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萧绰看着堆成小山的奏折:“哼,区区南枢密院官员裁撤就引得贵族强烈反弹,看来是戳到他们的痛处了。一定要进行下去。”萧绰更坚定了改革的决心。
萧绰命雪儿捧着奏折,乘着凤辇到了御书房。
隆绪正在看着母亲交给他的公文,逐渐熟悉政务,见母亲前来,赶忙接驾。
萧绰见儿子如此认真,心中甚是欢喜:“非常好,陛下。”由衷的夸奖道。
“陛下请来看一下这些奏折。”
雪儿将奏折递给隆绪,隆绪仔细阅读后,惊愕的看着母亲,他想不通,如此整饬吏治,恩泽百姓的行动居然会受到如此多人的反对,甚至是无中生有的中伤,原因究竟是什么
萧绰看着儿子迷惑的眼神,嘴角上扬,露出一丝笑意。
此时,韩德让匆匆走了进来,见萧绰在此,躬身行礼。
“韩卿拿去看一下吧。”萧绰交给他一份奏折,韩德让并未接过:“不用了太后陛下,臣猜得到内容,至于诬蔑就更不用看了,以防到时候臣控制不住自己,打击报复。”
“可是母后相父,究竟为什么”
“陛下,因为这次行动伤及了他们的利益,伤及了他们的自尊。”萧绰说道,隆绪依旧十分迷惑。
“陛下还记得臣给您讲过的商鞅的故事吗”
隆绪认真的点了点头。“商鞅靠改变法律使秦国变得强盛,为秦统一六国打下了坚实的根基。“隆绪闪着大眼睛,眼神中充满崇敬。
“那今日的大契丹比秦国如何陛下。”萧绰笑着问儿子。
“颇为相似。”
“那商鞅的结果又如何”韩德让缓缓问道。
“车裂”隆绪吐出了两个字,霎时又说:“不会的”
“陛下,臣之才远不如商君,臣今日之所受乃必然之事,只要各项改革坚定的推进,臣愿意代替皇太后和陛下承担一切中伤和不幸,若改革可增国力,福泽百姓,臣此生无憾,请陛下宽心。”韩德让微笑进言,神情自若。
“陛下,这个改革的过程会非常辛苦,那些支持改革的臣子是否能比商鞅幸运则在于陛下的心意,不要以为母后在摄政,陛下的态度就无足轻重,如果反对的声音在母后这里无法获得他们想要的结果,那么陛下的态度就会成为关键,因为在更长久的时间里,陛下才是大契丹真正的君主。”萧绰对隆绪欠了欠身。
“请母后相父放心,儿臣明白。”隆绪深施一礼。
………………………………
三十五,励桑
数日后,春光绮丽,美艳如瑰丽之画作,皇太后兴致大好,于御花园中大开筵席,犒赏文武百官。
皇太后一身火红的华丽毡衣,信步于花丛间,美艳惊人,亲为众臣把盏,笑如烟花般灿烂,亲和持重。
皇帝端坐于御座,春风满面,笑声不断,也不由的看了看左侧空着的座位,皇后并未临席,皇帝陛下不由的一声叹息,那日凉亭之事过后,在他面前,皇后的性子收敛了很多,只是不经意间还会流露出过分的骄傲。“朕何时要等到懂朕的人,就像母后和相父那样”隆绪在心中轻轻问道。猛然间,天真的笑脸窜入脑海:“你还好吗小妹妹”隆绪自言自语的说。
酒过三巡,气氛愈发热烈,终于有人忍不住问道:“太后陛下,南院枢密使为何没到席”
萧绰闻言缓缓走回御座,暗笑不已:“终于来了。“
“韩卿今日遵从圣谕,勤于公事,又逢家事繁多,有些疲惫,所以朕特许其避席。“萧绰口齿清晰,语气柔和。
众臣一片惊叹,萧绰盈盈一笑:“韩卿忠于国事,体陛下和朕的爱民之心,遵圣谕之深意,严整恶吏,顺百姓思治之心,陛下与朕甚是欣慰。”
“可是”
“爱卿,韩氏三代忠心秉国,上至太祖皇帝,孝成先帝,下到黄口小儿无人不知,没人不晓。虽为汉姓,然于国功高,理当嘉奖,何须惩戒。更何况,大契丹本不是契丹八部族人一族之国,历代圣主均信用汉官,何来百姓难服”萧绰的语气依旧温和。
群臣连连附和:“太后陛下所言极是。”
宴席在欢声笑语中继续着,萧绰满意的笑着,她绝不会停止改革的步伐,也绝不允许任何人伤害她深爱的人。
阳光明媚,静静照入小千金的卧室,她身上盖着蓝色的锦被,呼吸均匀,母亲微笑着看着她红润的小脸,不由的笑了。
母亲摸了摸微微隆起的肚子:“你要做姐姐了哦,要更听话哦。”母亲自言自语道。
“二公子慢走。”耳边传来侍女送客的声音。
“二哥坐会儿再走吧陪小妹聊聊吧。”清儿从床沿站了起来,走出屋外,拦在了韩德让面前。
“你这小丫头,明猜准了是喜脉,还要为兄跑一趟,以后这种事去找你四哥德冲,他才是爹最得意的学生。”韩德让埋怨道。
“二哥,好不容易把你请了来,就给我脸色看。”清儿头一转,气呼呼的说。
“小妹,你也知道的,弹劾为兄的奏折最近是堆成山了,太后陛下今天御花园设宴回旋此事,我避席是理当的,只是如果被人知道,我去替人诊脉,只怕又惹人闲话。”
“二哥,在小妹面前你倒是打起官腔了,你几时怕过闲话,从那天开始,底下说你的闲话,比那堆成山的奏折还要多呢你又在意过”清儿眼珠左转右转:“你根本就是关心则乱,怕太后姐姐对那些贵戚们说了过重的话,弄巧成拙。”
“你这鬼丫头哈哈”韩德让被说穿了心事,无奈的投降了:“你真厉害。”韩德让半是赞许,半是嘲弄。
“二哥,妹妹可是深得娘的真传,你的心思啊娘猜得最准了。”
“小丫头,以后别犯在我手里,否则”韩德让狠狠地说。
“好了,跟你说正事呢太后姐姐是认真的吗”清儿看了眼女儿的卧室,轻声问道。
“是的。”韩德让点头:“过几年菩萨哥要真合适,为兄也赞成,毕竟真正的琴瑟和鸣是燕妹和绪儿一直期待的事情。而且以她的出生,本来就是后妃的料,常事而已。”
“我知道”清儿低下了头:“只是”
“现在就开始舍不得了,不会的,还早呢。”
“嗯,我知道,她快醒了,送二哥。”
“为兄告辞。”韩德让一挥折扇,潇洒的转身而去,坐上轿子回府衙了。
夜,月色朦胧,烛光暗,人声寂,萧绰睡得正沉,雪儿走近床边,不停的撩动床帐。
“怎么了”韩德让先坐了起来。
“怎么回事啊”隔了好一会儿,萧绰迷迷糊糊的坐了起来。
“太后,楚国公,刚才来报说,渤海妃娘娘病情危殆,怕是”
萧绰一阵吃惊:“马上派人接淑哥公主进宫,摆驾。“
雪儿下去准备了。
两人对视一眼,心中了然,该是迎接新人的时候了。
旭日东升的时候,渤海妃在女儿的陪伴下,安详平和的闭上了双眼。
不久,皇太妃即萧绰的大姐接到了圣旨,请她在渤海望族中挑选淑女入宫。
渤海望族一直都有女子入宫以维系和契丹皇族的政治联盟。
夏天的时候,这些佳人来到了上京,随即分派各处从普通宫女做起,毕竟三年之约未满,正式纳妃还需等待。
与此同时,在皇太后的软硬兼施下,各职部的官吏考核,人员调整在全国范围内实施。
百姓一片欢呼,官衙的效率大幅提高,政令执行程度大为改善。
十月,秋捺钵如期在西京的焦山行宫进行。
此日,秋风甚好,皇帝和皇太后在行宫接见完部族官员后,依然兴致很高,决定微服走访农家。
“母后是想去亲自看看情况吧您一直在念叨要鼓励农桑。”
“是的陛下,大契丹以武立国,但是行军也需要人力,而百姓要活下去,吃饭是第一。民以食为天。”
“那我们一起去看看吧相父也会来吧”
“公子,在下要是不在,谁来保护您的安全。夫人她可不愿意兴师动众。”韩德让半开玩笑的说。
“要是让很多人跟着,百姓还不吓跑了,去也白去。有相父陪着就足够了。”隆绪接口道。
三人哈哈大笑起来。
晌午过后,三人带着可靠的侍从出发了。
一路走来,山清水秀,风景怡人。
信步走入村庄,抬眼看去,田里的水稻长势喜人,村庄的各家各户还在休息中,并没有多少人在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