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幼儿老师闯异界-第16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铜匠做头扁宜昌说:“圣人吩咐,我们一概照做就是。”

    【注:宋徽宗喜欢别人叫自己圣人,故而有宋一朝,也多有叫皇帝为圣人的,林夕因为禁止大家叫他皇帝,所有有人用了别的词。】

    林夕又看了看米三妹:“这就是全部了?”

    米三妹说:“倒也不是,火工、木工也还是有的,不过木工大匠段永春,火工大匠袁婷芳都跟着先遣队,由宋院正带领走了,如果您需要用,我可以叫他们来。”

    林夕说:

    “我想现在首先做一个炭精送话器,以及动圈话筒,就是对着送话器说话,然后在铜导线的另一端,我们可以听到放大的声音。

    所以,我们需要炭精,我想也许在烧火剩下的烧结体里面,可以尝试挑出来一些。

    不过在此之前,我们首先需要制作一台电流计,一个电压计。

    我们需要有一种新的眼睛,来看到此前我们看不到的东西。”

    米三妹说:“好吧,上人,我去找人。”

    。。。。。。

    林夕问:“咱们有磁石没有?”

    宋庆道:“磁石是有的,不过块都不大,也就半寸宽一寸长见方,船上有的做简易的司南,我们现在都用一小块磁石放在草径上飘在水里。”

    林夕又拿出一块画板,先是画了一个磁石,然后在磁石两端,向下延伸了一寸,标注为铁。

    然后由画了一个铜制的小框架,框架高约半寸,宽九分左右,框架用软木制作,外面缠上三十圈桐油包细铜丝,然后细铜丝在引出端,盘成渐开线螺旋,然后将两条渐开线螺旋端,固定在木质的基座上,想了又想,林夕在固定基座上,又用两块木块,中间用桐油粘连,这样让木块之间的连接,是通过桐油的绝缘而完成的——好吧,林夕就是想让微小的电流也能够不被木头潮湿或者导电所分流,从而破坏它的精度。

    整个设计好的电流指针偏转仪,指针是一根硬木做成的四寸长刺,粗细不过三分之一分,也是用桐油粘结在偏转线圈支架的顶部,然后林夕在指针的偏转轴另一侧画上配重。

    设计好的电流偏转计高大约五寸,宽大约五寸,厚大约四寸。

    林夕在绘图纸上写上——磁偏转电流计。

    林夕说:“这个地方,就是线圈这里,你们同时做一百圈、五十圈和三十圈三种。有问题吗,有问题现在说,没有问题,就干吧。”

    众人对望了一眼,宋庆道:“上人想让哪位做呢?”

    林夕敏锐地察觉了其中的情况,就问:“难道不是应该让做的最好最快的来做吗?”

    宋庆说:“回禀上人,您这个东西,难度不很大,我们这里现在包括扁宜昌、祁六、刘赐都会做。而且,如果做出来了,他们要记功,这也是今后难得的。”

    林夕想想也是,今后这些诸将争功的事情,也是免不了的。

    于是林夕挥挥手:“扁宜昌,你们自己安排吧,不过下面我要做一个非常精巧的东西,还需要人。”

    扁宜昌于是道:“祁六君,那么,就劳烦你做一下这个磁偏转电流计吧。”

    【注:称呼某某君不是日本人的发明,而是从遣唐使传过去的。】

    祁六站起来施礼道:“谢过扁公。”

    然后林夕又拿过一块画板,这次他要设计一直炭精送话器。

    林夕边画边解说:

    “炭精送话器,炭精用你们选最好、最纯净、最黑的炭块,或者烧的最脆且硬,相撞有金石之声的木炭块,然后敲碎,直到平均半粒粟米大小,把细粉筛除。

    然后用一个纸筒深四分,直径一寸,在里面填满炭精粉粒;

    纸筒底部用一块圆铜片胶合封死;

    另一侧做一个铜的圆圈,宽一分,填在纸筒内侧侧壁,然后引出铜丝;

    再在纸筒里面再添加一点点炭精粉粒,略略鼓出一点点;

    然后用桐油浸透薄竹纸,粘好在话筒边上。

    然后做一个铜的笼子,能够把炭精送话器固定在笼子支架上。”

    林夕说到这里,思绪把炭精送话器模拟了一下,觉得自己疏忽了什么。

    应该有什么呢?

    对了,应该有张力调解结构呀,林夕记得后世使用螺丝螺杆来调解张力,但是现在螺丝就算是能狗造出来,与螺纹匹配也是个挑战。

    这时候米三妹轻声呼唤林夕:“上人?”

    林夕回过神来,问:“我若是想这个纸筒底部有一个东西可以推送,精细调解里面炭精粉粒的压力,可有什么方略?”

    扁宜昌说:“可以用楔子。”

    林夕说:“如果想调好以后不用动,也不会轻易变化呢?”

    祁六说:“楔子就不妥当了,我观上人的炭精送话器必然是经常拿着移动的。”

    扁宜昌说:“如此确实不妥当,可以加豆子。”

    林夕说:“精细调节,精细调节。”

    扁宜昌又说:“那样的话,也有不妥。可以用塞块或者塞片”

    林夕问:“什么塞块塞片?”

    扁宜昌道:“若是选精铜或者精钢,打制长条片,并用油石细磨,最后用皮毛打光,两片塞片可以自己贴合在一处。只是塞进去容易,拿出来不易。”

    【注: 现代塞尺又称测微片或厚薄规,是用于检验间隙的测量器具之一, 横截面为直角三角形,在斜边上有刻度,利用锐角正玄直接将短边的塞尺又称测微片或厚薄规,是用于检验间隙的测量器具之一,横截面为直角三角形,在斜边上有刻度,利用锐角正玄直接将短边的长度表示在斜边上,这样就可以直接读出缝的大小了。

    扁宜昌所说的塞片,其实蕴含着另外一重意思,塞片因为非常薄和平整,所以两片塞片相叠加,自己会贴在一起,这是因为非常平整的情况下,范德华力以及大气压力都会他们很容易贴合在一起。

    扁宜昌其实在这里是隐晦地显示他们的加工技能。

    但是很遗憾地是,这样的东西,需要柄比较长,所以其实仍然不适合炭精送话器。】

    这时候,刘赐说道:“上人,不知道我理解是否正确,其实如果您需要保持张力,我们在这里做一个板簧也可以”

    林夕倒是眼前一亮,觉得这也不是不可以接受。

    但是随后刘赐看出了林夕的意动和不满足,接着又说:“若是一定要能够再调节,我们也是可以在线面板簧处,再做一个转轮,转轮可以分三到六个台阶厚度。”

    林夕大约听懂了刘赐的思路,不过他不能确定刘赐确实知道了这一点。

    于是林夕把一块画板递给刘赐。

    刘赐用了散点透视画法,把结构画了出来。

    【注:散点透视,画家在作画的时候,把客观物象在平面上正确地表现出来,使它们具有立体感和远近空间感,这种方法叫透视法。因为透视现象是近大远小的,所以也称为“远近法”。西洋画一般是采用“焦点透视”,它就象照相一样,观察者固定在一个立足点上,把能摄入镜头的物象如实地照下来,因为受空间的限制,视域以外的东西就不能摄入了。

    中国画的透视法就不同了,画家观察点不是固定在一个地方,也不受下定视域的限制,而是根据需要,移动着立足点进行观察,凡各个不同立足点上所看到的东西。都可组织进自己的画面上来。这种透视方法,叫做“散点透视”,也叫“移动视点”。

    中国山水画能够表现“咫尺千里”的辽阔境界,正是运用这种独特的透视法的结果。故而,只有采用中国绘画的“散点透视”原理,艺术家才可以创作出数十米、百米以上的长卷,(如清明上河图)而如采用西画中“焦点透视法”就无法达到。】

    林夕点点头,对宋庆说:“给他记一功”

    随后林夕接着画:“再做一个底座,好放在台子上,做两个铜柱子,好让桐油绕线铜丝接线接上去。

    另外,下面做一个按钮,说话的时候按下通按钮,就通上电,松开手,电就停止了!

    先做十个吧。”

    林夕在这种图纸上写下——炭精送话器。

    林夕把第二张图讲解清楚,忽然就觉得很累很累,但是很有成就感。

    林夕走出舱外,活动了一下身体,接着又爬上了瞭望塔,费停山也跟着林夕上了瞭望塔。

    林夕拿过望远镜向四周看了一圈,问费停山:“我怎么觉得烟火比上午还要多呢?”

    费停山笑了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