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因为他们不知道,不同的单位,是不能相加的。
而且有趣的是,还有一批人在讨论明代岁入的时候,又会自动忽略石,匹一类不同的单位,仅仅保留代表白银的两。
结果就是明代岁入仅有几百万两,相比起“繁荣发达”的宋代,连个零头都不如,又得出大明极端落后的结论。
诚然,明代的税制存在问题,有很多税被地方截留了,但一个偌大的明朝,又怎么会只有那么一点钱?
稍微动点脑子都知道,真的那么少,明朝早就亡国了。
柳淳跟弟子们,不需要讨论大明的税收到底有多少,他们关心的是怎么才能把税稳妥快速地收上来。
“师父,地方统一征税之后,我们就可以统一标准,比如把粮食都用稻米计算,丝、绢、绸、缎、麻、布……这些我们也可以简化成一种,或者两种,这样统一了标准,交入太仓之后,调拨使用,就会方便多了。”
柳淳听完,频频点头,“说得好,在实物税还是主体的情况下,简化纳税的种类,的确能方便不少,你们用心了。”
龙镡道:“还是师父教导的好,一个万石的粮区,是万万没法进行调配简化的,弟子们信心就在于此!而且弟子们还根据师父的教导,研究了最优的运输线路,会想尽办法,节约路上的消耗。”
荀顺庆也道:“没错,师父说过,学好算学,什么都不怕!”
柳淳满意微笑,“行,我总算没白费心思……瞧你们俩瘦的跟鬼似的,临别之前,为师请你们吃火锅,羊肉的,给你们贴点膘,回头好有精神头做事情。”
柳淳假假的也是二品大员,但他跟门生弟子,包括普通人,相处起来,都十分自然随意。师徒三个,能为了一块羊肉,你争我抢,浑然不觉。
或许就是如此,才赋予了柳淳门下接地气的朴实作风。
对于这场较量,柳淳已经没有什么担忧了。
只要不被黑,赢家一定是变法派!
而就在柳淳等着结果的时候,一个令人震撼的消息从北平传来,率先完成夏税征收的居然是最北边的北平!
这下子可把所有人都炸晕了。
怎么回事?
别是弄错了吧?
北平?
那不是荒蛮之地吗?每年都要从内地调拨粮食,虽然在柳淳的折腾之下,北方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观,但是人们的偏见依旧没法改变。
而且当人们看到了这一次的数据,那是越发惊骇了!
北平,辽东,大宁,三处贡献粮食,一百二十万石。
不算很多,一个苏州府,就要缴纳二百一十万石,相比之下,这三处还是很可怜的。不过也别太小瞧了,因为苏州的税赋太重,没有可比性。一百二十万石,正好跟浙江相同。
三镇顶一省,也算不错了。
等等!
这三镇有多少人?
加起来有五百万吗?只怕连浙江的一半人口也没有,哪来的这么多税粮?
再往后看,吓人的还在后面!
各种商税,总计达到了惊人的五百五十万贯!
什么?
全国的盐税加起来,也刚刚七百万出头!这三地的商税,就快赶上盐税了。
开什么玩笑啊?
很多人都想立刻上书,弹劾朱棣做假。
就连老朱都坐不住龙椅了,他第一时间,把柳淳叫到了宫里。
“你小子给朕说说,燕王的呈报,是真是假?”
柳淳轻笑道:“陛下,莫非您也不信,能有这么多的税收?”
朱元璋赏他一个大白眼,“别说朕了,你问问满朝文武,有几个人相信?”
柳淳依旧不慌不忙,轻笑道:“陛下,莫非忘了,从今年开始,北平,大宁,辽东的等地的商屯,作坊,陆续结束了免税免赋的时期,臣只能说,这还算少的,到了明年,后年,或许会更多!”
柳淳可没有撒谎,商屯,军屯,作坊,都是在洪武二十年之后,陆续建立起来的……按照大明朝的规定,开荒的前五年,可以免赋,朝廷甚至会免费给予种子和农具,等到五年之后,再征收田赋。
一转眼,五年的功夫,已经到了。
柳淳当初所做的一切,到了收获的时候了。
朱元璋看着北平的呈报,再看看其他各省的,眉头渐渐皱起,老皇帝只有一个疑问,“这要是都变法成功了,朝廷能增加多少税收啊?”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第325章 皇明祖训
柳淳当年能名动京城,就源于他对大宁等地的治理,一片世人眼中的蛮荒之地,愣是被他榨出了油水,因此老朱视柳淳为奇才,这才留在京城,创立皇家银行,进而推动变法。
朱棣延续柳淳的道路,做得更大,产生的效果也更好,把商税算进去,三镇给朝廷带来的岁入,尤其是货币部分,占了四分之一强!
也就是说,大明的货币税收,加上辽东三镇的,也就两千万出头,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盐税,剩下的就是各种折现,七拼八凑,才弄了这么多。
朱元璋当初想给子孙留下一千万两金银的内帑,也就是这个原因,毕竟太多的钱数,老朱还是没法设想的。
经过柳淳的折腾,已经让朱元璋有了很大的改变,一句话,洪武帝开了眼界,见识了钱财……可即便如此,变法的效果还是让老朱瞠目结舌!
“北平三镇能缴纳如此多的商税,试问南直隶,浙江呢?这些地方更加富庶,如果推行新制,是不是能有……更多的税收?”
老朱迟疑了半晌,他想象不出,具体会达到多少,貌似只有柳淳,才会对庞大的数字没有半点感觉,完全心平气和,云淡风轻。
“陛下,北平三镇的商税固然很多,但是其中大宁钢铁厂就贡献了八十万贯,连同钢铁相关的行业,一共纳税一百三十万贯!”
老朱哼了一声,“你的功劳,朕知道了。”
“陛下,臣不是表功,臣是说其他地方,并没有这样的工厂,另外呢,北平和大宁等地还有许多的作坊,还有商屯和军屯,这些产业都需要朝廷的保护,所以征收税赋很容易,如果在内地征收,会遇到很多难题,也未必能如数征收上来……不过以臣的估算,如果全面推行,仅商税一项,就能超过一万万!”
“一万万……”
果然,老朱脑袋晕了,真是不够用了。
朱元璋仿佛看到了金山银山一般,他喃喃道:“这么多的钱,该,该怎么用啊?”
还有钱多不会花的!
柳淳哑然失笑,“陛下,征收更多的商税,就要做更多的事情,修路、兴学、扩建城池、招募更多的官吏,完善税收系统,建立强大的军队……花钱的地方太多了,陛下会觉得,征收越多的钱,可花的更多,甚至会出现入不敷出的情况!”
老朱气得眉头乱挑,“臭小子,那朕还多征税干什么?”
柳淳哑然,“因为两个字。”
“什么?”
“权力!”
“权力?”
“嗯!”柳淳笑道:“以目前的岁入,仅仅够维持朝廷的日常开销,偶尔有些积累。假如能有一亿以上的岁入,朝廷就能勒紧裤腰带,每年拿出一千万治理黄河!陛下请想,假如黄河治理好了,会带来多少的收益?”
“这个……不是能用收益来说的。”老朱轻叹口气,“圣人出,黄河清,可黄河几时清过?”
“陛下!黄河清浊不在天,而在人!在于投入,在于治理……如果能持之以恒,每年千万贯以上的投入下去,至少十年,二十年之后,就能基本杜绝黄河水患!”
“什么?”
朱元璋惊得站起来,“你说能消除黄河水患?这,这是真的吗?”
老朱的反应,有点超出柳淳的预料,皇帝陛下各位的激动,双手情不自禁挥动,浑浊的老眼放着异样的光彩。
朱元璋想起了自己一家,他童年的悲剧,就源于水患,水灾,蝗灾,反复蹂躏,家园摧毁,父母兄弟,都变成了可怜的流民。
有些时候,朱元璋真的相信有天命存在,因为没有老天的庇护,他都不知道自己怎么活下来的!
那段记忆太痛苦了,苦到了即便当了几十年的皇帝,还是念念不忘。
后来元廷出了个能干的大臣,叫脱脱!
坦白讲,他是个真正愿意做事的人,也能做事,元末的历史,脱脱就像是辛勤的工蜂,燃烧一腔热血,在全力延续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