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膺的故事妇孺皆知,荀爽曾经去拜访李膺,为李膺赶车,回来后高兴地说:“今天居然为李君赶车了。”李膺被人敬慕到了这种地步,这是多么奢华的荣耀,这是比任何权势都有价值的灿烂荣耀。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南阳人樊陵,他请求做李膺的门徒,被拒绝了。
樊陵后来依靠阿谀攀附宦官,官至太尉,被有节操的人所羞耻。刘陶由此得出结论:人生的成功和价值不在于权势官位的大小高低,而在于是否得到世人的尊敬。刘陶决意要做一个像李膺一样的人:李大人的人生轨迹就是自己的楷模。其实,一个人下决心并不难,最难的是如何面对各种艰难险阻――李膺大起大落的人生经历以及如何面对逆境厄运的态度更加坚定刘陶的决心和选择。这些对他将来应对各种难以想象的挫折考验有莫大的帮助。
此时此刻,这位叱咤风云、声名远播的忠直之士、无所畏惧的朝廷重臣竟然忧心忡忡,由此可见邪恶势力的强大和官场的险恶莫测,此情此境让刘陶感觉一股寒意袭来,内心涌起悲凉之情,也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未来将要面临的巨大压力。
他必须做好足够的心理准备,他早就听说李膺大人的传奇般的人生故事和跌宕起伏的人生履历――李膺最初被举为孝廉,又被司徒胡广征辟,举高第。后升任青州刺史,青州的郡守县长害怕他的严明,大多弃官而去,只有陈蕃因为政绩清廉,独自留下。
李膺历任渔阳、蜀郡太守。又转护乌桓校尉,屡次击破犯境的鲜卑,因公事免职。永寿二年,鲜卑犯境,桓帝起用李膺为度辽将军,羌人闻讯,都感到畏服,将以前掳掠的男女,统统送还到边境。
后入朝为河南尹,当时宛陵郡的豪强羊元群从北海郡被罢官回来,贪污罪行严重,四处搜刮珍宝,连郡舍厕所中的奇巧之物,也用车子拉了回家――真是像后人说的那样:鹌鹑嗉里寻豌豆,鹭鸶腿上劈精肉,蚊子腹内刳脂油――李膺得知后,正义之火让他怒不可遏,上表要审查他的罪行。
因为羊元群贿赂宦官,导致李膺被判为诬告,按照律法,诬告反坐,他被发配到左校服役,这真是奇耻大辱。后来幸亏得到应奉上疏援救被赦免。李膺后来升任司隶校尉,当时宦官张让的弟弟张朔担任野王县长,贪婪残暴,无法无天,竟然杀害孕妇,李膺下令追凶。
张朔听说李膺的威严,于是畏罪逃回京师,躲在张让家的夹柱中。李膺获悉后,率领吏卒拆破夹柱捉拿了张朔,将其交付洛阳县的监狱。录供完后,便将其正法。
张让听到手足情深的弟弟被处决的消息后十分悲痛,同时感觉受到奇耻大辱,对李膺恨之入骨,因而向桓帝诉冤,说李膺玩弄权术,草菅人命――其实,李膺并非不懂汉律“有故乞鞫”的规定――当事人不服判决,可以在法定时间内请求复审,即案件复审制度。复审期限为三个月。
李膺心想:夜长梦多,这个张朔仗着张让是他的哥哥,目无法纪,为所欲为,如果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程序办事,势必拖延时日,就会给张让徇私舞弊的机会,终会使民冤难伸,凶徒逍遥法外――所以,他当机立断,不计个人得失,下令将张朔处决,来个先斩后奏。
桓帝听到张让的话后震怒不已,作为司隶校尉,怎能知法犯法,于是立即下诏召李膺入殿,并亲自到廊上责问李膺为什么不按程序办事。李膺知道杀掉张朔,张让肯定不会善罢甘休,但没有想到这么快陛下就对自己兴师问罪,可见张让的能量和他在陛下心中的分量!
尽管陛下发怒,他也没有感到惧怕,李膺强压悲愤,从容不迫大义凛然地慷慨陈词:“有人只说我违反大汉律令,却不敢说出凶手禽兽般的残忍!从前晋文公捉拿卫成公回到京城,《春秋》肯定他是对的。《礼记》上说:‘官宦子弟犯了罪,国君即使说宽赦他,官吏也严守法律不听从。’从前孔子做鲁国的司寇七天就杀掉了少正卯。
如今我到职已满十天,私心害怕因办事迟滞而造成过失,没有想到却获了办案过速的罪。臣的确知道自己的罪责,但臣不是故意藐视大汉律令,实在是迫不得已。臣的死期就要到了。
特请求宽留我五天,限期灭尽大恶,回来受烹煮之刑,这是我生的本愿啊!”桓帝听后,为李膺豁出性命也要秉公执法的执着和视死如归的精神所感动,他回过头来对张让说:“看来你弟的罪孽深重,否则,司隶不敢这么做,他违反‘乞鞫’的规定也是出于无奈。”
'小说网,!'
………………………………
拜会
狡猾的张让不肯善罢甘休,他的嘴中又射出一支毒箭,想要置李膺于死地:“陛下,昔董子继承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创造出一套“天人感应”的学说。他认为,‘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庆、赏、刑、罚与春、夏、秋、冬以类相应’。
天意是‘任德不任刑’,‘先德而后刑’的,所以应当春夏行赏,秋冬行刑。大汉律令实行‘秋冬行刑’制度,除谋反大逆‘决不待时’以外,一般死刑犯须在秋天霜降以后,冬天以前执行。因为这时天地始肃,杀气已至,便可以申严百刑,以示顺天行诛。
老奴之弟罪该万死,但是不该在本季执行,本季正值阳春,按律令不该执行死刑。如果违背天意,就会招致灾异,受到上天的惩罚。”
听说要受到上天的惩罚,桓帝吓得心头一阵紧缩,连连说道:“这可如何是好!这可如何是好!”桓帝对李膺怒目而视,正在危急关头,陈蕃恰好前来启奏要事,他急中生智,赶紧替李膺解围:“陛下,臣听说凶徒杀害孕妇,则宜早决,孕妇乃替天生养,残害孕妇实乃违背天意,大不祥也,司隶替天行刑,不应僵守律令,何罪之有?况且张让此前窝藏其弟,应该追究首匿之罪!”
张让听后,虽然还不死心,但是实在想不出更加刁钻的理由,又气又怕,痛哭流涕结结巴巴地说:“老奴没有包庇窝藏,你们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可怜吾弟,可怜吾弟被人陷害!”
桓帝听他说的有些离谱,加之陈蕃的一席话让他释然,故转怒为喜,他劝张让:“你弟已经死了,再追究司隶的罪责也不能让他死而复生,我看,还是算了吧!”李膺感激地望着陈蕃,二人目光相接,心心相印,自此肝胆相照。
从此各个黄门、常侍都屈身敛迹不敢嚣张跋扈,连休假时也不敢再出宫。桓帝诧异地问是什么原因,他们都叩头流泪说:“怕李校尉。”当时,朝廷一天比一天紊乱,纲纪败坏,只有李膺等少数官吏独自保持风采,凭借声名自我清高使众宦官感到畏惧。
为此,一些文人骚客为天下名士定出雅号,尊称李膺、荀翌、杜密、王畅、刘佑、魏朗、赵典、朱寓为“大汉八俊”……
对于李膺的这些故事、佳话,刘陶百听不厌、耳熟能详,但是他仍然感到今天冒雨登门造访不虚此行、受益匪浅,因为百闻不如一见,能当面一睹这位贤士的风采,聆听这位君子的教诲,触摸这位高官的心灵脉动,共鸣这位偶像的喜怒哀乐,实在是机会难得,是他三生有幸。
他的坦诚,他的平易近人,让刘陶对他的认识更加丰满、立体。过去,李膺大人是他的偶像,他必须仰视他,甚至觉得他高不可攀――他的高度是自己难以企及的,他的事迹是自己想也不敢想的,可是,今天的晤面,使刘陶觉得成为李大人那样的人既难也不难――难――是因为许多人被名缰利锁牵绊,安于现状,害怕风险,不敢坚持立场,不肯为大义舍弃自己的荣华富贵,不肯“失”――说不难――是李膺大人这样的人并非三头六臂,刀枪不入,并非生来就是如此,更非可望不可即的神圣,其实,每个人只要像他那样始终坚持舍生取义,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敢于“失”,舍得“失”,就能达到李大人那样的高度。
通过这次拜会,他认识到李大人其实就是凡人,也食人间烟火,也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也有软肋。
只不过在大是大非面前,他勇于放弃,舍得放弃自己的高官厚禄,舍得放弃自己及家人的荣华富贵,甚至宝贵的生命――许多人之所以不能成为像李大人那样的人,就是因为不能放弃眼前的暂时的利益,而碌碌无为,尸位素餐,李大人正是因为他的得失观、义利观以及他始终能够做到言行一致,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