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太师,诸位同僚,提到了茹天官,罪人痛心疾首,恨不得能替他去死!前些时候,罪人为了反对军制改革,就去找茹天官商量,请求他帮忙说话,一起反对。而茹天官苦口婆心,劝我不要一意孤行,应该以大局为重,以大明为重,不要太在意个人利害得失……奈何罪人鬼迷心窍,竟然跟茹天官吵了起来。当时他咳嗽一声接着一声,几乎不能言语。我还生气,以为他故意装病,想要敷衍搪塞,我,我说了好些过分的话……”王聪的声音越来越低,满脸羞愧,恨不得钻到砖缝里。
茹瑺当时劝他不要跟朝廷对着干,结果他反而讥诮茹瑺,当年为了能在北平立足,巴结他们这些武人,到了如今,竟然摆出了天官的架子,别以为我们不知道你是什么人……现在回想起来,茹瑺是用最后的一口气,在劝说他,不要犯傻。
茹瑺没有对不起他,相反,是把一颗心掏了出来。
很可惜,当他意识到,茹瑺已经死了,而且他已经落到了诏狱之中,大错铸成,再也没法挽回了。
“陛下,茹天官之死,罪臣难辞其咎,情愿一死,以谢天下!”
王聪颤颤哆嗦,重新跪倒,五体投地。
朱棣看着他,半晌才懊恼地叹口气,什么也没说。
“太师,该请郑国公他们了。”
柳淳点头,今天的真正主角,这才步入奉天殿。
常茂身穿着麒麟服,其余使臣,也都穿着绯红的礼服,来到了金殿之上,常茂正准备跪倒磕头,朱棣却伸手阻拦道:“诸公乃是我大明功臣,从今往后,不需要跪拜。”
柳淳也含笑道:“陛下天恩,郑国公,你们就鞠躬吧!”
常茂慌忙施礼,其余人也都跟着。
朱棣含笑,从龙椅上走下来,到了众人面前。
他走到了一位使臣的面前。
“你叫郭冀是吧?”
“是,正是微臣。”
朱棣笑道:“太师,你可知郭冀有何功勋?”
柳淳立刻道:“郭冀在洪武二十五年,奉命出使哈烈,历经一年零三个月,赶到哈烈。当时哈烈汗王出尔反尔,扣押大明使臣。郭冀一行,死伤惨重……被扣押期间,郭冀身为俘虏,饮雪吞毡,受尽了折磨,却能不失臣节,不拜蛮夷,铮铮铁骨,堪称我大明脊梁!”
“好!”
朱棣大笑道:“卿不拜蛮夷,朕也许你不拜天子,尔为大明脊梁,永远笔直刚强……太师,取金质奖章来!”
“遵旨!”
柳淳从下面人手里,接过了一个紫檀木的盒子,展开之后,一枚金质奖章熠熠生辉,柳淳用双手捧起,朱棣则是双手拿起,抓着明黄色的缎带,给郭冀挂在了脖子上。
一瞬间,郭冀热泪盈眶,浑身颤抖。
“臣,臣未能完成先帝旨意,又未能以死报国。如今侥幸归来,如何能受天子大恩啊?”
朱棣摇头道:“不必过谦,哈烈那是蛮夷异域,探索未知,又如何能一定成功?汝等之功,堪比张骞,不失臣节,胜似苏武。我大明若要长盛不衰,兴旺发达,就需要你们这样的忠勇之士,这是你们应得的。”
朱棣说完,又从柳淳手里,接过了一份明黄色的文书,上面简略写着立功受赏的缘由。朱棣一并交给了郭冀。
没有赏赐金钱,没有封妻荫子,也没有提升官爵,可就是将金质奖章挂在胸前,顿时就不一样了。
当初在靖难之役中,也曾有人得到过奖章,不过那是针对保卫北平的功臣,属于特例。可这一次不一样。
柳淳建议,朱棣也下旨了。
从今往后,凡是与国有功的人员,根据情况,可以分别获得不同等级的奖章。
这个奖章不同于官爵,也不会提升俸禄,可是眼看着一个个人挂上了奖章,就让那些没有得到的人眼红心跳。
朱棣每走到一个人的面前,都会让柳淳介绍功劳,然后亲自挂上奖章,褒扬勉励,而得到了奖章的人,又都被安排在王聪的旁边。
对比真是有些惨烈,王聪的老脸涨得比猪肝还难看,他强忍着咳嗽,心都在滴血。
只不过没人会在意他,朱棣转了一圈,最后走到了常茂的面前。
这一次给他的盒子全然不同,是一个绿松石的,在盒子上面,还嵌着两条金龙,光是这卖相就不凡啊!
朱棣拍了拍常茂的肩头,不用柳淳说话,他直接道:“卿乃是开平王之子,位居郑国公。主动前往异域,不辞劳苦,十年之间,出生入死,有大功于社稷,堪称臣民表率。朕岂能不赏,常茂,你看看朕给你准备的此物如何?”
柳淳很配合地把盒子送到了朱棣的面前……
………………………………
第859章 把勋贵也赶出国门
“臣谢天子圣恩浩荡!”
常茂双手颤抖,接过了唯一一枚玉质奖章。
洁白无瑕的羊脂玉,润如凝脂。
两条金龙,盘踞上面,张牙舞爪,仿佛随时要飞出来一般。一枚红宝石的珠子,在龙口处镶嵌着,凝重的好像一滴血!
常茂捧着精致到了极点的奖章,突然泣不成声。
泪水一滴一串,流了下来。
身为开平王常遇春之子,他承受的东西,不是外人能够想象的。
当年常遇春英年早逝,常茂还很小,撑不起家门,多亏了蓝玉帮衬着,后来常茂继承郑国公爵位,也着实立了不少功劳。
很可惜,在北伐残元的时候,酿成了大错,连岳父冯胜都怒了。
起落之间,常茂终于看懂了,要不是靠着他爹的威名,自己什么都不是。
而在靖难之役的前后,常茂更是想透了,要维护常家的威名,他就必须靠着自己……以舅舅的威名,也很难自保,一个男子汉大丈夫,要是不争气,就没人能救你!
因此常茂才冒险前往哈烈,十年辛苦,出生入死,鬓角斑白。
终于换来了这一枚玉质奖章。
虽然这枚奖章不代表官爵,不代表俸禄,但是当朱棣把奖章挂在他胸前的时候,常茂下意识挺直了腰杆,是从心里往外,发自肺腑的那种。
他无比确信,自己能够坦然面对父亲了。
虽然他没有常十万的自信,也没法靠着十万兵马横行天下。但是他依旧是个堂堂正正的汉子,如此,也就足够了。
常茂也不年轻了,虽然他早些年荒唐过,纨绔过,但是此时此刻,常茂以自己为荣!
同样倍受鼓舞的还有那十几个人。
他们有的是出使哈烈的使臣,有的是随从,有的是被俘虏的将士……十多年的坚持,终于换来了朝廷的肯定,他们问心无愧。
“太师,这十二位功臣不失臣节,除了赐予奖章之外,还有什么赏赐?”
柳淳笑道:“陛下,臣已经责令礼部,将他们的事情整理下来,然后撰写文章,编入小学教材,让人们能够了解,铭记!”
此话一出,郭冀等人都倒吸口气!
我的天啊!
这个恩典也太大了!
这世上不乏追求名标青史的人。但青史算什么呢?不就是几行文字罢了,能阅读史料的,都是顶尖儿的文人官吏,至少是天下人的百分之五。
柳淳说的是什么?
编入教材啊,整个大明通用的教材,铁定成为一代人的记忆。
值了,真的是死而无憾了。
他们在回来的路上,憧憬了许多可能的结果。但是最多也就想到名列方志之中,成为地方父老的骄傲。
根本没有想到,竟然会成为全国的表率,实在是太出乎预料,高兴到颤抖。
“陛下,臣一直在思考一件事情。”
柳淳声音深沉而凝重。
“臣在大兴教化的时候说过,希望建立起‘大明人’这个观念。全天下的百姓,第一重的身份,就是大明人,之后才是某个地方,某个行业,某个家族……同为大明的子民,我们需要的是共同的记忆!需要彼此连结在一起。”
“这个连结可以是诗词歌赋,也可以是衣食住行。”
“拜共同的祖先,读同样的历史,祭祀同一个神灵,秉持相同的道德……共筑长城,泛舟大运河,读汉唐文章,颂李白杜甫……”
“正是这个共同的记忆,构筑了中原王朝,构筑了几千年的道统传承……虽然蛮夷时常入寇,虽然国势起落,兴衰交替。”
“但是……我们依旧站在这块土地上,生生不息!兴旺发达……”
柳淳说到这里,眼睛都在冒光,而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