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撒吉剌。
花剌子模。
赛兰。
巴耳赤邗。
氈的。
不赛因。
八哈剌因。
怯失。
八吉打。
孙丹尼牙。
忽里模子。
可咱隆。
设剌子。
泄剌失。
苦法。
瓦夕的。
兀乞八剌。
毛夕里。
设里汪。
罗耳。
乞里茫沙杭。
兰巴撒耳。
那哈完的。
亦思法杭。
撒瓦。
柯伤。
低廉。
胡瓦耳。
西模娘。
阿剌模忒。
可疾云。
阿模里。
撒里牙。
塔米设。
赞章。
阿八哈耳。
撒里茫。
硃里章。
的希思丹。
巴耳打阿。
打耳班。
巴某。
塔八辛。
不思忒。
法因。
乃沙不耳。
撒剌哈歹。
巴瓦兒的。
麻里兀。
塔里干。
巴里黑。
吉利吉思、撼合纳、谦州、益兰州等处。吉利吉思者,初以汉地女四十人,与乌斯之男结婚,取此义以名其地。南去大都万有余里。相传乃满部始居此,及元朝析其民为九千户。其境长一千四百里,广半之,谦河经其中,西北流。又西南有水曰阿浦,东北有水曰玉须,皆巨浸也,会于谦,而注于昴可剌河,北入于海。俗与诸国异。其语言则与畏吾兒同。庐帐而居,随水草畜牧,颇知田作,遇雪则跨木马逐猎。土产名马、白黑海东青。昴可剌者,因水为名,附庸于吉利吉思,去大都二万五千余里。其语言与吉利吉思特异。昼长夜短,日没时炙羊肋熟,东方已曙矣,即《唐史》所载骨利斡国也。乌斯亦因水为名,在吉利吉思东,谦河之北。其俗每岁六月上旬,刑白马牛羊,洒马湩,咸就乌斯沐涟以祭河神,谓其始祖所从出故也。撼合纳犹言布囊也,盖口小腹巨,地形类此,因以为名。在乌斯东,谦河之源所从出也。其境上惟有二山口可出入,山水林樾,险阻为甚,野兽多而畜字少。贫民无恆产者,皆以桦皮作庐帐,以白鹿负其行装,取鹿乳,采松实,及劚山丹、芍药等根为食。
月亦乘木马出猎。谦州亦以河为名,去大都九千里,在吉利吉思东南,谦河西南,唐麓岭之北,居民数千家,悉蒙古、回纥人。有工匠数局,盖国初所徙汉人也。地沃衍宜稼,夏种秋成,不烦耘耔。或云汪罕始居此地。益兰者,蛇之称也。初,州境山中居人,见一巨蛇,长数十步,从穴中出饮河水,腥闻数里,因以名州。至元七年,诏遣刘好礼为吉利吉思撼合纳谦州益兰州等处断事官,即于此州修库廪,置传舍,以为治所。先是,数部民俗,皆以杞柳为杯皿,刳木为槽以济水,不解铸作农器,好礼闻诸朝,乃遣工匠,教为陶冶舟楫,土人便之。
安南郡县附录
安南,古交趾也。陈氏叛服之迹,已见本传,今取其城邑之可纪者,录于左方。
大罗城路,汉交趾郡。唐置安南都护府。宋时郡人李公蕴立国于此。及陈氏立,以其属地置龙兴、天长、长安府。
龙兴府,本多冈乡。陈氏有国,置龙兴府。
天长府,本多墨乡,陈氏祖父所生之地。建行宫于此,岁一至,示不忘本,故改曰天长。
长安府,本华闾洞,丁部领所生之地。五代末,部领立国于此。
归化江路,地接云南。
宣化江路,地接特磨道。
沱江路,地接金齿。
谅州江路,地接左右两江。
北江路,在罗城东岸,泸江水分入北江,江有六桥。
如月江路。
南册江路。
大黄江路。
烘路。
快路。
国威州,在罗城南。此以下州,多接云南、广西界,虽名州,其实洞也。
古州,在北江。
仙州,古龙编。
富良。
司农。一云杨舍。
定边。一云明媚。
万涯。一云明黄。
文周。一云门州。
七源。
思浪。
大原。一云黄源。
通农。
罗顺。一云来神。
梁舍。一云梁个。
平源。
光州。一云明苏。
渭龙。一云乙舍。
道黄。即平林场。
武宁。此以下县,接云南、广西界,虽名县,其实洞也。
万载。
丘温。
新立。
恍县。
纸县。
历县。
阑桥。
乌延。
古勇。
供县。
窟县。
上坡。
门县。
清化府路,汉九真。隋、唐为爱州。其属邑更号曰江、曰场、曰甲、曰社。
梁江。
波龙江。
古农江。
宋舍江。
茶江。
安暹江。
分场。古文场。
古藤甲。
支明甲。
古弘甲。
古战甲。
缘甲。
�安府路,汉日南。隋、唐为驩州。
倍江。
恶江。
偈江。
尚路社。
唐舍社。
张舍社。
演州路,本日南属县,曰扶演、安仁。唐改演州。
孝江。
多壁场。
巨赖社。
他袁社。
布政府路,本日南郡象林县,东滨海,西际真蜡,南接扶南,北连九德。东汉末,区连杀象林令,自立国,称林邑。唐时有环王者,徙国于占,曰占城。今布政乃林邑故地。
自安南大罗城至燕京,约一百一十五驿,计七千七百余里。
边氓服役
占城。
王琴。
蒲伽。
道览。
渌淮。
稔婆逻。
獠。
。。。
………………………………
卷六十四
志第十六 河渠一
水为中国患,尚矣。知其所以为患,则知其所以为利,因其患之不可测而能先事而为之备,或后事而有其功,斯可谓善治水而能通其利者也。昔者禹堙洪水,疏九河,陂九泽,以开万世之利,而《周礼;地官》之属,所载潴防沟遂之法甚详。当是之时,天下盖无适而非水利也。自先王疆理井田之制坏,而后水利之说兴。魏史起凿漳河,秦郑国引泾水,汉郑当时、王安世辈或献议穿漕渠,或建策防水决,是数君子者,皆尝试其术而卒有成功,太史公《河渠》一书犹可考。自时厥后,凡好事喜功之徒,率多为兴利之言,而其患顾有不可胜言者矣。夫润下,水之性也,而欲为之防,以杀其怒,遏其冲,不亦甚难矣哉。惟能因其势而导之,可蓄则储水以备旱之灾,可泄则泻水以防水潦之溢,则水之患息,而于是盖有无穷之利焉。
元有天下,内立都水监,外设各处河渠司,以兴举水利、修理河堤为务。决双塔、白浮诸水为通惠河,以济漕运,而京师无转饷之劳;导浑河,疏滦水,而武清、平滦无垫溺之虞;浚冶河,障滹沱,而真定免决啮之患。开会通河于临清,以通南北之货;疏陕西之三白,以溉关中之田;泄江湖之淫潦,立捍海之横塘,而浙右之民得免于水患。当时之善言水利,如太史郭守敬等,盖亦未尝无其人焉。一代之事功,所以为不可泯也。今故著其开修之岁月,工役之次第,历叙其事而分纪之,作《河渠志》。
通惠河
通惠河,其源出于白浮、甕山诸泉水也。世祖至元二十八年,都水监郭守敬奉诏兴举水利,因建言:疏凿通州至大都河,改引浑水溉田,于旧闸河踪迹导清水,上自昌平县白浮村引神山泉,西折南转,过双塔、榆河、一亩、玉泉诸水,至西水门入都城,南汇为积水潭,东南出文明门,东至通州高丽庄入白河,总长一百六十四里一百四步。塞清水口一十二处,共长三百一十步。坝闸一十处,共二十座,节水以通漕运,诚为便益。从之。首事于至元二十九年之春,告成于三十年之秋,赐名曰通惠。凡役军一万九千一百二十九,工匠五百四十二,水手三百一十九,没官囚隶百七十二,计二百八十五万工,用楮币百五十二万锭,粮三万八千七百石,木石等物称是。役兴之日,命丞相以下皆亲操畚锸为之倡。置闸之处,往往于地中得旧时砖木,时人为之感服。船既通行,公私两便。先时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