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失去了他,就如同我也失去了一样“晏子生前曾劝齐景公减轻剥削,减省刑罚,听取臣下之言。主张用礼来维护统治,君臣都应为国家为事,对于齐国的强盛作出了贡献。他在公阜一日三责于齐景公,就是一件突出的例子,采取的方法是正面批评,直言不讳,忠言逆耳。当他见到齐景公言行有误,便不失时机,及时指出,一针见血,切中要害,尽量避免由小错酿成大错,终使齐景公悔恨不已,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改正错误。同时,充分显示出晏子的才学胆识。
孔子巧辩解说“心斋”
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他生活十分简朴,安贫乐道,与世无争,当时的人都说他德行高尚,后为封建统治者尊为“复圣”,在儒家的地位仅次于孟子。
颜回怀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对于卫国君主的独断专行,卫国百姓民不聊生的状况深感忧虑。他想去卫国规劝君主改邪归正。于是,当他去拜见他的老师孔子,准备向老师辞行时,孔子问道:“子渊颜回字子渊,你打算到哪里去”颜回回答说:“老师,弟子准备到卫国去。”孔子又问:“你去干什么”颜回回答说:“老师,弟子听人说,卫国的君主年少气盛,独断专行,处事轻率,不知道自己的过错,动辄就把老百姓置于死地。全国上下,死的人犹如枯木败草,横尸遍野,老百姓实在活不下去了。老师曾教诲说:”太平盛世的国家可以离开,危机四伏的国度应该前往。医生门前病人多。弟子想实践老师的教导,也许这样做能使卫国得救。“孔子说:”唉
你会送死呀你知道吗,道是不能掺杂的,掺杂了必然头绪繁多,头绪繁多必然使心被扰乱,心被扰乱必然忧患,自己有忧患就没法拯救别人。古代贤明的人,自己必先有所建树,然后才使别人也有所建树。你自己的建树还疑惑不定,怎么能纠正暴君的行为呢还有,你知道道德之所以失真和才智之所以外露的原因吗道德的失真还由于好名,才智的外露是由于争胜,是人们互相倾轧的原因。智,是人们互相争斗的工具,这两者都是凶器,人们的行为不可完全受这两者支配。“孔子接着又说:”更何况一个人尽管自己道德高尚,但还不能使卫国君主为之感动,即使不和别人争名夺刊,也未必能使卫国君主明白。如果你强用仁义法度的道理对暴君夸耀,他就会认为你是在有意揭露别人的过去而显扬自己的美德,认为你是害人。害别人的人,别人一定反过来害你,你恐怕要被人加害了。如果说卫国君主喜爱贤才、讨厌恶人,何用你去显示与众不同呢,除非你沉默不语,否则卫国君主一定会抓住你说话的漏洞而施展他的辩才。那时你将眼花缭乱,声低气平,只顾替自己辩解,于是弯腰打拱,内心无意也就依顺他的主张了。这是用火救火,用水救水,叫作帮凶。只要你开始时依顺他,以后就再也无法改变。如果他不相信你的厚言相劝,那就必定会在暴君面前落下必死的下场,从前夏桀杀关龙逢,殷纣王以下犯上,所以君主就是利用他们的高尚而陷害他们,这就是好名的结果。过去尧进攻丛枝园,胥敖国,大属进攻有扈国,使这些国家变成废墟,人民灭绝,国君被杀,因为这些国魁不断发动战争,追求实利,这就是追名逐利的结果。难道你没听说过吗追求名誉和实利的人,就连圣人也无法使他们改变,何说你呢虽然如此,你一定有你的想法,不妨说给我听听“颜回说:”老师,我外表庄正严肃而内心谦虚,勤勉行事而意志专一,这样可以吗“孔子回答说:”唔,这怎么可以呢卫国君主骄横拨扈,喜怒无常,一般人都不敢违背他的意志,打击别人对他的劝告,只求自己任意妄为。平素让他积小德都不成,何况用大德来规劝呢他必定顽固不化,他外表附和而内心不消除己见,因此说你这种方法是行不通的“
颜回又说:“老师,那么我将内心正直而外表圆滑借古喻今。内心正直,就是和自然同类。和自然同类的,就是要懂得君主和我在本性上都属于生的,这样我对自己讲的话何必要求别人赞同,或者去管别人反对呢这样,别人会以为我天真幼稚,这就叫做和自然同类。外表圆滑,是和一般人一样。弯腰磕头,是作臣子的礼节。大家都这样做,我敢不这样做吗大家都做的我也做,就不会受人指责,这叫做和大家同类。引用古人的话来借古喻今,是和古时同类。我的话虽然是教导人家,批评人家,但这些话都是依据古人说,不是我说的。如此,尽管是直言却不会得罪,这叫做和古时同类。老师,您看这样行吗”孔子回答说:“咋这怎么可以要去纠正人家的法子太多而并不妥当,这些法子虽然浅薄倒也可以免罪。不过仅此而已,哪能使那个暴君改过呢这说明你太坚持着对自己的成见这时,颜回回答说:”老师,我实在是没有更好的办法了,请问老师有什么好的方法“孔子回答说:”你先斋戒,我再告诉你。你若诚心去感化卫国君主,哪有那么容易呢如果你以为容易,那就不合自然的道理。“颜回说:”我家很穷,几个月来我都没有吃肉喝酒了。这样,可算是斋戒了吗“
孔子回答说:“这只是祭祀的斋戒,不是心斋。”颜回回问:“请问老师,什么是心斋”孔子回答说:“你心志专一,不用耳去听而用心去体会,不用心去体会而用气去感应。耳朵只能听到声音,心思只能与实际相符,气则是空明而容纳一切。只要你到达空明的心境,就是心斋。”这时,颜回开始有所领悟,高兴地问道:“老师,我在没有听到心斋的道理的时候,实在不能忘我。听到心斋道理之后,顿然忘却自己。这样可算达到空明的心境吗”
孔子回答说:“你完全领会了,我告诉你,你在卫国那个牢笼里行动,要做到不为名利所动,能够采纳你的意见就说,不能采纳你的意见就不说,叫人捉摸不透,就能不受伤害,一切都寄托于不得已,这样就差不多了。不走路容易,走路而不留行迹就困难了。为**所驱使容易作假,顺其自然而行便难以作假。只听说过有翅膀才能飞,没听说过没有翅膀也能飞的;只听说过用心智去求得知识,没听说过不用心智也能求得知识的。你看那万物都是空无,就使你的心灵空明,这时光明和幸福就会到来。假如不是这样的话,那就是身体虽然静不动,心却像野马一样奔驰。假使让耳目不听不着仅仅通向体内,并且不和心灵来往,鬼神都会来投奔你,更何况人呢这样的万物都可以感化,这是大禹、尧舜处世的纲要,伏羲、几蘧行为的原则,何况一般人呢”
后生可畏
有一天,孔子乘一辆马车去周游列国。马车刚行驶到一个地方,只见有一个大约七岁的儿童正坐在路当中,用石块在地上围了一圈,这是在作游戏,以表示是一座“城”,车只好停住。孔子下车来问那儿童:“小孩,你见车来了为何下躲开”那儿童细声细气的回答说:“呵这位老爷爷就是孔老先生呀听说你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情。可今天我看您并不怎么样。
因为自古以来,只听说车子避城的,哪有城避车子的呢“孔子一听,这儿童虽年幼,但说起话却老成持重,像是个大人。急忙问道:”你叫什么名字“
儿童回答说:“我叫项橐。”
孔子心想:这小孩先前胜了我,我现在倒要出点难题来考考他。于是对那儿童说:“小孩,我看你嘴很厉害,也很聪明,我现在考考你,什么山上没有石头什么水里没有鱼几什么门没门闩什么车没轮子什么牛不生犊儿什么马不产驹儿什么刀没坏什么火没烟什么男人没妻子什么女人没丈夫什么天太短什么天太长什么东西有雄没雌什么树没树枝什么城里没官儿什么人没名”一连串的问题别说叫一个儿童来回答很困难,即使叫一个成年人来回答,也并非那么容易回答。
小项橐沉思了一会儿,即刻回答说:“土山上没石头,井水中没鱼儿,无门扇的门没门闩,抬人的车子没轮子,泥牛不生犊儿,木马不产驹儿,破刀上没坏,萤火虫的火没烟,神仙没妻子,仙女没丈夫,冬天白日短,夏天白日长,孤雄没有雌,枯死的树没树枝,空城里没官儿。小孩子没名。”
孔子一听,大为吃惊,这小孩果真是机智过人。这时,小项橐反问孔子:“老爷爷,现在该轮到我考你的时候了。请问:”为什么鹅和鸭能浮在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