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唐山大地震亲历记-第8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978年3月,全国14个省市的100名规划人员,又一次出现在废墟之上。他们对批准的重建“蓝图”加以细化。历时3个多月,走访单位1600多个;分析计算数据489万个;绘制图表2340多张;制作规划模型6个;完成了多项专业规划。1979年9月,当10万大军进入施工现场之际,20多名规划专家应邀而至,研究、调整了市中心规划及街景规划。多年来,我的内心存有一个想法:收集一份绘制唐山重建“蓝图”的人员名单。之所以想这样做,完全出于我对他们的一种敬意。

    若用哲学解释重建“蓝图”些许变动,主体之于客体的反映,确是不断深化的过程。在粗略勾勒两次变动的轨迹之前,忽又感觉,应把经批准的重建规划作一简述:规划将唐山分成老市区、东矿区、新区
………………………………

第39节

    三大片。老市区,在原路北区京山铁路以北建设;东矿区,以开滦5个矿为基础依矿建点;新区,将原路南区京山铁路以南38个工厂迁往建设,并新建大型水泥厂、热电站。原路南区不再恢复。城市人口65万,占地5662平方公里。执行中拟调整为:人口80万,占地7816平方公里。

    重建规划那两次变动,一次是1982年,一次是1984年。1981年11月底,中央电示河北:唐山重建实行收缩的方针。其基本精神:压缩城市规模,控制城市人口,减少占地面积,加快住宅建设。鉴于此,确定规划调整的原则:控制老市区,缩小新区,利用路南区。1982年,规划调整之后,城市人口76万,占地7322平方公里。住宅建设,1平方米也没有减少。唐山重建,基本是按这次调整后的规划进行的。而对规划充实完善,则源于“第三产业”的风起云涌那已经是1984年所进行的动作了。

    四历来,中国人对逢“五”、逢“十”格外看重。1991年系唐山地震15周年,**唐山市委机关报唐山劳动日报适时开辟纪念专栏。我写了新唐山城市建设之最,记述唐山重建的“先河”工程。其中写道:“震后我市最早建设的住宅小区是河北1号小区,于1978年下半年动工兴建。”

    在开工之前,那里是李各庄一片碧绿的菜地。听说马上搞建设,农民们用颤抖的手起了菜,腾出了重建家园的场地。这,便是唐山重建“先外围、后中心”的第一站;这,便是创造世界奇迹的开始啊当时,整个市区被废墟所覆盖,市区建设无从下手,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先从外围建一些,再把市区的“面”倒出来,才能在失去家园的地方重建家园。

    》

    岁月流过,我们依然记得3连载:唐山大地震亲历记作者:冯骥才,陈建功等出版社:团结出版社新唐山“坐标”的确立,是曾经有过一番“斗争”的。唐山,这座具有百年历史、百万人口、工业总产值占全国近1、拥有千万平方米建筑的城市,瞬间化为一座废墟,变成了几乎没有一笔一划的“白纸”。那么,新唐山的“坐标”如何确定呢当时,出现了两种完全相反的观点:其一,异地建设。就是放弃原有的城市,放弃唐山。其二,原地建设。就是立足唐山,以唐山市区为基础进行建设。两者各陈其理,两种设想各有利弊。

    前者的考虑,的确不无道理:市区地下那条毒蛇般的断裂带,不知何时还会引发大地震。倘若原地重建,清墟和搬迁也费工费时费钱呀。倘若把那些企业、事业单位分散到各县,不是可以武装和发展各县的经济吗后者的理由,自然也相当充分:唐山是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原地重建利于保持其历史特色。原地重建尚可减少征地、迁移的巨额投资,节约土地。还有一点呢,就是尽可能地利用原有城市基础设施。

    新唐山“坐标”确立之后,应把什么作为施工的重点呢施工的第一步应从哪里走呢1978年上半年,在重建准备的开始阶段,问题很自然地提了出来。曾有一种想法,首先搞两条街道新华道和建设路的建设,尽快在两条主要街道两旁,矗立起一些大型公建项目。这样,可以尽快让世人看到重建的壮观场面。当时,这两条路两旁有4675间简易房,住着2300多户居民,短时间无法完成搬迁。况且,投入大量设计、施工力量搞公建,居民住宅怎么能大面积开工呢

    还是让我们把思绪牵到河北1号小区吧。当我把唐山重建研究作为一种责任时,我如痴如醉地翻阅各种资料,因而深感这“第一小区”功勋巨大。在一个金灿灿的星期天,我独自一人来到这个小区,悉心感受它的深刻内涵。河北1号小区河北里,确切的建设时间为1978年9月10日。它坐落在市区的北部,就是现在属于路北区的地方。资料告诉我,小区建筑面积20多万平方米,88栋“内浇外挂”结构楼房。施工者:唐山地区建筑工程公司。

    唐山重建,其规模之宏大,实在令人浩叹。作为重建的第一个“小区化”成果,河北1号小区不仅在“搬迁倒面”中影响重大,而且为大规模重建积累了丰富经验。唐山地震10周年时,100多个小区出现在昔日的“墟海”之上。建设一个20多万平方米的小区,在唐山的历史上不曾有过。而在当时,就是在我们整个神州大地上寻找,也很难找到这样的小区的踪影。无疑,小区的示范作用也是其功勋之一。这里是唐山重建的,成为向一个伟大目标进军的第一站。

    五唐山,这座被地震毁灭的城市,它的重建、它的复苏、它的蓬勃,与那些“正常生长”起来的城市,确实有着太多太明显不同的地方:必须把百年城市建筑的废墟,以及拆除简易城市所产生的废墟,进行清理腾出场地才能施工。清墟的工作量之大,居民搬迁的任务之艰巨,实属罕见。于是,便出现了清、拆、建并行的那种局面。我以为,唐山重建,似应分为三个大的阶段:1978年初至1979年7月,搞试点锳路子;1979年下半年至1984年底,大规模建设;1985年之后,完成扫尾工程。

    “以人为本”的光辉理念,在唐山重建这一伟大实践中,已经体现了出来,而且充分,而且鲜明。重建活动,自始至终视住宅建设为“头等大事”。我查阅过相关资料,1979年至1985年,每年住宅竣工的面积,均占当年全部竣工面积的60以上。而1980年与1985年,则分别占了7253和7085安居,才能乐业。鉴于此,对住宅建设一“优”再“优”:资金,优先安排;运输,优先保证;物资,优先供应。凡不影响配套的公用建筑,一律给建房子的事情让路。

    在龙华小区,诞生了一个“五虎闹龙华”的故事。虎,喻指参战的建设者:邯郸市二建公司,唐山市一建公司,中建二局三、四公司,张家口市一建公司。五虎争雄,那是一种真诚的沸腾,那是一种高昂的奋进。龙华小区工地,一个个动人的画面,在历史的天空闪耀。该小区实现“四个当年”:当年开工、当年竣工、当年配套、当年入住。唐山重建速度最快的,就是这个龙华小区。巧的是,我家曾在小区的附近居住。有时,我竟仿佛听到“五虎”竞赛响亮的吼声。

    我写这篇东西时,不禁想起“邯二”的名字。“邯二”,邯郸市第二建筑工程公司之简称。“邯二”有如一面鲜红的旗帜,在宏阔的重建战场上迎风招展。他们自重建伊始至1986年,完成建筑面积129万平方米。竣工交付的668个项目中,一大批优良工程令人赞叹。1979年8月,“邯二”在机场路甲区建设的第一栋楼19号楼,被评为“全优工号”样板楼。这栋4层5个单元的住宅楼,建筑面积3160平方米。为做好最后一道工序的工作,油工班每人一把刷子一支笔,刷子走大面,用笔再找细

    》

    岁月流过,我们依然记得4连载:唐山大地震亲历记作者:冯骥才,陈建功等出版社:团结出版社把住宅建设视为“头等大事”,并非忽视配套工程的建设。倘若配套跟不上去,仍会影响居民入住。现代城市的地下,恰似一张密密麻麻纵横交错的网。常常出现这样一种情形:埋一次地下管线,就得刨一次路面,人们戏称之为“拉锁马路”。怎样实现“先地下、后地上”呢1981年春,在市中心区新华西道,市政、供电、邮电、煤气、热力,加之发电厂等单位,穿插作业,仅仅一次破土,8种28条地下管线,便安然嵌入地下。类似这样的联合施工,绝非一次,事例确实很多。

    干好“头等大事”,多亏了各路援建的弟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