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直以来,国防军都铁路建设大军募集兵员,一般说来,只要接受过3个月以上的铁路建设,基本上都拥有符合当兵的标准。包括纪律性、吃苦耐劳性等等,与修建铁路相比,国防军的出身和收入毕竟要好上不少,除了每月的薪水比筑路大军多以外,重要的还有提拔的机会和出人头地的契机。
国防军经常用筑路出身的军官来现身说法,主要就是早那批参军的工人,因为表现勇敢,再加上恰逢战争,一年有余,已经从大头兵一个变成了排长,一身笔挺的军装,配上锃亮的皮靴,要多威风有多威风,再加上国防军的节节胜利,早就惹得这些棒小伙子心里痒痒。铁路建设的几个月里,早就开了眼界,现有这么好的机会,哪里会不去?只怕自己报不上名,只怕自己身体不够格,只怕别人不挑自己。
国防军获得了稳定的兵员,对总统的征兵主意是非常欢迎。但是,事情总有两面性,征兵是有保障了,筑路大军就面临着不够稳定的问题。棒小伙子没过几个月就被挑走,剩下就只能是身体不合格或者有其他问题的,再者,落选者本人也要唉声叹气好几天。
再到后来,连进入筑路大军的小伙子也变得有些浮躁,天天盼着征兵队伍前来点验。虽然说,征兵的时候还有听取铁路建设方对于兵员工作期间表现的一面,但是,鉴于很多时候建设和国防是冲突的,这种陈述并不可靠。那些修路一般的刺头,被建设方说成是优良兵员,而真正踏踏实实修路的勤劳者,则被说成是刺头。虽然,一时的评价因为环境的限制而未必准确,但是毕竟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军队其实比修路还要艰苦得多,训练也要麻烦得多,很多问题暴露后,部队便会向兵站反映,再加上兵站本身听到的各类意见,也会有所改观。
因此,听到这个事情,秦时竹不能先下结论,得好好讨论。
铁路建设当然也是极其重要的,按照逐鹿计划的要求,逐鹿行动开始前,铁路要通到疆――而现还兰州不到的地方,距离哈密都还很远,何况迪化?没有铁路,向亚方面的进军就只能是抓瞎。机械化部队到现远远还不成熟,何峰哪里舍得让这些宝贝蛋到戈壁滩上冒险?骑兵部队国防军组建的不多,从应付战争的角来说,偏远地区,后勤甚至比战斗力还重要。左宗棠平疆,面对的只是地方武装,逐鹿行动可是要与毛子这样的正规部队真刀真枪干的,何况,左宗棠进疆毕竟是国土之上的平乱,而逐鹿行动,着眼的是固有失去领土――也就是现为他国所占领,情况会恶化。空补给,只能是紧急状态下的一种非常规举措,小分队可以,大部队依靠这个只能是自杀。
除了亚方向外,蒙古方向也是让人分外担心的问题。虽然铁路按期修到恰克图不成问题,可蒙古和疆一样,也是地广人稀,对后勤极其依赖的地方。逐鹿计划三个战略方向上,只有东路,即从黑龙江、吉林方向出兵会比较顺利,可也面临交通不便的问题。
有一句叫做,为了供应后勤,需要10倍于作战部队的民夫――这不是国力可以承受的,如果铁路畅通,可以比例下降到2…3倍,所以,无论如何,铁路建设都不能放松,这是涉及战略层面的议题。
当然,铁路建设是不是仅仅如周学熙和孙山反映的那样,只是一个人力的问题,秦时竹认为还大有探讨的必要。他看来,制约国铁路,特别是北方铁路展的,只要有3个因素:第一,财力不够,这限制了铁路原有的基础;第二,机械化程太低,这是现实和关键的,因为财力行建设债券后,已经初步得到了解决;第三,才是人力问题。而人力先成问题的,是有经验的技师和工程师极其稀缺。稀缺到什么程呢?国外一个技师或者工程师就管上人的建设队伍,国内却要管理2000…3000的队伍,变通的办法下,技师和工程师已经用火箭速培养,但还是远远不够,普通的筑路工人,虽然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国的人口基数摆那里,不可能会有大的纰漏,多就是方式方法上改进一些。
那为什么孙山和周学熙抓住这个问题不放呢?不是因为对秦时竹的政策不满,也不是意图和国防军过不去,恰恰相反,两人对于铁路建设有着极大的热忱和高的责任感,这种热忱和责任感,是以往无法比拟的,特别是,铁路既然被明确为国策建设。那么,就应该享有国策建设所应该具备的优先权和特殊地位。而秦时竹说讲到的3个方面问题,客观上确实存,但短期内既然无法消解,也就无法提出的必要。卡住劳动人口,特别是优秀的人口向军队转化,不仅有加快铁路建设的用意,有树立国策优先权的背景里面――特别是目前大的战争已经结束,国家重心应该转移到工作上来。
秦时竹笑了,铁路建设大军是国防兵力转化也是既定国策。不仅因为通过铁路建设3个月考核可以基本被确定为好苗子,而且还能从挑选开阔了眼界的年轻后生。普通农村,“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的观念依然根深蒂固,除了太平天国时期,曾国藩、李鸿章等以“名教”和“祖宗”为由进行大规模农民兵征集外,几乎没有农民直接被动员后参加军队而成功的例子,见得多的,倒是揭竿而起的农民军。
但是,国没有形成稳定的市民阶级,不通过思想教育让农民当兵,就无法建设有凝聚力、有战斗力的军队。国农民纯朴的天性,吃苦耐劳的品质,易于服从和管理的作风,无不是一支优秀军队所需要的。这也是后世**和国民党胜败立分的关键所,强征入伍、强拉民夫的国民党只是收获了一堆与自己离心离德的士兵,而**通过诉苦教育,土地改革让农民从心底拥护,虽然因为农民易于管理的品质使得这些问题不容易显现。等到了要紧关头,农民的本性自然而然就会流露出来。
如果没有这批稳定的兵员,逐鹿行动就是一场空。当然,这场民族主义战争的洪流,爱国学生会比农民有高的觉悟,工人阶层比农民有好的组织性、纪律性,但前者是不可多得的技术兵种储备,后者则直接关系到整个行动的装备保障,不能轻易用来取代农民阶层的角色。固然,人和人都是平等且有尊严的,但作为高统帅,只能从有利于民族、有利于国家的角去思考问题,去牺牲哪一部分也是其的取舍之一。
何峰早就做好了规划,逐鹿行动当要有大批量、有化素养的学生担任包括炮兵、装甲兵、通信兵、航空兵、测绘兵等内的专业队伍,而工人阶级,会通过北方实业这个蓄水池逐步挥作用。这个蓄水池前面的战争已经应用过一次了,即,三大军工集团从北方实业征调优秀的技工,北方实业从全国其他产业征调出色的技工,通过层层抽水,将国工人的精华全部输入到国防第一线;战后,不必要维持高产量的军工集团部分投产装备,部分将人员分流回北方实业,而北方实业必将进行猛烈的产业扩张。
这个巨无霸式的、具有国特色的垄断企业已经展得如此庞大,以至于连克虏伯、莱茵钢铁、西门子等等企业加一起才堪堪与之匹敌,其与国家政权的紧密结合,是令人瞠目结舌。这种体制,不必说,将来肯定是弊大于利的,但至少现,现阶段为了生存和展而战的国,是有其独特优越性的。等于是央集权未完成彻底改造的前提下,通过经济战线拥有对地方的额外掌控。这不仅挽救了太平天国已降呈现堕落趋势的央威权,经济上造就了全国混一的大市场格局,有利于进一步开放与展。
比如,上海这样一个敏感地区,对付不听话的资本家和某些野心家,用军事不行,用政治无果,用经济就轻而易举――北方实业瞬间就可以掐掉煤炭、电力、钢铁、有色金属、航运、金融等等供应,让你不得不低下头来服从。
所以,按照这个道理,铁路建设作为国策建设固然重要,也要服从逐鹿行动的整体安排……
但是,多层面的原因是不能解释的,解释得太多,不但会将逐鹿行动的情况透露的太多,而且会引起不必要的战略麻烦――英法可不会同意国一方面出售武器给俄国,另一方面又打俄国的主意。所以,这样的情况只能用别的缘由加以掩饰。
固然,大的战略行动是无法掩饰的,但可以加以伪装,毕竟,兴修这几条铁路是既定国策,也写入了总统国情咨,因此,秦时竹略加思考之后便道。
“两位说的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