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什么作家?朕听不懂,你写不写?朕就要看着你写!”
君臣对视,终究还是李牧败下阵来,任命地把头一低,开始写了起来。笔触一动,果然是王献之的字体,只是与进士科考卷上又有不同,不再是行楷,而是行草,更加的流畅,更加的行云流水。
你说这气人不气人?这才几天不见,这小子又练了好几种字体,常人练一辈子都达不到的境界,他几天就做到了。
“你小子什么时候练的?”
李牧一边写一边小声道:“陛下,这答卷呢,您能不干扰考生么?臣刚不是说了么?怕别人使坏,臣就多练了几种字体,怕被认出来呗。”
“你……”
“陛下,不是臣一个人啊,咱们这么聊天,把其他人也都影响了,您不知道写作最怕被打断思路么?”
“行!”李世民咬牙忍了,道:“你写,你好好的写,朕倒要看看,你能写出什么来!”
李世民抿嘴不语了,看着李牧笔走龙蛇,笔触竟然丝毫不停。李世民起初还不以为然,但看了一会儿,便皱起了眉头。《六国论》,这小子写什么六国啊,先秦的史书看多了?都已经写了一个阿房宫了,又写什么六国啊?
但是看了一会儿,疑惑渐渐消解了。这篇文章,表面是在写六国,实则是写一种治国之道。开篇便明意,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这句话算是说到李世民的心里去了,面对西突厥的东进,必然是要迎头痛击,否则真给了他河套,是能保一时安寝,来日呢?又如何?还能把长安割给他们?
而这句就更有意思了“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李世民是读过史书的,这句话里头的良将,说的是赵国大将李牧,赵国的大将李牧镇守下,秦军不能存进,但当赵国君主中了秦人的离间计杀了李牧之后,赵国便崩溃了,被秦军轻易攻灭。
李世民不禁失笑,这小子用了这个典故,绝对是故意的!
再往后,李牧又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他是在说,苟求的和平,不如同心协力,应当奖赏功臣,招贤纳士,就算敌人强大如秦,也不需要害怕。
果然是大才!
李世民颔首而笑,心中已经有了计较。
………………………………
第596章 歪理
殿试制科的结果,会当场出来。采用的方式为,考生不写名字,当场撕下卷子上的一块儿没有字的纸,由于每个人撕下的纸不可能一样,所以就形成了一个最基本的防伪,当然这是在只有三十个殿试考生的情况下才会使用的办法,若是常科那么多人,就不能这么做了。
阅卷之人背身,小太监乱序收卷,然后考生离席,一旁束手站立,阅卷者依次坐下,用朱批,在没有姓名的卷子上头做记号。觉得好,就画一个圈,觉得不好,就打一个叉,最后根据圈和叉的数量,决定文章等级。若出现两篇文章相同的情况,则由皇帝最终定夺,而阅卷皇帝则是不参与。
看文章,比写文章自然是要快很多。答题用了一个时辰,阅卷只用了半个时辰。结果就摆在了李世民的面前,其中有两份卷子,都得到了九个圈,一个是李牧的六国论,另一个李世民不知道是谁,叫《陈时政疏》,名字不新颖,遣词造句也无亮点处,可谓是没有多少文采,就像是一道奏折一样,但其中的每一条,都非常有道理,分析的也很透彻。让人挑不出什么毛病来,故此才得到了九个圈儿。
李世民高公公念了头两句,马周站了起来,对比了缺角,认定了是他的卷子。
李世民心中其实已经有了决断,这个状元,他是想让李牧来当的。除了私人感情,针对这篇文章来说,他更加倾向于李牧的文章。因为李牧的《六国论》,它除了阐述道理之外,举的例子也非常好,文采斐然,词句华丽。给人的感觉就是,洋洋洒洒,气势磅礴,仍有余力。就像是一个才华横溢者,随手为之,文采风流。
而马周的文章,一点亮点都无,若不是是在大殿上,看着他写出来的,就说这篇文章是魏征写的,是长孙无忌写的,李世民也丝毫不会怀疑,这就是一篇普普通通的奏疏,它就像是一个普通学生的标准答卷,题,都答对了,但这是他的最好发挥了。若一百分满分,他与李牧都是一百分。但若以一千分满分,李牧可能值五百,但他还是一百分,到了顶了。
现在李世民终于理解,李牧为何要用李寻欢的名字作答了,知道了那篇文章是李牧之后,这个状元是真的不好点了。点李牧,旁人肯定会说,都是一样九个圈儿,为何不点马周?马周老成持重,更适合状元之位呀?
而李世民要故意装不知道《六国论》是李牧写的,也不成。你在旁边站了快一个时辰,你说你没看见谁能信?
李世民抿嘴不语,长孙无忌见状,猜到了李世民的心思,肯定是两个九圈儿文章,不好定夺了。而且,其中一个,必是李牧的文章,而陛下想点李牧为状元,又有所顾忌。
长孙无忌眼珠转了转,这可是一个卖人情的好机会啊,他上前一步,明知故问道:“陛下可是为难了?”
“嗯。”李世民点点头,看了看左手的卷子,又看了看右手的卷子,道:“这两篇文章,朕都很欣赏。一个文采横溢,读之欣然,思路也是另辟蹊径,想到了朕所想不到的事情,受益匪浅。而另一篇,则是心思细腻,老成持重。都得了九个圈儿,朕一时难以定夺,实在是为难呐。”
“陛下,若不然这样,臣有个建议。殿试,比的是文章,考生,每日做文章,他们能走到殿试,说明他们是脱颖而出者,对文章的好坏,自有一个标准。陛下不妨请人朗读这两篇文章,让众考生选择,哪一篇更好,若能服众,必然是好的。”
“这……”李世民有些犹豫不决,虽然他相对来说,有信心李牧的文章能更显文采,但是考生的心思,他猜不着啊。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文人相轻是自有就有的事情,万一因为李牧文采好,这些考生不忿,故意不选他,李牧岂不是得不到这个状元了?
“陛下!臣也有一个不成熟的小建议!”
就在李世民犹豫不决的时候,李牧忽然说话了。李世民一愣,心说这小子什么毛病,现在正是你应该避嫌的时候,你说什么话啊!
“说!”
李牧笑嘻嘻道:“陛下,臣方才听闻,在不知道臣就是李寻欢的时候,召臣来这两仪殿,是做阅卷官来的。坊间不是说,一府三省六部么?臣作为内务府的总管大臣,应当也是有资格阅卷的吧?”
“啊?”
众人都听傻了?这人还要脸不要脸了!你参加考试,你自己阅卷,那还考个屁了,你自己点自己当状元得了,玩赖有这么玩赖的么?
李世民狠狠瞪了李牧一眼,道:“李牧,你不要胡闹了,你应当避嫌,这都不知道么?”
李牧一本正经道:“陛下,古人云:举贤不避亲仇,在其位而谋其政。陛下请三省六部来做阅卷官,其本意是让三省六部对今年的新晋有一定的了解,观其文章,而知其人。日后若本衙需要,可重点关注之。臣,内务府总管大臣,管着内务府那么一大摊子,陛下您也是了解的,内务府急需人才啊,您也不能那么偏心,只让三省六部挑人才,不让内务府挑人才吧,这能说得过去么?”
“朕真是让你给气死了,这是一回事么!”
“陛下,要不您问一问考生们,若是没人对内务府感兴趣,那臣就不看了。”
李世民深吸了一口气,压下心中的无名火,道:“行,朕问,问一声,尔等考生,谁想去内务府任职啊?”
“臣等愿往!”
至少有一半人,李世民吓了一跳,内务府的职官,如今这么吃香么?要知道内务府中,李牧任命的官成色可是不足啊,它的品级,只是在内务府内部算数,对应着俸禄的多寡,但是在朝廷中,仅有吏部正式任命的官吏,才享受朝廷官员的待遇。在内务府里,只有九局一卫的长官,才有吏部的行文,换句话说,现在长孙冲等人的‘处长’,都不算是朝廷正式的官吏。
这样的官儿,也有人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