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国势-第96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无法克服兵员补充的瓶颈,白军就只能是一支“一次性军队”,它的每一点消耗和损失都几乎是无法恢复的,每打一仗――即使是胜仗――就削弱一分,胜利越多,损失越多,实力越弱,离终的覆灭也就越近了。反观红军,一直弱小状态下成长,但只要不被彻底消灭,便有东山再起的时候。

    这简直就是美国南北战争的翻版――虽然北方没有杰出的将领,但北方拥有工业基础,拥有人口优势,不管打多少次败仗都可以恢复重建,南方只要稍微打几次败仗乃至消耗战都会一蹶不振。

    鄂木斯克政权军事上另一个无法克服的问题是缺乏统一的领导与指挥。苏维埃政权的各路敌人当,有忠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克伦斯基,有妄图复辟诺曼洛夫王朝和沙皇***的――高尔察克、邓尼金,有想趁着天下大乱借机恢复故国争取民族***的――曼纳海姆、毕苏斯基,有想割据一方占地为王的――彼得留拉,有想换取***和回家的机会的――捷克军团、有纯粹就是看不惯苏维埃政府的政策、方针和路线的――叛乱的哥萨克、甚至还有干脆就是打家劫舍过了今天不想明天的流寇――马赫诺。这些力量虽然都与苏维埃政权为敌,但他们的***信仰和目标却千差万别,存着无法调和的矛盾。即使高尔察克担任了高执政,他原来俄军的地位并不高,也不能够统御所有军队。

    而布尔什维克一贯强调党的领导与***路线,即便高层党的干部不懂军事,也依然能够掌握全部军事。这就保证了大的凝聚力,因为作战经验可以战斗学习,团结和凝聚力却不容易培养。这个过程,不得不承认契卡的厉害。

    作为布尔什维克的***保卫机构,契卡全称全俄肃清反革命及怠工非常委员会,简称全俄肃反委员会,契卡是该委员会俄缩写的音译。根据ФЭ捷尔任斯基的建议,彼得格勒军事革命委员会于1917年4月4日通过了《关于建立肃反委员会的决议》;4月20日,设立以捷尔任斯基为主席的契卡并各级地方苏维埃成立肃反委员会。作为布尔什维克生产、军队和地方上成立专门的肃反机构。它拥有很大权力 ,可以逮捕一切敌对分子,冤假错案自然免不了,但真正的敌人也会这样“宁可错杀千人、不可放过一个”的氛围折翼。

    虽然有工业生产、兵力动员和交通运输方面的优势,但苏维埃方面也面临着一个致命却难以解决的瓶颈问题――生活资料,特别是粮食的短缺。苏维埃政权和红军对上述核心区以外的广大农业区缺乏有效的控制,农产品特别是粮食的匮乏成为整个内战过程制约苏维埃政府的严重的问题之一。

    造成这种窘境固然有主要粮食产区大都属于敌占区或交战区或真空区的原因,但即使是红军确实控制的地区,粮食的征集也是困难重重。**纲领对自耕农占大多数的俄罗斯农民阶级缺乏吸引力,所以根本不可能指望他们有多高的革命热情像产业工人义务劳动、踊跃参军那样自动拿出粮食去支援苏维埃政权和红军;将全部力量都用于支援战争的政府也无力如农民所愿的提供大量他们需要的工业制成品来换取粮食。对于迫切需要粮食的政府而言,剩下的也就只有通过武力强行征集一条路了,于是“余粮征集制”便出台了,这是布尔什维克饮鸩止渴的战略,同样也大限地增强了自身力量。

    这却是可以利用的大好机会,听取葛洪义有关俄国内部动向的情报分析后,秦时竹做出了决定。修改“逐鹿”行动第四阶段战略计划,从布尔什维克难以解决的粮食问题入手,摧毁俄国的农业经济基础。国防军到俄国来,可不是为了和红军交战的,那样是本未到置,也不见得能够完成消灭红军的任务,但削弱俄国战争潜力,破坏俄国经济基础的目标却必须要完成――民族利己时代,这样才能自保!
………………………………

第045章 北方战争(20)

    第045章 北方战争

    随着《海参崴条约》的签署,原本陷入僵局的国与临时政府关系立即密切起来。高尔察克的政权决策效率还是挺高的,不但迅速批准了条约,而且不到一个月的功夫,就向国方面交割了99吨黄金。

    交割黄金的地方伊尔库茨克,按照海参崴条约的规定,伊尔库茨克必须完整地交由国方面驻守,同时,除个人物品外,不得带走任何其他民用财产――军用物资不其列。当然,规定是这么规定,全俄政府也不会那么天真地留下物资,凡是用得着都一律撤走了――粮食、布匹哪个不是军用物资。负责交割的路集团原本已经准备了对伊尔库茨克动进攻,现既然能和平交割,当然是当仁不让地接收部队。

    蔡锷接到秦时竹的指示,知道用不着和俄国人小节上较劲,只要都交接干净,其他事情都好说。

    至于99吨黄金,打这个主意的人便多了。除了高尔察克政权的内部,哥萨克、捷克军团都是虎视眈眈,交割的时候便是乱成一锅粥,蔡锷深知这是一笔怎样巨额的财产,不仅接收后第一时间安排铁路运输,而且一路布置了重兵和接应部队――要知道,通过西伯利亚铁路和东铁路转运回国,至少1周,这一路上要是出点什么岔子,后果不堪设想。

    虽然国方面的要价未免凶狠,但高尔察克只能含泪接受,因为英法已经明确告诉:英法不会为了全俄政府而和国人交战。唯一让他欣慰的是,英国特使隐隐约约提到,一旦稳定了俄国局势,英法愿意帮助全俄政府和国人再把账目要回来。

    当然,眼下当务之急还是布尔什维克,面对内外压力的质询时,高尔察克将布尔什维克的威胁放第一位,认为哪怕暂时对国让步,也要率先稳定国内局势。让他欣慰的是,邓尼金、尤登尼奇等军权实力派先后来电报,表示理解他的苦心,同时都强调指出,鄂木斯克方向,必须留有军事实力,防止国人背信弃义,认为如***方面要价不高,可以引入***实力作为对国的牵制。

    《海参崴条约》签订以后,特别是有了英法的财政背书以后,源源不断的物资、武器通过西伯利亚铁路运送到了鄂木斯克政权处。现,西伯利亚铁路从伊尔库茨克到海参崴已经悉数为国防军所占领,从国内调集而来的铁路管理人才完全接管了对铁路的营运――原本英法还等着看国人的笑话,暗示铁路当局不要与国人合作。没想到国防军压根就没有要留下俄国人分毫的意思,一应管理,全部自为,而且实现军管。不到2个月,英法观察家惊讶地现,原本效率低下、体系繁杂、决策拖沓的铁路运行一时间如同上足了条一般凶猛,不但单位时间内向鄂木斯克政权运送了超过平时2倍以上运量的物资,而且连带着连惯有的短斤缺两迹象都消失了。

    同样是这条铁路,居然焕出如此活力,不但英法没有料到,高尔察克也是万万没有想到。心里感慨的同时,不啻于一种沉痛的打击。他旅顺口呆过,深知国民众的吃苦耐劳品质,国人唯一欠缺的就是自信和组织能力。现,一盘散沙的局面已经结束了,从国人昂扬的斗志甚至战斗的士气来看,都将是将来俄罗斯的劲敌。

    一石激起千层浪,获悉国和鄂木斯克政权签署《海参崴条约》之后,布哈林怒不可遏,将难听的词语送给远鄂木斯克的高尔察克和***城的秦时竹。

    这些话,留驻彼得格勒的国代表是听不见的,但作为有力的还击,他们也感到了一种扬眉吐气。布哈林作为布尔什维克的代表,丝毫没有和谈的诚意,每次谈到关键问题就绕道,一再高调宣称俄都是革命党,应该用革命精神来相互支持。而代表团诸人一说起列宁归还国被沙皇窃取的领土时,布哈林总是顾左右而言他。

    现大局既定,则就不必看布哈林的嘴脸了。当然,布尔什维克虽然万般敌视国代表,外面的革命群众也未尝没有冲击使领馆的“愤怒”,但是,正如秦时竹所指出的那样,只要我们战场上表现得越强硬、越有攻击性,则我们外交上就越安全。

    面对布哈林的指责,一句“《布列斯特》条约是如何签订的?”的诘难便已经足够。说来说去,俄国内部,既然布尔什维克做了初一,高尔察克做了十五也不必多言,但此种分野的不合,却又布尔什维克内部酿成巨大的危机。

    左派的观点认为:鄂木斯克白卫军签订如此丧权辱国的条约,充分暴露了他的腐朽与不堪一击,说明这场战争具有反对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