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天策大明-第40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过了一会儿,景泰帝挥了挥手,旁边的太监便扯着嗓子大声叫道:“肃静!肃静!”

    众朝臣闻声都是陆续停了下来,纷纷看向了景泰帝。

    一时间,朝堂上鸦雀无声,所有人都在等待着景泰帝的发言。

    右都督石亨更是上前一步,大声说道:“陛下!废立太子之议绝不可行,还望陛下三思!”

    景泰帝看着石亨,死死的盯了一会儿,而后便面无表情的说道:“几位爱卿废立太子的奏议,准奏!”

    说完,景泰帝也不管众朝臣是何反应,直接起身离开了大殿。

    于谦痛苦的闭上了眼睛,长叹一声转身而去。

    石亨和徐有贞等众人都是神色凝重,脸色非常难看。

    而那些支持废立太子的朝臣则是喜笑颜开,众人纷纷小声议论着离开了大殿。

    此时,内阁首辅陈循看了看众人,沉声说道:“此议已定,诸位都请回吧!”

    说完,陈循也是离开了。

    次日,景泰帝颁下圣旨:废太子朱见深,贬为沂王,限期一月离京!立皇子朱见齐为太子,即刻准备册封大殿!

    这道圣旨一下,顿时激起了朝中大部分朝臣的反对,甚至一些大臣纷纷聚集到宫门外,大声斥责景泰帝“贪恋皇权”、“别有用心”。

    景泰帝问询也是火气上涌,下旨将这些朝臣杖责二十,当天便有三名年老体弱的大臣被活活打死!

    这一下,整个朝堂都炸了锅,就连原本属于中间派的朝臣,此时也开始反对废立太子之议,右都督石亨更是集结了上百名大臣,再次公开上书,力保太子朱见深之位。

    刘君韬听闻消息,也是一同上书,力保太子朱见深,声言:“太子储位乃是国家之根本,岂能转瞬废立?陛下应以国家为重、以社稷为重!”

    但是,这些奏折递交上去之后,全都是石沉大海,没有半分消息。

    反而是已经被贬为沂王的朱见深被迫离开了京城,新太子的册封大殿正在紧锣密鼓的准备之中。

    刘君韬听闻朱见深离开了京城,担心朱见深会在路上遭遇不测,毕竟此时历史的大致走向是没有变化的,但是谁能保证历史走向不会突然发生变化?

    于是,刘君韬立即调集了三百重甲铁骑追了上去,一路护送朱见深前往封地。

    此时,整个朝堂都陷入了动荡之中,储位之争已经成了一颗导火索,将朝堂彻底撕裂成了两半,双方开始了激烈的对抗。

    景泰帝眼见朝中反对声浪滔天,就算是自己已经下旨,朱见深已经被迫离京,朝中的反对之声并没有半分减弱,不禁恼怒不已。

    于是,景泰帝不顾朝臣的反对,强行下旨,立新太子朱见齐的生母为皇后,顿时让朝中的争论再达高潮!

    在此期间,兵部尚书于谦没有再去争辩,因为于谦认为事已至此,已经没有任何回旋的余地了。

    所以于谦便重新开始将精力放在了京畿驻军上面,至少要保证此番朝野动荡不会扩大,仅限于朝堂之中,决不可蔓延至京畿驻军之中!

    不过,于谦看着朝堂上大臣们的激烈争吵,看着景泰帝坚决的态度,不禁长叹一声,明白自己制衡朝政的努力已经彻底失败了。

    想到这里,于谦不禁悲从中来。

    丰台大营。

    此时距离沂王朱见深离京已经过去半个月的时间了,刘君韬收到消息,朱见深已经到达了封地,派去的三百重甲铁骑正在返回途中。

    听到这个消息,刘君韬微微松了一口气,幸好历史走向并没有太大的偏差。

    对于朱见深,刘君韬心中还是很有好感的,朱见深便是后世的明宪宗、成化帝。

    不说别的,成化帝对外很是强硬,并且知人善任,大明在其手里实现了大发展,在土木堡之败后,大明的国力恢复得很快。

    最重要的还有一点,那就是成化帝在位期间,曾经两次对建州女真用兵,这两次征伐几乎将建州女真彻底灭族,史称“成化犁庭”!

    就是因为这一点,刘君韬对朱见深很有好感,同时也有所遗憾,如果在成化年间就将野猪皮的先祖剿灭,也许后世就不会有神州华夏再次陆沉的悲剧发生了!

    几天之后,刘君韬收到副总兵胡德行发来的消息,情报部部长刘子安、商部部长唐宇带回去的人才已经全部分配完毕,现在总兵府各部和玉山镇都是人手充足,暂时不会出现人手短缺的情况。

    但是,胡德行在信中也有所担心,山东镇需要的各种人才,不能总靠四处招募来保证,这样一来总会受制于人,并且在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上无法得到保证,最好还是想一个一劳永逸的办法。

    刘君韬看到这里也是若有所思,而后便自言自语道:“看来,山东镇要开始发展义务教育了!”

    想到这里,刘君韬便准备在山东广设学院,开始培养各方各面的人才,为己所用!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至少也要等刘君韬了结京城这边的事情,返回山东之后才能开始办理。


………………………………

第四百二十七章  阅兵式

    景泰三年,九月初,京城。

    经过一个月的紧张准备,新太子的册封大典终于准备完毕,朱见齐也是兴奋异常。

    与此同时,兵部尚书于谦会同山东镇总兵官刘君韬一同上奏:此时十几万京畿驻军的操练、整编事宜已经全部完成,二人将具体的情况写成奏本上奏给了景泰帝。

    经过此番对十几万京畿驻军各部的裁撤、操练和整编,京畿驻军各部共得精兵十万,其中五万兵马驻扎京城,剩下的五万兵马分别驻守京畿各地,主力布放在密云镇、昌平镇等要害军镇中。

    景泰帝问询大喜过望,自己最为关注的两件大事终于的有了结果,于是景泰帝当即下旨重赏刘君韬,以及兵部尚书于谦。

    同时,景泰帝还下旨:三天之后,在京郊丰台大营举行新太子的册封大典,同时命令于谦、刘君韬从已经整编完毕的京畿驻军中,抽调两万兵马,在大典之时举行阅兵仪式!

    刘君韬接到消息之后,自然是明白此举是景泰帝给朝中众臣的一个下马威,心中更是坚定了大典结束后,即刻返回山东的想法,迟则生变啊!

    三天之后,丰台大营已经搭建起一座巨大的观礼台,全营数万将士已经列阵完毕,在观礼台周围分成了十几个巨大的方阵。

    此时,整个观礼台周边都是旌旗招展、人声鼎沸,让人一见就感到热血沸腾、不能自已。

    与此同时,刘君韬也从昌平镇、密云镇和丰台大营抽调了两万名精兵,在观礼台的正前方三里处列阵待命。

    届时,昌平镇总兵官吕昌邑、密云镇总兵官宋重归会率军从观礼台前经过,接受景泰帝的检阅。

    此时正值后世的十月左右,正是秋高气爽、风轻云淡的大好时节。

    两万名接受检阅的精兵,会同数万名丰台大营的将士,十余万兵马列阵等候,军威甚壮!

    没过多久,景泰帝的銮驾便进入了丰台大营,在文武百官的簇拥下,登上了观礼台。

    此时,兵部尚书于谦、右都督石亨,以及内阁首辅陈循都是站在景泰帝的身边,众人看着威武的大军和一望无际的军阵,心中都是豪情万丈。

    “开始吧!”

    景泰帝沉声说道,极力抑制着自己心中的激动之情,以免让身边的文武百官看出来。

    “册封大典,起!”

    紧接着,肃穆的皇家乐曲响起,新太子朱见齐的册封大典正式开始。

    不过,刘君韬却没有兴趣观礼,而是和昌平镇总兵官吕昌邑、密云镇总兵官宋重归一起在观礼台下等候。

    此时,刘君韬只希望典礼尽快结束,而且过程中最好不要发生什么意外情况。

    此番册封大典过程繁冗,一直进行到临近正午时分才算是结束。

    但是众人还没松口气,只听太监高声唱道:“阅兵开始!”

    刘君韬闻言便对身边的昌平镇总兵官吕昌邑、密云镇总兵官宋重归点了点头,二人也是十分激动的下达命令,率领两万名精兵列阵前进,朝着观礼台开去。

    这两万名精兵将从观礼台的前方经过,由东向西依次经过,接受景泰帝的检阅。

    随着铁甲铿锵,两万大军列阵经过,景泰帝和观礼台上的众多大臣看着威武的大军,看着雄壮的军阵,都是震撼无比。

    之前京畿驻军是什么样子,众人都是心知肚明,虽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