多出来的花费,谁来填补呢?”

    魏征不说话了,算账这件事上,他永远也说不过李牧。

    李牧看向李世民,道:“这也是臣为何不主张打仗的原因,若非必要,在国力还不足的情况下,只要打仗,无论输赢,都是输。还有,臣想请陛下思考的事情是,即便这些问题都不出现,大唐把四夷都灭掉,纳其民,占其地,便可以长久么?”

    “那西边说,大唐以西是突厥,突厥以西有西域诸国,而在西域诸国更西,有波斯,有大食,这天下何其广阔。陛下打败了现在的四夷之后,还会有更加强大的四夷,难道要连年征战无止无休么?大唐的皇帝,世世代代都要去打仗,不顾百姓的死活么?陛下,这显然是不对的。”

    李世民紧皱眉头,有些不悦。他是一个战场出身的人,骨子里留着军人的热血。若不是国力牵扯,他早御驾亲征,平定四方了。但李牧现在却说,这是一件不对的事情,他即便理智上认可,心里也接受不了。

    “那你说,怎么做是对的?”

    “陛下,四个字,以德服人。”李牧认真正色说道:“就这倭使这件事,臣想提个不成熟的小建议。臣想请陛下成立一所专供外国人读书的学馆,教化这些蛮夷。让他们学习大唐的文字,礼仪,制度,典章等等,陛下试想,若是这些番邦小国,一切都如大唐一样,那即便大唐不占领他们,他们不也如同大唐的属地一样了么?”

    “等等、”李世民打断李牧的话,道:“可是刚才朕怎么听你说话的意思,好像是不想答应倭使,怎么又改主意了?”

    “有分别的。”李牧解释道:“臣想给他们的是文化和礼仪,但有一些东西,臣并不想给,也不能给。”

    “你指的是什么?”

    “比方说,技术!”


………………………………

第749章 创办军校

    “技术?”

    技术的概念,李世民、魏征等人的脑袋里还没有。技术的重要性,他们也认识得不是很清楚。这一点,从历代遣唐使从唐朝获得多少东西,就能够判断一二。

    唐朝时期,倭国前后派出了十九次遣唐使,当时的倭国正处于社会变革时期,通过不断派人到中国学习,每次派出的遣唐使团多达百人以上,有时多至五百余人。中国的许多律令制度、文化艺术、科学技术以及风俗习惯等,通过他们传入倭国,推动了倭国社会的革新。

    倭国的“大宝法令”即以唐代律令为规范制定的。还仿效唐朝教育制度,开设各类学校教授汉学,培番人才。甚至礼仪方面,也“男女衣服皆依唐制”,连历法、节令、习俗也尽量仿效中国。

    遣唐使每次携回大量汉籍佛经,朝野上下竞相赞写唐诗汉文,白居易等唐代著名诗人的诗集在倭国广泛流传。留唐学生僧人还借用汉字偏旁或草体创造出倭国的假名文字。遣唐使还输入唐朝书法、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艺术,经过消化改造,融为倭国民族文化。

    甚至围棋等技艺和相扑、马球等体育活动也是从唐朝传入的。但这些,都不算什么。真正养虎为患的,是传过去的技术。

    冶铁术,让倭国有机会打造出更超中原的钢材。模仿唐刀样式打造的倭刀,实用性更胜一筹。到了明朝中叶,倭国浪人横行沿海,依仗的便是这锋利异常的倭刀。

    还有中国的‘四大发明’,也基本都被搬运到了倭国,成为了‘具有倭国特色的文化’,以至于后世中原失了传承之后,倭国竟堂而皇之的,大言不惭地说是他们自己的发明。

    类似的事情,还发生在高丽。因此,李牧说的话,也不仅仅指的是倭国,防备的也不止是倭国。

    李牧把缘由说了一遍,李世民等人还是有些不以为然。在骄傲的大唐君臣心中,倭国这种撮尔小国,怎么可能对大唐造成麻烦,相反,他们觉得李牧有点小气了。天朝上国,当有天朝上国的气度,斤斤计较能叫天朝上国么?

    怎么说都说不通,李牧也有点恼了,气急败坏道:“反正我就是不给,管不了别人,我管得了自己。”顿了一下,李牧又道;“还有内务府和工部,陛下要是还用臣,就得听臣的,要是陛下不用臣了,爱给谁臣都不管!”

    李世民见李牧真的急了,虽然不知道他为何如此激动,但是不用他是不可能的,而且也没有必要为了此事,让他憋一肚子气。毕竟跟这些‘撮尔小国’相比,李牧的重要性显然是更大的。

    “好了,你爱怎么做就怎么做,朕不管你就是了。”李世民把话往回拉了一点,道:“朕要的是银矿,把银矿给朕搞过来,你想用什么交易,自己定夺吧。做生意还是你擅长,怎么都不会吃亏。”

    “臣谢陛下了。”李牧余怒未消,谢恩也谢得十分敷衍。李世民却并不在意,转而看向魏征,道:“魏公不是有话说么?时候不早了,说吧。”

    李牧听着话中有话,看向了魏征,道:“魏公有事说?”

    “为锦衣卫的事情。”魏征正色道:“听闻你要把锦衣卫带去洛阳?”

    李牧皱眉道:“谁是你啊,什么就你啊,我没有爵位吗?”

    魏征嘴角抽了抽,道:“你是侯,我是公,不称你的爵位也不算无礼,别回避我的问题,你是要把锦衣卫带去洛阳么?”

    “没错!”李牧理直气壮地承认了,道:“锦衣卫乃是我一手创建,所有的用度——”提起这事儿,李牧就生气,盯着李世民,一副指桑骂槐的语气:“所有的用度,都是我自己掏的钱,找谁要谁都不给,走内务府的账也不成,自己花钱养的兵,为何不能带走?”

    这叫人话?

    魏征气得眼珠子都要掉下来了,指着李牧颤抖道:“李牧,你自己琢磨琢磨,这话说得通么?要是有钱就能养私兵,天下还不乱了套了?”

    “怎么就乱了套了,我——”李牧正要反唇相讥,忽然停住了,他看了眼李世民,又看了眼魏征,回想刚刚李世民说的话,心里头一突,为何李世民特意让魏征说出这件事?难道这是他的意思,魏征只是被他当枪使了?

    李牧眼珠转了下,躬身向李世民施礼,道:“当然了,若是陛下需要锦衣卫,臣也没二话,陛下留下便是了。”

    “朕可用不着。”李世民连连摆手,道:“是魏公非得要跟你说说这件事,朕也不好不让他说。”李世民看向魏征,道:“魏公,朕跟你说了吧,李牧这小子准这么说。行啦,也别较真了。朕为他破例的还少么?不差这一回,而且他以后要坐镇东都,危机四伏,有锦衣卫帮衬,朕也放心不少。”

    不等魏征说话,李世民又道:“不过,若是有锦衣卫在你身旁,你的那一营禁卫,朕可要收回来了。苏定方是个将才,朕另有他用。”

    李牧恍然,原来在这儿等着呢。这也是题中应有之义,不然已经有苏定方的八百人,再加上锦衣卫的数百人,合起来可真像是有谋逆的嫌疑了。李牧也并不想非得把苏定方留下,苏定方与这些锦衣卫不同,他本质上还是一个军人,锦衣卫做的这些侦缉捕盗的事情,他并不擅长。若他跟在自己身边,反而会辱没了他的才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