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又记:”钟毓兄弟小时,值父昼寝,因共偷服药酒。其父时觉,且托寐以观之。毓拜而后饮,会饮而不拜。既而问毓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礼,不敢不拜。”又问会何以不拜,会曰:”偷本非礼,所以不拜。”这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引导出的行为,而其辩说也是基于不同的理论基础的。钟毓从酒为恭奉礼品角度作辩,故拜是理所当然;钟毓则从偷为非礼行为解释,所以不拜也是情之所允。于中可见不同前提的假设,必然会导致不同的论证结果。
太阳远近
东晋的皇帝,很少有所作为者,但颇为聪明善辩的倒有。裴子语林及世说均载有,明帝司马昭就很聪明机灵,还早在他是几岁儿童时,就常坐在父亲元帝司马睿膝上玩。一天恰遇有人从长安来拜见元帝。其时晋室已丧失了北方疆域,但偏安江南,元帝感念故国,便向来人打听西晋都城洛阳的消息,询下之间,禁不住潸然泪下,明帝在旁甚是奇怪,父亲怎么突然间会伤心泪下。问旁边大臣,大臣详细告知西晋洛阳为刘曜攻占,迁都长安后,又为其所陷,怀、愍二帝先后被俘,元帝乃东渡江南建立政权这一事件。
此时思念故国的元帝,欲从小儿口中预卜一下兆头,便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即:是长安远呢还是太阳远明帝回答:”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意谓:只听说有人从长安来,却没听说有人从日边来,所以日远。无帝听后很高兴,这是个好兆头,同时又很惊奇小儿的回答。第二天,他召集群臣宴会,将此事告知诸人,并重新以此问明帝。不料这次明帝却回答:”日近。”元帝听后,大惊失色,问:”你为什么讲得和昨天不同”回答道:”举目见日,不见长安。”意谓,抬起头来便可看到太阳,但却看不到长安,所以讲太阳比长安近。明帝此辩,前后殊异,但其机巧自如,设谓从容亦可妙语奇出。
艺术家的圆场艺术
好戏开场,锣鼓喧天,台上正在演出京剧战长沙,扮演关羽的演员在一阵紧锣密鼓中迈步出场。可是,这个演员马上感到今天的气氛有些异样,观众在交头接耳,好像在议论什么事情,他左右一看,顿时明白过来原来自己手里拿的是”贤弟”张飞的长矛。关羽耍的是青龙偃月刀呀自己错拿不说,等会儿张飞上场拿什么呢他一急,脸上的汗珠也出来了。演员想:干着急,也下不了台。灵机一动,干脆现编一段台词。于是一声”叫板”表示要唱的意思,拉胡琴的也聪明,赶紧起调。这个演员随即唱道:”战长沙,打一仗,失落了关某的大刀。因此上,向三弟,借来丈八长矛。叫儿郎,快与爷,四下寻找”跑龙套的也挺机灵,赶紧到后台抬出了关羽用的大刀,递给了扮演关羽的演员。演员接过刀,接着唱道:”这才是关某的青龙偃月刀”唱完来一个英武的亮相。观众席里,发出了一阵震耳欲聋的掌声。
这个演员是谁,现在已无可考证,但是他临错而不乱,巧妙补过的辨识功夫,确实是令人叹服的。
据说弹唱名家马如飞,一次在弹唱珍珠塔时,不慎把”丫环移步出了房”唱成了”丫环移步出了窗”,听众听后哄堂大笑。
马如飞知道唱错,但他毫不惊慌,镇静自如地补上一句:”到阳台去晒衣裳。”听众一听这巧妙的补白,报以热烈的掌声。谁知一疏忽,又把”六扇长窗开四扇”,唱成”六扇长窗开八扇”这时观众不再喧哗,静静地听他如何补漏。马如飞不慌不忙,依然如故,以他丰富的舞台经验,继续唱道:”还有两扇未曾装”台下掌声满堂。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谭鑫培,临场不乱的应变能力也很强。有一次,他饰黄金台中的田单,因为赶戏匆忙,出场后才发觉忘了戴纱帽。台下观众一见,正感诧异。不料他灵机一动,不慌不忙地念了一句”国事乱如麻,麻了戴乌纱”的引子。单此一句,不但摆脱了忘戴乌纱帽的窘境,而且还针砭了时弊。又有一次,谭鑫培赶某处堂会,在文昭关中饰伍子胥,管道具的在慌乱中误将宝剑换成了腰刀,谭鑫培上台后才发觉,但下台已来不及了。他便灵机一动将原来一句唱词”过了一天又一天,心中好似滚油煎,腰中枉悬三尺剑,不能报却父母冤”,换唱成了”过了一朝又一朝,心中好似滚油浇,父母冤仇不能报,腰间空挂雁翎刀”一曲唱出,台下叫好不迭。
还有一次,谭鑫培在辕门斩子中饰杨六郎,但这天饰焦赞的演员于匆忙间忘了挂须,上台后自己还不知道。谭鑫培一见,便假装生气地说:”你父哪里去了,快快与我唤来。”那演员一时警觉,赶快下场挂须,顿时为之叫绝。
由于谭鑫培每每能不为一时的场上出错而影响整台戏的演出,因此,当时有人说他是”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活材”,这个评价对其他长于补戏的艺术大师也是相宜的。
在英国,至今还流传着莎士比亚巧为”皇妹”拾手套的故事:一次莎士比亚在剧中正扮演剧中的一个国王。演出快结束时,只见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从台侧走上舞台,在接受观众礼节性祝贺后,她温文尔雅地走向莎士比亚,深入角色的莎士比亚全然没有感觉女王向他走来。女王又步入台侧,不觉两人目光相遇,女王有意用眼神向莎士比亚示意,而莎士比亚全神贯注于角色,仍没有注意她。伊丽莎白趁莎士比亚下场之际,再次走到地面前,有意把手套丢掉一只,然后,姗姗沿舞台而下。机灵的莎士比亚猛地意识过来,他刚念完台词,便自然地捡起手套,面对地观众说道:”纵然朕有重务即刻离去,还将躬身为皇妹捡手套。”莎士比亚说得那么巧,这一舞台道白与形体动作简直成了刚才这台戏的一部分。莎士比亚说完下场后,把手
………………………………
第53节
套还给女王。哪知女王喜形于色,连声称赞。
原来英王伊丽莎白很赏识莎士比亚,曾多次在莎剧演出时,走上舞台或者坐在后台。这次伊丽莎白又情不自禁地走上舞台,原本给莎士比亚出了难题,不料这位超凡的艺术大师随机应变,将生活的应酬溶融于舞台艺术之中。
这在戏剧是奇补,在论辩恰为奇辩,因为莎士比亚将两件完全不同的事情构成了一个真实的语境,它高度体现了杰出艺术家们的圆场艺术。
一字一命
绍兴,古来就有参谋人才师爷。他们能言善辩,文字功夫尤其厉害,常能借一字而大作文章。
有一年,江苏阳澄湖口发现一具浮尸。地方照例要向官府呈报”阳澄湖口发现浮尸”这件事被住在阳澄湖口岸的几户老百姓知道了,大家很不满意。因为官府知道这里出的人命案,就要验尸追查,惹麻烦。后来,他们去请师爷。他叫人把呈报单拿来一看,灵机一动,拿起笔,蘸蘸墨,在呈报单的”口”字当中,加上一竖,改成”阳澄湖中发现浮尸”偌大的阳澄湖发现浮尸,这同住在湖口岸的老百姓就不相干了。大家看了,个个拍手叫好。结果什么麻烦也没有。
又有一个东乡,有个横行乡里的老色鬼毛浩。一次,他又企图行奸,被农妇”用柴刀劈死”案卷上就是这么写的。
县里的师爷知道实情,决心救出农妇,他将案卷拿到房里,思考再三。
忽然心头一亮,欣喜若狂,忙关上房门,拿起笔来将”用柴刀劈死”的”用”
字轻轻一钩,改成”甩”字,”用刀劈死”是故意杀人,要一命抵一命;可”甩刀”就不一定致对方死命,只是甩得不巧,失手劈死。属误伤致命。更何况毛浩还有强奸未遂等情节。果然,县官看了讼状,从宽处理了农妇。
有一年天大旱,某村农民李和的田里颗粒无收。可财主却蛮不讲理,将他家中什物都搬去作抵租,连一只烧饭用的铁锅也不给留下。众人打抱不平,其中有个青年农民阿三,就单枪匹马冲进财主家,夺回铁锅就走。谁知财主手下人一拥而上,将阿三捆绑起来,并叫帐房先生替他写一张白日抢劫的状纸,告进衙门。
县衙门的周师爷知道了内情,答应相救,第二天升堂,县老爷一看师爷送回的状纸,很感奇怪,就问财主:”这状纸可是你所写”
这财主一字不识,可死要面子,忙说:”是,是我自己所写。”
”呔信口开河,有这等事吗”
”有有有”
县老爷惊堂木一拍:”该死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