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当时,他的父亲肯定是不允许自己的儿子这样做,但尹志平依旧悄悄的逃出并追求着自己的道门。他的父亲发现候后,也在上山途中追上了尹志平,带回家里后怕尹志平死性不改,所以锁在一间静室中。而尹志平在静室里待了一段时间后,又一次找到机会逃跑出去。虽然结果依旧是被父亲追上带回家,可尹志平每次一有机会就逃,他的父亲知道儿子心志已经无法改变,也不得不妥协。
尹志平开始住在山东西庵中求道,到了金明昌二年,即一一九一年,知道了邱处机在山东栖霞,于是带领弟子见礼。在与丘处机长时间的接触后,可以说领悟得到了丘处机对于道学的玄妙理解。从此过后,又向郝大通求问《易》,受箓法于王处一。从此道名声名远播,各地都对他尊敬有礼,而且参悟道学的人们也是源源不断的求他讲学赐教。
到了元太祖十九年间,随同邱处机返回燕京,居住在了长春宫。在那时的尹志平,他的名声就已经在全真教广为传播。四面八方的崇拜者,求道者在一起时,尹志平对他们说‘我无功德,敢与享此供奉乎!’于是退到了居河北涿鹿的龙阳观,寻求并隐居在了烟霞观。当邱处机仙去的时遗候,命尹志平接管教派,成为了全真道第六代掌教宗师。
尹志平掌管教派的那个时期,全真道的影响对外界的影响很大。姬志真《南昌观碑》记载‘长春真人应召之后,大阐门庭,室中之席不虚,户外之屦常满。及嗣教清和真人作大宗师,宠膺上命,簪裳接迹,宫观相望,虽遐方远裔,深山大泽,皆有其人。’可以印证着尹志平当时的功劳。
尹志平到了七十岁的时候,将教派的事宜托付给了李志常,而自己归隐于大房山的清和宫之中。定宗三年,即一二四九年春天,特旨赐名为‘清和演道玄德真人’号,又赐金冠法服。宪宗元年,即一二五一年春逝世,享年八十三岁。十年之后,忽必烈追诏赠给尹志平称为‘清和妙道广化真人’。至一三一零年,再次加赠陈浩称号为‘清和妙道广化崇教大真人’。这是尹志平道长生平史。”
导游到底并非修炼之人,这般下来已是颇为不耐,足足半柱香功夫,方道:“尹志平道长平生所作咏怀、遣兴、唱和、劝戒等诗词歌颂众多,共被归结编写进了《葆光集》三卷。尹志平的弟子段志坚编辑《清和真人北游语录》四卷,做为他平时与弟子讲道的根据和理论。其中大多勉励弟子忍让谦虚恭敬、牺牲自己的利益帮助他人、行善事,不做恶、积善行累功德的话。告诫弟子在教门兴盛的时候,尤其必须努力修行,不能安享其成而无所作为。他认为圣人设立创建教派,是为诱导众人为善,修道的人只有积善行功德,克制自己私欲帮助别人,才能够获得并明白理解道学的含义,勿以小善为无多益而不为,见小恶为无甚伤而不去。
尹志平道长生平经常教诲别人,严于律己。一生不追求虚荣名利,甘愿身居淡泊的环境,连当时人们都很羡慕的掌教职位,也是怀有谦让态度。当邱处机身居长春宫,各处的人们不段请求他做掌教的时候,以‘我无功德’,不敢享受这种供奉为理由而离开,退隐到了偏僻地方。当邱处机真人逝世之后,如果不是众人经常的请求,早就已经隐姓埋名而离开,就算是留下也是勉强答应的。当掌管教派十一年后,又说自己老了为理由,辞去掌教,请李志常代主教席,而隐居修炼。
元朝元宪宗时期,政府组织两次道教和佛教的国家级大辩论,当时,全真派已经成为道教中最大的门牌,尹志平道长挺身而出、整理典籍,率领道教届与佛教辩论,虽然两次辩论的结果都是佛教胜出,全真道也受到打击,但尹志平道长危难时期勇挑大任的精神却值得敬佩。”导游心道,虽元初藉其支持令全真发展十足,可这反倒成了元朝政府的眼中钉,藉道佛论辩之机拉了下偏架,藉机把全真给赶跑了。
导游可谓一语惊人,一众游客均是未曾想到这全真教历史上的尹志平竟是如此一人,与小说之中毫无相似之处。可谓大跌眼镜。
常徵与那三名全真遇仙派道士道:“这导游倒是不错。虽尹真人清和宗师蒙冤数十年,自有得翻案那日。”
那左侧遇仙派道士颇有些不平之色,道:“话虽如此,可罢,常徵道兄说得不错,是我着相了。”
常徵眉头一皱,“着相”一词乃是佛教一术语,代执着之意,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自一道士口中吐露出佛教之术语,自是有其问题。
李煦宁扫其一眼,心道:素闻这全真道奉行三教合流之论,如今可见一斑。
所谓三教合流,又称三教合一,三教即道教、佛教,儒本是非教为家,论此似乎站不得脚,却因后史之发展,已有教之倾向,谓之教亦是可行。其大抵指宋明以降,道教、儒教、佛教三家思想相互影响,融合颇多。
自佛教于东汉传入华夏之后,便有那所谓三教,即道、儒、释三家。道门以太上为主,儒教以孔丘为主,佛教则是以释迦牟尼为主。此三教合流大抵可分三阶段,魏晋南北朝,一也。唐宋之时,二也。元明清,三也。唐宋之时,三教廷争最为频繁,以至融合颇多。譬如自唐起风行华夏佛教界的禅宗,正是一道、儒、释、三教合一之派别。
此三教合流之说现世与泛滥,乃是于魏晋南北朝时由佛教为站定根脚率先提及,三国之前论著中并无“三教”一词。随朝代更迭,那**集权愈发受宠,至明太祖朱元璋之时已极力宣扬三教合流之论。
而全真教开派祖师王重阳便是颇为推崇三教合流论,更是谓之“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其后马钰、邱处机、尹志平、李志常等数代掌教亦是大力宣传,方有如今之局面。
常臻打个哈哈,一拽常徵,道:“先行罢,莫杵于此。”拎起常徵便往里行去。那三道士并未瞅得先前那幕,立时跟上。
倒是玄真不知在思虑何事,闭目凝神,径自踏去。瞧得李煦宁直乐。
………………………………
第八十一章 儒家禅宗争高下
自中门而入,一路掠过窝风桥、灵官殿、玉皇殿,愈往里愈无人影。倏然间,一阵争辩传入李煦宁一行耳中,循声望去,正是自老律堂而来。
“去那瞧瞧。”
老律堂,白云观中心之殿,本为七真殿,清时历代方丈均于此传戒,方丈传戒之时称其为律师,故改称老律堂。
人心方寸,天心方丈。
方丈之名自古已有,《庄子·天下篇》成玄英疏:“方,道也。”《大戴礼记·本命》:“丈,长也。”故而称道门十方丛林最高领导者为方丈,亦可称住持。自佛教入汉,藉此俗称,狭指住持之居处,后申之为住持。
一行人越入老律堂院,便见老律堂殿门半合,其内人影颇多,似有争执。行至石阶东边锦阑井旁逮一小道士,问道:“这位道友,老律堂内出了何事?为何如此喧嚣?”
那小道士忙作揖道:“法文见过诸位道爷,道兄。”
全真龙门派字辈有百字辈,道德通玄静,真常守太清,一阳来复本,合教永圆明,至理宗诚信,崇高嗣法兴,世景荣惟懋,希微衍自宁等等,想来这小道士便是第二十九代弟子法字辈。李煦宁心道。
那法文小道士继而道:“因两会之故,今日辰时自佛教禅宗来了一行佛教徒,孙总理(客堂之首领,常住之重职。接待宾客,办理内外公事,非道德学问之士不胜此任)临时接待,正欲关门之时来了一行儒家之人,略起争端,后便如此了,孙总理屡劝无效,便遣我去请监院。”
“原来如此。”问过后那小道士便告辞离去。
那三道士抬脚便朝石阶行去,却被常徴唤住:“诸位,暂且听上片刻,如此突兀徒惹事端。”随即白云观老律堂下便多了一行窃听之人。
老律堂内,正中悬一金匾,上题“琅简真庭”四字,其下立有一身着道袍之人,面浮一丝为难,来回扫视面前那正处争执中的两列人。
“你们佛门讲普度渡众生,却连自己都超脱不了,何谈誓将地狱捞空?要之何用?不如蓄发从道,说不定还能落个好果,转个好命。”
“诸位可是儒家之人,如此论道孔丘可知否?”
“如今身处道观,不谈道谈何物?”
“孙道长,可否?”
小道士法文口中的孙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