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离开了粮铺的朱由校,立刻就赶往了知府衙门,找到了正在办公的徐光启,把今日在粮铺的所见所闻都告诉了他。
    让他叫来了正在维持当地治安的杨山,派军士乔装打扮,暗自在各个粮铺的周围查探,看看粮商们是不是和他们所说的那样,把粮食都卖给了百姓,自己的存粮不多了。
    还是接着这个借口,变相的涨价。既接着平价粮积攒着名声,又背地里通过他免费的帮助他们运粮的契机,赚取差价谋求暴利!
    让叶成武,去城隍庙找那对母子,把他们带到安置营去,一来寻找他们亲戚,二来即使找不到,也能让她们在安置营生活下去。
    通过这件事也让徐光启,认识到了他的疏忽,他也派了捕快,去城中贴上了告示,让那些过来寻亲的人报名,把各自的亲属姓名和住址都报上来,然后再由他派人传达给安置营的曲来福。
    让他再派人在安置营中贴上告示,让那些来投亲的人,能够找到各自的亲属。
    不过这些事,在他们现在面对的严峻问题面前,都是些蝇头小事。
    关上门徐光启,对在住座的朱由校说道:
    “殿下,微臣也发现了,这两日从周围个县城乡镇,来的流民突然异常的增多。”
    “从五日之前报上来的,入城外来人员八百七十六人,到昨日已经增加到三千六百四十七人。”
    “而今日恐怕人数还要增多!”徐光启面色凝重的说道。
    朱由校听到这个人数,脸色也不是很好,只听说过灾后流民向外地逃窜的,还没见过赈灾粮都没到,就往他这个灾难中心跑的情况。
    尤其还不是一个两个,几乎周围所有的州县,都有流民再往广州城里跑。
    无形之中似乎有一张网罩在这广州城的上方,随时都要落下,而周围还有无数只黑手,把这些慌乱的百姓,向城内推来。
    “给两广总督写信,让他严禁各州县再私自放流民出城,尤其是前往广州的方向!”
    朱由校明白,虽然现在的形式看上去一片大好,安置营的灾民受到了妥善的安置,城里也恢复了秩序,但这一切都是建立在他投入的无数金钱,购买的大量粮食基础的上。
    现在朝廷的赈灾粮,最近的一批还滞留在泉州府一带,他已经派人去催了,可是就算朝廷的赈灾粮到了,也顶不住城内城外的近七十万张嘴啊!
………………………………
108。第108章 幕后黑手
    春耕用的种子已经派发下去了,无论是安置营还是城内的百姓,都即将开始春耕。
    只要在坚持一段时间,等到山上的飞禽走兽都出来,等到渔民们可以出海捕鱼,粮食的紧张就会极大的缓解,届时凭着朝廷调拨的赈灾粮饷,就足以坚持到秋收。
    可是在如此关键的时刻,如果因为外来流民的涌入,破坏了春耕的进程,当前赈灾的成果,将一着不慎,满盘皆输。这些日子以来众人所做的一切努力,也都将化为乌有。
    这是朱由校绝对不能允许,也不能接受的。
    他一方面立刻派出了官府的施粥队伍,在城内给已经进城的流民施粥。
    一方面又派出了江哲,让他带着府中亲军和当地的府军,去阻断往来广州的各个要道,阻止灾民的涌入。
    至于广州城的城门,朱由校从未想过关闭,也不敢关,他怕那些饿急了眼的流民,因为进不来城内,四散的跑到周围的田地里,挖种充饥,到时流民再和当地百姓爆发冲突,着广州一带可就真的彻底乱套了!
    “殿下,请以您的名义给各地州县的知府写信,勒令各地官员开仓救民,禁止流民外逃!”徐光启也知道事态的严重,向他建议到。
    朱由校顺势就写了一份言辞激烈的信件,大致的意思就是不必在等朝堂的批示,和上级的指示,接到此命令的第一时间各州县就地开仓放粮,如果有事由他这个兴王一律承担。
    但是如果不遵从他的命令,继续任由百姓受灾,流民四起,他就要亲自上书陛下,治他们的罪,砍他们的头!
    徐光启接过这封信,没说什么,叫来了府衙里的师爷主簿,命他们立刻抄写,一共要抄写三十余份,时间紧迫啊!
    他一边监督着抄写,一边叫来了王府亲军中临时抽调入府衙里的捕快,让他们备好快马,随时准备出发。
    朱由校则是让人回到他临时的驻地,去找李忠义,让他立刻把他的兴王印玺送过来。
    李忠义是一路跑进来的,他还抱着装有印玺的盒子,小心的护着生怕被人抢了一样。
    见到府衙里这么多人,殿下和徐大人还一直沉着脸,知道一定是发什么了什么事情,连忙把盒子交给殿下。
    然后小声的问道“殿下出了什么事?有什么事奴婢可以替殿下分忧吗?”
    朱由校从木盒中拿出了金印,沾着腥红的朱砂,在刚刚抄完经过了徐光启检查之后的信上,盖上了他的大印。
    一个、两个一直盖满了三十六封,这才重新把金印放到了盒子里,而抄写书信的师爷,和拿到了盖有兴王印玺和长史官印的信件的捕快们,则驾着快马向各地赶去。
    李忠义见殿下没搭理自己,知道殿下可能是在想着事情没注意,就又重复了一遍。
    之前的话朱由校确实没听到,但是这次却听的真切,可他他没在意,随口回到:
    “你能帮上什么忙?回去”话还没说完,朱由校的眼中一亮。
    流民异常的举动,绝对不是偶然,其中一定另有隐情。
    但事有轻重缓急,现在最要紧不是查明真相,而是对迫在眉睫的流民做出应对,所以朱由校把所有的精力和人力都集中在了处置流民的事情中来,至于调查其中的隐情,他也只能放一放了。
    可是李忠义的自荐,让他决定不继续等下去了,如果不找到其中的根源,这柄隐藏在暗处的匕首会随时向他刺来。
    李忠义这个人,经过这么长时间的相处,在忠诚这方面朱由校还是信得过的,而且他这个人还有点小聪明,也善于察言观色,经过一段时间的监督放粮,算是能独立处理点事情。
    想到这里,朱由校对他严肃的说道:“本王这里还真有一件事情,要交给一个信得过的人,机警的人去办!”
    说完朱由校就这样盯着他。
    李忠义明白,殿下没有直接说给他听,是给他一个考虑余地,让他自己想想到底值不值得殿下信任,到底有没有信心替殿下效命!
    李忠义没有多想自己的得失,他只知道这件事情一定很重要,需要有人去义无反顾的帮助殿下,而在他的心中,他一直就是那个最适合的人。
    “殿下有命!奴婢定当万死不辞!”李忠义单膝跪地,迎着朱由校的目光,信誓旦旦的回答道。
    此时整个府衙中,就剩下了朱由校、李忠义、徐光启三人。
    “稍后你带着我的手令,去杨山那里挑选几名亲军,由他们暗中保护你,随你一起去周围的县城暗中探查这次灾民涌入广州城的事情。看看到底是何人指使教唆这些流民前往广州城逃难。”朱由校交代道。
    “殿下选两名就可以了,亲军毕竟不是专业的密探,如果人多很容易就被有心人察觉到,而且李近侍只是去暗中查探,应该不会有什么危险,没必要派太多人保护。”徐光启在一旁说道。
    “那就两个人,记得量力而行,如果遇到危险或者没有结果,就尽快回来。”朱由校认同了的徐光启的观点,对李忠义说道。
    “是殿下,奴婢这就去准备”李忠义激动的说道,转身就要出去。
    刚要出门朱由校喊到“等等!”,李忠义连忙回身准备听殿下还有什么交代。
    可是朱由校却没有和他说话,反而对徐光启问道:
    “徐先生,你去查一下,这几日统计的流民籍贯,从哪里来的人最多!”
    徐光启虽然心中疑惑,但还是去书架上翻看资料去的。
    而此时的朱由校心中,却并不向他言语中的那么平静,之前徐光启的那一句“如果人多很容易就被有心人察觉到”中的“有心人”一下点醒了他。
    如果说之前,别说旁人,就连他自己都没想到他和王安的关系会如此亲近。
    但是经过了卫辉县一事,恐怕已经有不少人知道了他和王安的关系,至少那些和晋商走的很近的人一定是知道了。
    而王安和镇守太监范唯的关系,则就更瞒不过旁人了。