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宋世蓉华-第16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个人爱憎取舍士子,终于使科举百弊丛生。

    潘贵妃当然不会懂得这些历史细节,但是她不喜欢把所有权力都交到一个人手中,这不是纯粹跟自己作对吗她以前就是一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角色,深深懂得这样一个二把手的心理,看她如今还对那个在头顶上压了这么久的人很得牙痒痒,就知道绝对不能给一个手下太多的权力,人的贪念总是无穷尽的。

    所以潘贵妃脸色十分平静,一脸理所当然地跟赵构略略提了提要亲自给前十名提名,弄得赵构一愣一愣的。

    好半晌,赵构才忍着笑道:“你确定你能看得懂士子们的文章”

    潘贵妃有些恼羞成怒:“我看不懂,难道你看不懂吗好歹你也读了十几年的诗书五经呢,没把它们忘到爪哇国去吧”

    赵构实在忍不住,笑了出声:“哈哈,我可真是没那本事,干不来的活我可不揽到身上做。还是那句话,要是真弄错了,可就丢脸丢大发了。对了,蓉蓉,爪哇国是什么国你可真是博学多才呢”

    潘贵妃一脸你很孤陋寡闻,不屑理会的表情斜睨着赵构,弄得赵构更加好笑了。作为一个皇帝,他再怎么不合格,也不会孤陋寡闻到不知道爪哇国,虽然这个国家在宋时已经改名为阇婆,但是赵构还是了解一二的。

    不管怎么说,赵构还是对钦点状元这件事兴起了兴趣,许是在病床上躺了太久,很久没有接触那些烦人的政事,忽然的空闲使得他无聊生闷了,总之,能找些事儿做也是好事不是而且这看举子的文章可比看奏折什么的轻松快乐多了,但是不管怎么说,也是间接看到大宋朝人才济济、一派生气的景象啊,总能让人生起好心情来。

    所以,赵构趟在床上喝着苦涩的黑色药汁的同时,不禁也对即将到来的殿试生起了浓浓的期盼。

    不过,赵构在急也没有用,因为通过了川、陕类省试的举子们还在千里外的路上坐着晃荡荡的马车赶路呢。

    因为如今各地还有零星战乱,川、陕跟汴京隔了秦岭万重山水,千里迢迢赶来考试有些不现实,所以就特地给这两地考生一个特例,在当地首府贡院举行“类省试”,成绩是一样有效的。�

    今年是赵构登基以来举行的第三次科举考试,跟往年有那么些不一样。

    潘贵妃在叫李纲主持这项工作前,也是下了苦功夫的。

    她看过北宋大体承袭了唐制,考试科目分常科、制科两大类。常科就是三年一次的进士科。进士科最受重视,进士一等多数可官至宰相,所以宋人以进士科为宰相科。宋吕祖谦说:“进士之科,往往皆为将相,皆极通显。”当时有焚香礼进士之语。进士科分为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等;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宋代的进士科放宽了录取范围,名额成倍增加。唐代录取进士,每次不过二、三十人,少则几人、十几人。宋代每次录取多达二、三百人,甚至五、六百人。对于屡考不第的考生,允许他们在遇到皇帝策试时,报名参加附试,叫特奏名。也可奏请皇帝开恩,赏赐出身资格,委派官吏,开后世恩科的先例。看到这里,潘贵妃忍了,虽说现在就是活生生养了一群光吃饭不干活的废物,但好歹也看了这么多年的书,以后整顿整顿,好歹也是能发挥一点作用的。

    而制科又称制举,即制举,是朝廷为了选拔各种特殊人才而临时设置的特别科目。

    看到这里潘贵妃觉得头疼得很,不知道为什么,选拔更为有用的人才的制举考试的程序比科举考试还要繁琐。参加制举考试的人员须由朝廷中的二位大臣推荐,经历三个规定的程序:通过两制筛选,词理俱优者可以参加阁试;阁试考六论,通过的人才能参加由皇帝亲自出考题的御试御试合格者亦分为五等,因第一、二等为虚设位,不授人,所以第三等即为实际上的上第。
………………………………

第六十九章 少年状元

    更新时间:20130327

    但是常科考的是四书五经,儒家经义,擅长算术刑律这些人才则要通过制科考试选取,大宋朝廷却好像没有这种需求一样,很少开考这门科目。唐代制举堪甚盛,至宋代,贡举大为发展,而制科则趋于衰微,据统计,两宋三百多年间而制举入三等者仅有四人:吴育、苏轼苏轼的老弟苏辙也是考制科,得了四等次、范百禄和孔文仲;实属凤毛麟角。

    了解了这些情况后的潘贵妃十分郁闷,她一点都不想养这么多张口就什么子曰子曰的人,但是没等到潘贵妃给李纲下达最高指示呢,这丫就带着很多议政大臣一致的要求,前来告知潘贵妃要增置所谓“词科”。

    “词科”潘贵妃一听就有种不妙的感觉,果然,李纲告诉潘贵妃,如今朝廷逐渐稳定下来,但是政事千头万绪,诏书纷繁,迫切需求骈文写作的专门人才,大家一致认为重开词科是形势所趋。

    没错,词科是专门考骈文写作滴。

    文章写得好可以当饭吃咩还是可以让国家打过大金国潘贵妃是实用主义者,十分想翻白眼,公文要老百姓看得明白就行了,你写得像朵花一样但是老百姓看了一头雾水,有用吗

    潘贵妃深吸了好几口气,才把胸膛翻腾的热血平静下来,唉,必须得忍住啊,她不过才刚刚上台,脚跟还没站稳,可不能那么莽撞立马就跟满朝士大夫叫板,那可是自寻死路,他们每人一口唾沫就能把自己淹死。

    所以潘贵妃扬着一张笑脸,十分温和地答应了李纲的要求,然后又跟他打着商量,反正已经多开一科了,索性再开制举吧。

    开制举想不到贵妃娘娘会对这个感兴趣,李纲微微点了点头,好说好说,反正朝廷现在缺口多,那也顺道招几个吧。

    没想到潘贵妃接下来的话惊得李纲的下巴差点都掉了,算术嘛,是正常的的,户部倒真的听缺会算账的人的;明法科听到这三个字李纲有些不置可否。明法科考察律令和断案,在荆国公当政变法的时期走到了辉煌的顶峰,惟才用人,凡是有志于改革的人才都被委以重任,不少人成为改革的中坚力量。但是荆国公倒下之后,也没几个人能留名青史,显赫一时,说明这个科目选拔不出来什么人才。

    潘贵妃见李纲一点不把明法科放在心上,暗叹了一口气,她需要把这个人治的世界推向法治,那么专业法律人才就必不可少。人治为主权力太过容易泛滥,只有把权力关进法律制度的笼子里,才有让一个朝廷的**贪污现象有被抑制住的可能。可是李纲是不会有这样的政治觉悟的。。

    潘贵妃没有多说些什么,扔下最后一个重磅炸弹给李纲,还需要开农学科。

    潘贵妃知道李清月的计划,怕她找不来农学人才,索性帮她一把。这话说出来倒把李纲雷了个里嫩外焦

    农学农学有专门务农的学子吗李纲觉得潘贵妃的想法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奇特啊。

    李纲委婉地表示这件事是非常不现实的,但是潘贵妃很沉得住气,叫李纲尽管下诏开考,没人来也要开,今年招不到明年继续。

    看着李纲颇有些失魂落魄地带着自己交付的艰难任务走了,潘贵妃不无恶意地想:我要是提出增开专考墨家绝学的工科,李纲是不是要吓到晕倒,哈哈真是太没见识了,其实科技才能强国都不懂,哼哼。

    事实证明李纲的话是很有根据的,现在省试已经考完,阁试也准备妥当快要开始,农学科却连个凑个数打个酱油的都没有,而且尽管潘贵妃大手一挥把制科招考的人数提高到五十人,却仍然门可罗雀。

    看来大宋学子们大多数都是虚荣的,奔着进士榜那条光荣无比的独木桥义无反顾地挤上去了,也不管上边摔死了多少千军万马

    潘贵妃看到这种情况,颇为遗憾和头疼,不过片刻就被她放在脑后了,整天忧国忧民没有用,慢慢的从思想上改变吧。

    直到三月末,大家期盼已久的殿试才迟迟拉开帷幕。

    过程没啥好说的,潘贵妃一没有参与命题她一个妇道人家,又跟李清照那种才女沾不上边,谁会给她命题机会二不参与改卷一个毛笔字都写不利索的人要改卷简直滑天下之大稽。所以,龟缩在宫里,差不多要退化成土包子的潘贵妃对于殿试过程也不是很清楚,她只是在议政堂大臣呈上来的十几道题目里闭着眼睛随便摸出来一道,然后就坐等御药院把前十名的卷子呈递过来就行了。

    潘贵妃拿到卷子以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