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看到一块巨石,正统的犹太教徒都相信它是”shetiyyah”,即”世界的基石”。公元前10世纪,所罗门本人曾亲手把约柜放进这块巨石上的内殿的”深深黑暗”中参见本书第十二章。因此,我希望能通过触摸”世界的基石”,去捕捉对我正寻找的那件失踪圣物的一种更深刻、更持久的感觉。这就像一个男人想通过抚摩久别情人的衣物,去唤起对她形象的回忆一样。
但这并不是10月的那个下午我参观岩石圆殿的惟一目的。我知道,我还能去参观岩石圆殿以南几百米外的另一座建筑,它在我的考察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那就是埃尔一阿克萨清真寺,12世纪时,圣殿骑士们曾把它作为总部。我想,当年他们可能就是从这个地方开始了对”世界的基石”下面那个地洞的考察。一些传说里说,所罗门圣殿被摧毁前不久,约柜可能就被藏在了那个地洞里。
我先去了埃尔一阿克萨清真寺。我脱掉鞋子,走进了凉爽而宽敞的长方大厅,它被穆斯林看作”最远的至圣之所”,据说,穆罕默德在他著名的”夜旅”中曾被天使们送到这里。但是,无论这位先知生前公元570632年在什么地方祈祷,它都早已经不存在了,我现在看到的是不同建筑风格的混合,其中最古老的风格可以上溯到公元1350年前后,最新的风格则属于19381942年间,当时,意大利独裁者墨索里尼捐赠了我眼前这许多根大理石柱,而埃及国王法鲁克则资助了大厅天顶的修复和粉刷工作。
圣殿骑士们也在这座大清真寺留下了自己的印记。他们从公元1119年开始在此处居住,直到1187年被萨拉丁逐出耶路撒冷时才离开。他们对大清真寺的建筑做出过贡献,其中包括回廊的三个中央开间。他们为清真寺附加的其他建筑,后来大多都被拆毁了。然而,他们的餐厅却被保留了下来因为它和附近的”妇女清真寺”是连在一起的。当年他们作为马厩即所谓”所罗门的马厩”的那片宽阔的地下方场,也得到了完整的修复。
我穿着袜子,小心翼翼地从大厅里的那些穆斯林当中穿过,他们已经聚集在那里,准备作下午的祈祷。我感到格外轻松,又悉心感受着这里的一切,心情十分激动。不同时代和影响的汇聚,新与旧的混合,墨索里尼的大理石柱,以及11世纪伊斯兰教的马赛克拼画,这一切都使我如醉如痴。
大厅里很宽敞,烛光明亮,飘荡着一阵阵焚香的气味。这使我联想到了当年那些欧洲骑士很久以前,他们曾在这里出生人死,并且用”所罗门圣殿”命名他们那个奇特的秘密教派;而所罗门圣殿的遗址现在是岩石圆殿离此处只有两分钟的路程。所罗门圣殿的”raisondetre”法语:存在的理由译者注极为简单。构思设计这个圣殿的目的,仅仅是作为”安放耶和华的约柜”的”殿宇”旧约历代志上第28章第2节。不过,约柜当然早已失踪,而所罗门圣殿也早已不复存在了。
所罗门建造的那座圣殿于公元前587年被巴比伦人夷为平地,半个世纪后在原址上建起了第二座圣殿,而它又在公元70年被罗马人夷为平地。后来,那个原址一直被废弃不用,直到638年穆斯林军队到来后,又在那里建起了岩石圆殿。
在这一切变迁中,”世界的基石”始终原地未动。因此,这片放过约柜的圣洁地面便成了一个恒定的因素,经历了历史上的一切狂风暴雨。它目睹过犹太人、巴比伦人、罗马人、基督徒和穆斯林来来去去,它至今犹存。
我穿好鞋子,离开埃尔一阿克萨清真寺,经过圣殿山树木环绕的外围区,朝岩石圆殿走去。岩石圆殿这个名字本身就说了它是”世界的基石”的护卫。岩石圆殿是一座宏大优雅的八角形建筑,外面贴着深蓝色瓷砖。圆殿的主要外部特征就是它那个巨大的金色圆顶,在耶路撒冷许多不同的地方都可以看到。但在我眼里,这座高大完美的纪念碑式建筑却并不令人感到惶惑压抑。相反,它传达的是一种复合感觉,将轻盈优美与一种含蓄而令人泰然的力量混合在了一起。
这座圆殿的内部建筑更加强了我这个第一印象。它们的确使我屏气凝息。高高的穹顶,支撑内部八角大厅的圆柱和拱门,各式各样的壁龛和凹壁,马赛克装饰,各种铭文这一切元素以及其他更多元素都混合在一起,其比例和分布都无比和谐,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人类追求神圣的永恒渴望,显示了这种渴望的高尚和深刻。
我走进圆殿大厅的时候,曾举目仰望圆顶,其离我最远的地方消失在我头顶上平静的黑暗中。但我此刻却仿佛被一种强大的磁力所吸引,不觉收回了目光,再次朝清真寺的正中望去。那里有一块黄褐色的巨石,方圆30英尺左右,正好位于圆顶下方。巨石表面的一些地方很平坦,另一些地方则凸凹不平。
这就是”世界的基石”。我朝它走过去时,心跳加快了,呼吸也似乎急促起来。不难理解古人为什么会把这块巨石看作世界的基石,也不难理解所罗门当年为什么把它选作建造圣殿的中央基石。它纹理粗糙,形体对称,巍然屹立在摩利亚山的岩基上,像大地本身一样坚不可摧。
整个中心区周围有一圈雕花木栏,但围栏的一角有个凹进的部分,我可以站在那里,伸手抚摸”世界的基石”。它的纹路已经被我以前的无数代朝圣者抚平,非常光滑,近似玻璃。我站在那里凝思,通过手指上的毛孔吸取这块奇特巨石的悠悠古韵。进入这地方,站在我力图揭开的那个奥秘的源头,品味这冥思的瞬间,这虽说是个微不足道的胜利,但对我来说,它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收回了手,围着”世界的基石”转了一圈。它的一侧有个梯口,通向巨石地底深处的一个空穴它活像个地洞般的大石柜,被穆斯林称为”灵魂之井”。忠实的教徒们说,在这里有时能听见死者的声音,其中还夹杂着天堂乐园河流的水声。
不过,我进去之后却除了一些低声祷告之外,什么也没有听见。祷告声来自六七个朝圣者,他们在我以前进入了大厅,此刻正虔敬地俯伏在凉爽的岩石地面上,用阿拉伯语向仁慈的安拉祷告,声音流畅甜美。安拉的那些先知都生活在穆罕默德时代之前很久,其中包括亚伯拉罕和摩西;安拉也是惟一的真神,与耶和华这位约柜的上帝没有任何区别。
我知道,一些犹太教和伊斯兰教传说里提到:”灵魂之井”底下有条封闭起来的秘密通道,通向很深的地底。据说,所罗门圣殿被毁前,约柜曾被藏在那里,很多人还相信约柜当时就在那里,由精灵和魔鬼守护着。
我在本书第二部里说过,我认为,12世纪时圣殿骑士们可能就是听到了这些传说以后,才决定到这里来寻找约柜的。那个故事的另一个版本可能会使圣殿骑士们格外感兴趣。它自称是一个目击者的叙述:当年巴比伦军队闯进所罗门圣殿前一刻,一个名叫”巴录”baruch,旧约先知耶利米的门徒译者注的人看见一位”上帝的天使”在隐藏约柜:
我看见他下来进了内殿,从里面拿出帘幕、约柜并幔子及两块诫版他对着大地大声喊道:”大地啊,大地啊,大地啊,听全能上帝的话,接下我交付与你的东西,守卫它们,直到最后一刻。你听到吩咐后,再把它们交还,不准陌生人占有”于是大地便张开了口,把它们吞了下去。引自叙利亚伪经巴录书,见hfd斯帕克斯编旧约后典1989年牛津版,第843844页
如果圣殿骑士们当年的确是受到以上这段文字的启发,到”灵魂之井”底下去找约柜,那我可以断言,他们肯定是一无所获。在他们眼里,所谓伪经巴录书以上段落即引自该书很容易被看作一份真实的古代文件,其年代是公元前6世纪。然而,现代学术界后来却证明:它实际上成书于公元1世纪晚期,因此不可能是隐藏约柜的目击人的叙述,无论约柜是由一位天使隐藏起来的,还是由其他什么人隐藏的,都不可能。相反,它通篇都是一部想象虚构的作品,尽管它语调奇异,扣人心弦,却没有任何历史价值。
出于这个原因和其他原因,我可以肯定圣殿骑士们当年在圣殿山的挖掘徒劳无功。但我也想到,他们后来也许又听说埃塞俄比亚是约柜的最后安放地,因此才有一群骑士去了埃塞俄比亚,亲自调查这个说法是否属实。
现在,我沿着那些骑士许多世纪前艰辛跋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