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世家中算是少有的医学天才,被潘家人赋予厚望,两人嘴上不说,心里也是颇有几分得意的,毕竟能有他们这样成就的人可不算多。
谁知道他们的皇帝姐夫生了重病,这俩自诩学成医术的人却是束手无策,压根帮不上一点忙。这不得不让他们怀疑,其实他们距离一名好医生的水平还是有距离的,连人家名医的衣角都没擦上边
于是大受刺激的两人,打算拜许叔微为师,好好学习他的医术。许叔微年少时也跟很多人学习过医术,所以一点都不小气,很是大方地交给他们自己的行医心得,于是造成了两人成日往外跑,完全视婚礼于无物的状态。
潘永寿借着进宫给三孩子检查身体的时候跟潘贵妃大大地抱怨了一通。
“到底还是年轻啊,阅历不够。”潘贵妃摇头轻叹。
“啊”潘永寿摸不准潘贵妃这句话到底啥意思,有些迷惘地问。
潘贵妃笑了笑,道:“没事,到底年轻,多学些也是好的。爹爹也不想让他们从此没得进步了吧”
潘永寿摸着胡子道:“有向学之心是好事。可这成家立业也是大好事呀,等他们好好成了亲,想往哪跑就往哪跑,我还不想多管闲事了呢。”哼,真当他闲得蛋疼没事找事做啊关键是你们也不能这么不把婚事当回事啊,太不给你们泰山大人面子,以后吃苦头的可是自己。
潘贵妃听着潘永寿,心思却已经飞到另一方去。
看到了手下交上来的许叔微的人生经历,潘贵妃对这个时代医学教育机构培养出来的大夫的医术有了深深的担忧,她后来仔细翻阅了资料,发现州、府、县等地方医学机构只要学满一年时,委官进行考试,合格者便可补充为地方医官。
是人都知道中医是经验性的,光背方子和病症是没有用的,每个方子都要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略微改变,否者药不对症,吃了没用还好说,说不得剂量一个不对,还会死人呢只学习了一年,连实习时间都嫌不够的人怎么就能出师了呢怎么就能独当一面了呢
这种情况若是真的,提供给地方的医官基本都是这样培养出来的,那么刘叔微一下子遭遇两个庸医的经历看起来非但不稀奇,反而是常理。
唉,设立济慈院的事情真是任重道远啊。以前以为大宋朝有专门的医学教育机构,弄足够多的医生是可行的,谁知道今天才发现,这种培养方法存在很大漏洞,出来的医生多半是个半吊子,得医死了多少人才能学到足够多的经验啊还是得从源头抓起,好好整顿一下医学教育机构。
送走了潘永寿,潘贵妃又开始伏案工作,唉,做个女强人可真不容易,赵构,你啥时候好呀我只想动动嘴皮子,不想要亲力亲为啊
三月中旬的济南府周边的农村,刚刚忙完一场紧急的春耕抢种活动。好不容易把留置在济南府的散兵流民中志愿加入武卫二军的人都登记完毕,一年一度的春耕已经进行了一大半。
李清月他们的规划中有一个是招收退伍士兵、部分家属进新式官营农场的计划。
前文提到过,为了应付日益庞大的财政支出,实现多方面增收,大宋官方还经营了农业、手工业和其他的经济活动。
其中所谓宋代的官营农业,包括了屯田、营田和官庄。屯田指的是军队垦殖,营田指的是边疆地区官方组织的民垦,这都是前代已有的。
宋朝政府还有一类直接经营的田地即官庄。官庄不同于屯、营田的特点,或它与前者的最大区别,是屯、营田不论以兵、以民都是将许多兵民集中到官地上集体耕作,而官庄虽然也有用兵士耕种的,但多数采取向民间出租的形式古代版个人承包制。
吴玠在曾在陕南一带的屯田,开始时效果不佳,在漕臣郭大中建议下,改为出租经营,“使民自耕”,乃岁人多于屯田。这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百姓们的积极性。由此可见宋代屯田、营田、官庄三个的界限已经很模糊模糊,并不是称作屯田就永远是屯田的。有时屯田役使百姓,有时营田中又有军兵。有时名为屯田、营田,实际却是将土地出租于民。除了屯田、营田、官庄外,还有为数可观的学田、职田和各种名目的公益田如义役田等,这些土地实际也控制在官府手中。其中的公益田,也是维持免费给学子们提供教育的书院以及慈幼局等慈善机构运转主要经济来源,非常重要。
大宋朝官农场的经验这么丰富,有这么个基础李清月接下来就好办多了
这个农场仍然叫做官庄,但是土地不是出租给这些退伍士兵以及军属的,而是按人头分配的,并且不会收取租金和赋税,但是等到秋收过后,军队则会以低于市场一般价格之多百分之五收购粮食,充做军粮。这么一笔账算下里,明面上朝廷比以前盘剥得少了,是吃了亏的,但其实付给禁兵的军俸已经大大缩减几乎是原来三分之一,仔细算下来,朝廷还真是赚了,同时还改善了大家的生活减轻了其他百姓的负担,可谓是一举多得。
………………………………
第六十九章 殿试
更新时间:20130326
在济南府新式官庄建设进行得如火如荼的同时,汴京城也迎来了三年一次的重大时刻,这是上千万寒窗苦读十几年的学子们决定他们命运的最重要时刻。
没错,绍兴五年的殿试即将轰轰烈烈地开始。尽管赵构一度病重,李纲他们也没有放松对遴选人才的重要途径春闱的考试工作,在潘贵妃忙忙碌碌的不经意间,二月举行的春闱考试已经圆满落下帷幕。通过春闱的幸运学子们滞留在京城各大客栈,怀着激动不安的心情翘首等待着当今天子亲自主持的殿试,然后得到天子的钦点的进士出身,实现或光宗耀祖的愿望,或达济天下、经世济民的宏大伟愿。
不过这些士子显然要失望了,赵构就算不生病,他不会去亲自干这份工作的。
在建炎二年九月高宗即位后的第一次殿试完毕,御药院按惯例将前十名卷子奏上请高宗定夺名次。赵构彼时初登皇位,还有点傻蒙蒙的,完全不懂这科举到底是个什么玩意,为了表明自己的“大公无私”,竟然索性放了权,说“取士当务至公既有初覆考详定官,岂宜以朕一人之意更自升降,自今勿先进卷子。”����
你说你这不是脑子犯抽吗本来那些个文官权力就够大了,你现在连监督的权力都给弄出去了你这傻缺估计已经忘了殿试是怎么来的吧,在地下躺了两百多年的宋太祖看到这一幕要哭死了,赵光义你生的后代可真是争气啊,实在太争气了
宋初原来是只分两级考试的,在开宝六年时,由翰林学士李仿做主考官,主持在东京贡院进行的全国会试。经过各场会试,共录取进士、各科及第者38人。其中有2人在召对时因“材质最陋,对问失次”,“而被黜落”。
说到这里总觉得大宋有一种民主开放的风气,而且这些知识分子还听懂的维护自己权益。落第进士徐士廉觉得自己遭遇了科考黑幕,果断地跑去汴京衙门击登闻鼓,控告李仿“用情取舍“,要求皇上亲自主持殿试,以求公道。
宋太祖果断下诏从落第者中选出195人和已中的36人,在讲武殿进行复试,由他亲自主持,结果又有127人及第,而原录取的人中又有10人落选。张榜后,朝野大哗,李仿降职。这次科举案,不仅成为殿试的发端,而且自此确立了封建社会的三级考试制度。
由此可见,宋太祖把殿试制度延续下来的深意,就是要用皇权给权臣加上最后一道枷锁,防止他们恣意挥舞手中的权杖,只凭自己的喜好录取人才。而赵构此举果然后患无穷,为权臣操纵科举大开了方便之门,并且慢慢地变得不可收拾。
历史上的绍兴五年,如果没有赵构生病这场变故,潘贵妃也不会掌政,那么主持这场殿试的人将是如今赵构面前的大红人赵鼎。
赵鼎是个不错的宰相,可是不知道为什么,大宋朝站到了首相这个位置的人,往往会失去一种客观性,在他当政的时期内,凡科举试卷与程颐程颢之学不合者,皆遭黜落;后来绍兴八年,轮到秦桧入朝为相并长期擅权以后,每逢开科取士,凡试卷稍涉二程之学者,又全被摈弃。更为严重的是,秦桧及其党羽便上下勾结,肆意践踏考场规则,以个人爱憎取舍士子,终于使科举百弊丛生。
潘贵妃当然不会懂得这些历史细节,但是她不喜欢把所有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